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8
2894700000021

第21章 表演艺术(2)

接着,加森在《慈母心肠》(1941)中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著名慈善家格拉德尼太太;以后连续4年,以《忠勇之家》(1942)、《居里夫人》(1943)、《豪富世家》(1944)和《空谷芳草》(1945)获得最佳女主角金像奖和金像奖的提名。她在《忠勇之家》中扮演的女主角米尼薇太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进行闪电战那个时期英国家庭妇女的爱国、勇敢、智慧的象征。这一角色也是瑙玛·希拉拒绝扮演的。《忠勇之家》在美国和英国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加森也因演技优秀而获得第1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她和男主角华尔特·毕金继《慈母心肠》和《忠勇之家》以后又合演了《最年青的职业》(1943)、《居里夫人》、《豪富世家》、《不端庄的朱莉亚》(1948)、《云雨巫山枉断肠》(1949)和《蜡炬成灰泪始干)(1950,即《忠勇之家》续集)六部影片,成为好莱坞著名的银幕搭档。

加森另一部受到观众喜爱、非常卖座的影片是《鸳梦重温》,它是根据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改编的,男主角罗纳德·考尔门扮演得了健忘症的军人,加森演的是他与之结两次婚的忠贞的妻子。影片打破了上映的纪录,米高梅公司于是又同她签订了一份新的七年合约。加森扮演的角色都是贤妻良母类型,集勇敢、贤淑、智慧与献身精神于一身,她也发挥了自己表演上的长处和特点。

但是,40年代后期,她有许多机会发挥其才艺时,却未能达到预期成绩。她在《不端庄的朱莉亚》一片中演出并不成功,根据高尔斯华绥小说改编的《云雨巫山枉断肠》,由于角色性格复杂,加森无法胜任。总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她主演影片的号召力和她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一直在下降。1949年,她再婚嫁给了一位石油业巨头,遂于1955年告别影坛。以后,1958年担任过百老汇话剧《玛咪婶婶》中萝莎琳德一角。1960年,加森又受聘在影片《坎玻贝洛的日出》中扮演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她的扮相非常神似,使她又获得了一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提名,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则授予她剧情片最佳女主角金球奖。之后她又主演了两部影片。1968年,在洛杉矶公演的话剧《舰长布拉斯邦德》,她上台献艺。1974年,电视台播出的《皇家婚礼》,加森扮演了王后玛莉。

现在,她定居在新墨西哥州圣菲附近的农庄,安度晚年。

从1942到1946年她曾连续五届当选为美国十大卖座明星之一。

她主演的其他影片还有:《金钗斗艳》(1941)、《海滨春痕》(1946)、《期待我》(1947)、《法律与贵妇》(1951)、《凯撒大将》(1953)、《施谷里的丑闻》(1953)、《她的十二个男人》(1954)、《镇上的怪妇人》(1955)、《艳尼歌声》(1966)、《最幸福的百万富人》(1967)等。

戈尔登·戴维

(1908~1985)美国电影制片人。影片《爱情的故事》(1970)的策划,《克莱默夫妇》(1979)和《我要高飞》(1980)的制片主任。早年当过电工技师,尔后在马里赫斯特学院和纽约大学蒂奇艺术学院教授电影制片课程,拍摄过表现俄勒冈公园的纪录片。

他担任制片人或策划的影片还有:《约翰和玛丽》(1969,又译《相逢何必曾相识》)、《谢夫特》(1971,又译《龙潭虎穴黑金刚》)、《群英夺宝》(1972)、《红番区》(1980)、《棉花俱乐部》(1983)、《无尽的爱》(1983)等。

1982年美国电影导演公会为表彰他对电影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他弗兰克·卡普拉奖。他还是国际舞台和戏剧工作者联盟主席团成员之一。1985年死于车祸。

彻里尔·弗吉尼亚

(1908~?)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伊利诺斯州卡西奇。原为社交女郎,卓别林在圣莫尼卡海滩发现她并选中她来扮演《城市之光》(1931)中那个可爱的金发卖花盲姑娘。她虽无表演经验,但演来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卓别林在他的自传中谈到影片《城市之光》里,流浪汉用他仅有的半克郎向卖花姑娘买一束鲜花,发现她是盲人那场戏,总共只演了七十秒钟,但为了拍好它,卓别林花了五天时间,一再地重拍。卓别林说:“彻里尔小姐长得很美,并且适于上镜头,只是缺乏演戏经验。有时候这反而成为一个优点,尤其是拍这种技术占首要地位的无声电影。”彻里尔在以后的三年里又主演了几部好莱坞影片。1935年去英国,在主演两部草率拍摄的影片后退出影坛。她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女性的渴望》(1931)、《恩与爱》(1931)、《天香国色》(1931)、《一片苦心》(1933)、《讨厌的人》(1933)、《陈查礼探案》(1933)、《路柳墙花》(1933)、《白热》(1934)、《迟到的列车》(1935)、《祸水》(1936)等。

黛维丝·蓓蒂

(1908~1989)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马萨诸塞州洛维尔,原名鲁思·伊莉莎白·黛维丝。她在大学一年级读书时,就决定投身影剧表演事业,但这位未来美国银幕上的最佳女演员,在早年戏剧界起步的日子里,却备尝辛酸挫折。当她在半职业性的剧团演戏和在学校演出中,取得了点滴经验及短期的经历以后,去投考戏剧学校,却被伊娃·勒·加林拒绝,她只得报考约翰·默里·安德森的话剧学校,才被录取。以后,她曾同纽约罗彻斯特话剧团第一次签订业务合同,却又被导演乔治·丘克辞退。直到1928年,她才随同在纽约小礼堂等地作试验性演出的那班普罗文斯顿演员一起表演。次年,获得机会在百老汇演家庭喜剧《打破了的菜盘》中第一次正式登台。1930年初,她去高尔温制片公司报名参加电影演员考试,又遭失败;年底,再去环球影片公司报考,被录取。在那里她扮演了许多不为人注意的角色。1932年,她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影片《装扮神仙的人》(旧译《博爱》)里扮演女主角,她的演技获得了称赞。但是,一开始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并不重视她。1934年,雷电华影片公司去华纳借用演员,她积极争取在约翰·克伦威尔导演的《人性的枷锁》(即《孽债》)一片中扮演性情狡诈、自私自利的女招待米尔德里德这个角色,获得高度评价。1935年,她终于以《女人、女人》一片中的演技获得第八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36年,她在影片《石化森林》(旧译《名士殉情记》)中担任重要角色,但由于这部影片剧本质量太差,曾拒绝接受这个角色,因此被华纳开除。恰巧此时英国电影公司向她发出邀请,因而受聘去英国拍了几部影片。但她与华纳影片公司签订的合同未满期,华纳公司令她停止工作,他便向伦敦的法院提起控诉,结果蓓蒂·黛维丝败诉,而弄得两手空空,不名一文。但她那独立自主的个性却由此得到宣传。后来使她惊奇的是,华纳影片公司老板不但把黛维丝在法庭诉讼上的费用和损失全数归还给她,而且一反以往态度,对她倍加敬重,让她担任与她性格、才艺相适合的重要角色。

以后的十年里,黛维丝达到了艺术成熟的新时期,她不断努力,表演技巧臻至完美,从而突破了个人性格的局限。终于确立了大明星的牢固地位。她的表演魅力对女性观众有强烈的吸引力,人们不仅喜欢她的浪漫格调,而且喜爱她在银幕上所表现的性格坚毅、独立自主的女人。

1938年,蓓蒂·黛维丝主演的影片《红衫泪痕》使她再度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在四十年代中,她的明星地位随着她演的每部影片而日益提高,先后以《聊何薄命》(1939)、《香笺泪》(1940)、《小狐狸》(1941)、《苦恋》(1942)、《夕阳无限好》(1944)和《彗星美人》(1950),六次获得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提名。《彗星美人》中的突出演技使她第一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女主角奖。1939至1941、1944年共9届被选为美国十大卖座明星之一。五十年代的蓓蒂,主演的影片不多,代表作是1952年的《大明星》和1956年的《风暴中心》。六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两部影片《婴孩简发生了什么?》和《别出声……,亲爱的夏洛蒂》,并积极从事电视剧演出。1986年她主演了最后一部影片《八月的鲸》。

从蓓蒂·黛维丝首次借用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名字“Beffe”登台以来,在银幕上活跃达五十年之久。1962年,出版了她的自传《寂寞生涯》,她用坦率风趣的笔调,写出了她的奋斗、胜利和挫折,以及她的四次结婚和离异。

1977年,她成为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状的获得者,她是得到这个荣誉的第一位电影女演员。

蓓蒂·黛维丝的其他作品主要还有:《坏姊妹》(1931)、《负心郎》(1931)、《断桥残梦》(1931)、《归宿》(1931)、《黑马》(1932)、《棉花地的小屋》(1932)、《牢狱二万年》(1932)、《企业大家》(1933)、《云裳艳曲》(1934)、《谁是君子》(1934)、《旧金山箱尸案》(1934)、《家庭主妇》(1934)、《莽汉忏情》(1934)、《十号街来的姑娘》(1935)、《特别情报员》(1935)、《魔鬼遇上贵妇人》(1936)、《艳窟啼痕》(1937)、《某妇人》(1937)、《三姝泪》(1938)、《老处女》(1939,旧译《长相思》)、《江山美人》(1939)、《再生缘》(1940)、《情谎记》(1941)、《天赐娇妻》(1941)、《不速之客》(1941)、《断肠花》(1942)、《守望莱茵河》(1943)、《福星高照》(1943)、《老朋友》(旧译《落花流水》,1943)、《夕阳无限好》(1944)、《好莱坞酒店》(1944)、《春风化雨》(1945)、《姊妹花》(1946)、《朝云暮雨》(1946)、《冬令》(1948)、《六月新娘》(1948)、《难测毒妇心》(1949)、《另一男人的毒害》(1951)、《怪电话》(1952)、《伊丽莎白女皇情史》(1955)、《婚礼早餐》(1956)、《约翰·保罗·琼斯》(1959)、《替罪羊》(1959)、《富贵满堂红》(1961)、《致命套环》(1964)、《无聊的议论》(1964,意、法合拍)、《爱情一去不返》(1964)、《保姆》(1965)、《周年纪念》(1965)、《布尼·奥哈拉》(1971)、《烧焦的礼物》(1976)、《从女巫山返来》(1978)、《尼罗河惨案》(1978)、《森林监察人》(1980)等。

德科多瓦·阿图罗

(1908~1973)美国电影演员。生于墨西哥尤卡坦省梅里达。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墨西哥影片与四十年代好莱坞的影片中,他饰演“拉丁情人”的角色。以后在南美和西班牙的影片中他一直担任男主角。

他主演或参加演出的美国影片有:《战地钟声》(1943)、《地下英雄》(1943)、《海盗艳史》(1944)、《榴火红》(1945)、《南国美人》(1945)、《边城壮士》(1945)、《新奥尔良》(1947)、《卡萨诺瓦历险记》(1948)、《要塞》(1952)等。

德米特里克·爱德华

(1908~?)美国电影导演。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大福克斯。他父母是乌克兰移民,1919年去洛杉矶。他十五岁时即在好莱坞派拉蒙影片公司当通讯员,此后被雇用在各制片部门工作,随即在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攻读一年,返公司后任放映师。从1930到1935年担任电影剪辑师,除剪辑西班牙语影片外,剪辑得较成功的故事片有《伏孟世家》(1930)、《宠仆趣史》(1935)等。他首次执导的影片《鹰》(1935)不很成功。但是他正式当导演是1939年。他早期的影片如《电视间谍》(1939)、《魔鬼命令》(1941)、《反间谍》(1942)等,多半是平庸之作。1943年,为雷电华影片公司导演的《希特勒子弟》(1943),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反法西斯影片。后来他导演了四部惊险样式影片:《日本内幕》(1942)、《魔王擒王》(1944)、《克服巴丹岛》(1945)和《英雄末路》(1945),都相当卖座。1947年《杀人犯》一片奠定了他的导演地位,受到了电影评论界的赞赏。这是好莱坞第一次拍摄反种族歧视题材影片的严肃尝试,它获得第二十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五项提名,《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全美电影评议会都评选它为1947年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1947年在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好莱坞进步电影工作者的浪潮中,由于他与共产党有联系而受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传讯,作为“好莱坞十君子”之一而被判处一年监禁。释放后,他自动流亡去英国,拍了三部影片:《记忆犹新》(1947)、《着迷》(1949)以及表现纽约意大利移民穷苦生活的《给我们这一天》。《给我们这一天》获得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授予的荣誉奖状。1951年他回到美国,在第二轮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进行的审讯中作为证人出庭,结果他的名字很快地在电影界黑名单上被撤销了。关于这一事件,当时的公正舆论都发表严肃的看法,历史将会作出结论。

德米特里克复职以后导演了《狙击手》(1952)、《凯恩号叛乱》(1954)、《折断的长矛》等较好的作品。《凯恩号叛乱》曾获第二十七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六项提名。但是他后来的作品质量下降,缺少独创性的手法。1979年出版了他的自传《命运不济但生活不坏》(1979)。

他导演的其他主要影片还有:《地道历险记》(1940)、《神秘的海盗》(1940)、《新加坡来的金发女郎》(1941)、《温柔的伙伴》(1944)、《孽缘》(1946)、《兵变》(1952)、《八个铁人》(1952)、《变戏法的》(1953)、《事件的结尾》(1954)、《幸运的士兵》(1955)、《神的左手》(1955)、《战国佳人》(1957)、《百战王狮》(1956)、《风尘三侠》(1959,兼制片人)、《蓝天使》(1959)、《不情愿的圣人》(1962)、《走在荒凉一边》(1962)、《跑单帮的北方佬》(1964)、《失掉爱情的地方》(1964)、《海市蜃楼》(1965)、《艾尔瓦利·凯利》(1966)、《安琪奥》(1968)、《沙拉科》(1968,英)、《蓝胡子》(1972,兼编剧)、《人的要素》(1975)、《他是我的弟兄》(1976)。

社伦兹·乔治

(1908~1963)美国电影演员。生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先后在意大利、墨西哥演过戏。从1941年起,他一直在好莱坞拍摄影片,扮演性格角色。1950年,雷电华影片公司根据梅里美小说《高龙巴》改编拍摄影片《范地达》,杜伦兹扮演男主角。二十年来,他更多的是扮演重要配角,如影片有:《意外的叔叔》、《从博爱里到百老汇》(1944,旧译《艺人魂》)、《球岛春色》(1945)、《我的表兄雷切尔》(1953)、《我最后一次见巴黎》(1954)、《异教徒标记》(1954)、《紫色面具》(1955)、《汽车比赛者》(1955)、《启示录四骑士》(1962)等。

德雷克·弗朗西斯

(1908~?)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纽约市,原名弗朗西斯·迪安。曾就读于加拿大和英国。先在伦顿的夜总会当舞蹈演员,1933年以真名初次登上舞台和银幕演出。1934年回到美国,在三十年代的许多好莱坞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通常是在恐怖片、侦探片中扮演受恐吓的女主角,1939年退出影坛。

她演出的主要影片有:《宝石》(1933,英)、《圆舞曲时代的两颗心》(1934,英)、《小号吹响》(1934)、《旧约新盟》(1934)、《悲惨世界》(1935)、《人魔》(1935)、《我宁愿献出我的生命》(1936)、《午夜出租汽车》(1937)、《侦探夫人》(1938)、《巴黎独行客》(1938)、《爱欲之争》(194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