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布森·巴迪
(1908~?)美国电影演员,舞蹈演员。生于伊利诺州贝勒威尔城。原名克里斯琴。鲁道夫·埃布森。曾就读佛罗里达大学,后在他父亲C·R·埃布森开办的舞蹈学校接受舞蹈专业训练,1928年在著名歌舞剧《普天同庆》中扮小角色,与他妹妹维尔玛搭档演出。1935年起,他在好莱坞的一系列音乐歌舞中演出。60年代他在多集电视系列剧《贝弗利山人》(1926~1970)中担任主要角色而出名,1972至1980又在另一部电视系列剧《巴纳比·琼斯》中扮演主角。
艾勒斯·萨利
(1908~1978)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纽约市。原名多萝西娅·萨利·艾勒斯是舞蹈家欧内斯特·贝尔彻的学生。二十年代中期,在百代公司以演短片开始电影生涯,1928年,她在麦克·塞耐特摄制的故事片《吻别》中演出后,开始在一些影片中担任女主角。1931年,在弗兰克·鲍才琪导演的影片《坏女郎》中,有很出色的表演,与她搭档的男演员是詹姆斯·邓恩,其后两人还合演过《慈母》(1931)、《水手的幸运》(1933)、《恋爱奋斗》(1933)等片。曾被誉为好莱坞最漂亮的女演员之一。但是她没有成为明星。她主要主演低成本的故事影片。到四十年代初期,只偶尔扮演一些配角。1951年退出影坛。
弗朗西斯·阿伦
(1908~?)美国电影、戏剧女演员。生于波士顿。曾先后在纽约州里弗德尔的圣文森特学院和芬奇进修学校攻读;后又进纽约戏剧公会学校学习表演。三四十年代,她在戏剧界相当活跃,演过《晚宴》、《伙伴乔》、《冬狮》、《谁害了圣诞老人》等舞台剧,偶尔也参加电影演出。之后,她经常主持广播和电视节目。她撰写的《阿伦·弗朗西斯回忆录》于1978年出版。
她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有:《太平间凶杀案》(1932)、《银坛莺燕》(1943,客串)、《儿女债》(1948)、《一、二、三》(1961,又译《庭园春色》)、《大为紧张》(1963)等。
科蒂兹·斯坦莱
(1908~?)美国电影摄影师。生于纽约市。纽约大学肄业。他是电影演员理卡多·科蒂兹的弟弟。最初学照相摄影,当过著名摄影家施泰肯、巴卡拉克、比里·麦唐纳等人的助手。1926年进派拉蒙影片公司,当助理摄影和第二摄影师。1937年正式被任命为摄影师。他独自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四天奇迹》。尽管他承担摄影的都是低成本的短片,但摄影艺术水平很高,颇获好评。1942年因《****逊大族》获美国电影评议会最佳摄影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金像奖的提名。1944年以《自君别后》,再次获最佳黑白片摄影金像奖提名。此外,杜维伐尔导演的《灵与肉》(1943)、弗里茨·朗格导演的《门后的秘密》(1948)、弗里戈尼西导演的《黑色星期二》(1954),以及查尔斯·劳顿导演的《猎入之夜》(1955)等影片,在黑白摄影技巧的用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1932年他导演过一部短片《谢尔查》。
六十年代后,他基本上从事彩色影片的摄影工作,他拍摄的影片《后街》(1961)、《令人害怕的走廊》(1963)、《雷玛根桥之战》(1969)、《同是可怜人》(1970,部分镜头)、《万里情缘》(1977)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为了爱情或金钱》(1939)、《野猫大盗》(1940)、《黑猫劫》(1941)、《孟买飞箭号》(1942)、《雄鹰航空中队》(1942)、《毁灭》(1947)、《埃斐尔塔上的人》(1950)、《下层社会故事》(1950)、《钻石王后》(1953)、《驶向星球》(1954)、《头号机密事件》(1957)、《三面夏娃》(1957)等。
扎尔赫依·亚历山大·格利高里耶维奇
(1908~?)苏联电影导演、编剧,苏联人民艺术家。1948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银幕艺术学校,同年开始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电影实验室任导演。1929年到列宁格勒的苏联电影制片厂(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前身)工作,与A·伊万诺夫和и·赫依费茨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左边升起的月亮》(1929)和《军火运输》(1930)。1929年,他与赫依费茨纽织了第一共青团摄制组,拍摄了一批影片,如《迎面风》(1930)和《晌午》(1931)等。两部影片表现的都是共青团为建设社会主义而献身的故事。以后,他俩又共同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其中最优秀的是《波罗的海代表》(1936)和《政府委员》(1940)。前者塑造了一个爱国科学家波列扎耶夫教授的形象,体现了先进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后者描述一个普遍的贫农妇女的成长,最终成为最高苏维埃代表。两部影片既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形式也较完整,已成为三十年代苏联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三十年代他俩合拍的影片还有《我的祖国》(1933)、《火烫的钱币》(1935)、《他叫苏赫·巴托力》(1942)和《马拉霍夫山岗》(1944)。1945年,两位导演拍摄了纪录片《日本的崩溃》,1947年又合拍了以外科医生进行科学实验为题材的影片《为了生命》。五十年代前期扎尔赫依到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根据舞台剧改编的《帕夫林卡》和童话片《涅斯切尔卡》,两部影片。1957年回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著名影片《高空》这是一首对工人阶级的赞歌。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色彩鲜明。影片在当年的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和世界青年联欢节电影节上都获奖。1960年,拍摄了表现西伯利亚建设的故事片《桥上的人们》。1962年又根据青年作家B·阿克肖诺夫轰动一时的小说《带星星的火车票》,拍摄了影片《我的弟弟》。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玩世不恭、对生活缺乏坚定信念,而又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青年。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名著改编上。1967年,拍摄了根据л·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安娜·卡列尼娜》;1973年,改编了K·费定的长篇小说《城与年》;1976年,又把A·契诃夫的中篇小说《一个无名演员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几部作品,技巧更趋纯熟,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
格罗塞·赫尔瓦特
(1908~?)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戏剧、电影、电视演员。生于柏林。曾在码头工人联合会的宣传队任职,后学习表演,在柏林当戏剧演员,主要在席勒剧院演出。法西斯当权时期,他从事反政府的政治活动。1945年后进入柏林的德国剧院,是重要的性格演员。
1942年他拍了影片《安德里阿斯·施吕特尔》。1948年在联邦德国参加过影片《柏林之歌》的演出。后来一直在民主德国拍片,主要有:《街头邂逅》(1948)、《群神会》(1950)、《战斗的乡村》(1952)、《当年在巴黎》(1956)、《闪电之前》(1959)、《会见在黄昏》(1960,与波兰合拍)、《格莱维茨事件》(1961)、《马门教授》(1961)、《只是罪恶》(1965)、《柏林的骠骑兵》(1971)、《被窃取的战斗》(1972,与捷克斯洛伐克合拍)、《世界尽头》(1975)《贝多芬一生中的几天》(1976)、《斑鸠不哭》(1979)等。他在影片中善于扮演恶棍、坏蛋的角色,但偶尔演正面人物也很成功。也常演出电视剧。
他于1962年获民主德国的艺术奖,1966年获国家奖。
拉迪尼娜·玛丽娜·阿列克谢耶荚娜
(1908~?)苏联电影、戏剧女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3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1933年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当演员。1936年转入电影界,第一个银幕角色是《敌人的小径》(1935)中的林卡,以后主要扮演抒情和喜剧角色。她主演的影片有:《富裕的未婚妻》(1938)、《拖拉机手》(1939)、《亲爱的姑娘》(1940)、《养猪女与牧羊郎》(1941)、《安东·雷布金》(1942)、《区委书记》(1942)、《战后下午六点钟》(1944)、《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库班哥萨克》(1950,在我国译制片名是《幸福的生活》)、《忠诚的考验》(1954)等。其中多部获得苏联国家奖金。她扮演的角色,大多豪爽愉快,热情纯朴,富有幽默感,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她是当时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还经常在影片中演唱歌曲。六十年代以后,她主要在舞台上演出,在听众中进行电影宣传活动,她还进行其他社会工作。
考特纳·赫尔穆特
(190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生于德国杜赛尔多夫。早年曾学习艺术史、戏剧和哲学,后来担任歌厅的编、导、演工作,以后又转入戏剧界任导演和演员,1932年进入电影界当演员。他独立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基特和环球会议》(1939)是政治喜剧片,遭到纳粹德国的禁映。此后他摄制了一些娱乐性影片。战后他在联邦德国工作,1947年摄制了影片《在以往的日子里》,描写1933至1945年德国人民在法西斯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1953年他与南斯拉夫合拍了《最后的桥》,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影片在第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他的另一部重点影片是《魔鬼的将军》(1955),叙述一个德国将军在认清法西斯主义之后而自杀的故事。他1957年拍摄的《科佩尼克上尉》则是一部讽刺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片。
考特纳拍摄的某些影片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但他在联邦德国和美国也拍了不少商业片。1964年之后他主要从事戏剧和电视工作。仅于1974年担任了影片《卡尔·迈》的主角。
他参加演出的影片有:《艾姆登号巡洋舰》(1932)、《短调浪漫曲》(1943)、《7号伟大自由》(1944)等。他导演的主要影片还有:《人持衣裳马持鞍》(1940,兼编剧)、《7号伟大自由》(1944,兼编剧之一)、《无标题电影》(1947,兼编剧之一)、《苹果掉了》(1948,兼编剧之一)、《没有星星的天空》(1955,兼编剧),《我怀中的陌生人》(1957,美国)、《绿林好汉》(1958)、《剩下的是沉默》(1959)、《黑砂砾》(1960,兼编剧之一)、《利申·米勒的梦》(1961),《红色的》(1962)等。
赫尔德·马丁
(190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生于柏林。原是电气技师,后获得柏林表演学校的一笔奖学金,这个机会使他经过戏剧表演训练后改行当了舞台演员。他参加演出的第一部影片是1951年的《黑眼睛》。他在阿尔弗莱德·魏德曼导演的影片《卡纳里斯》(1954)中捞演主角卡纳里斯。塑造这个人物的成功,使他迈入了重要演员的行列。他善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喜剧人物在内。五年后他在沃尔夫冈·施陶特导演的《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中扮演披着检察官外衣的旧纳粹分子,获得好评,但他的表演仍带有一定的舞台腔。那些德国传统电影的导演,其中包括库尔特·霍夫曼和赫尔姆特·考特纳却喜欢与他合作。
他演出的影片还有:《不在犯罪现场》(1955)、《科佩尼克上尉》(1956)、《巴黎之狐》(1957)、《利申·米勒的梦》(1961)、《午夜后九十分钟》(1962)、《法比安博士——笑是最好的医疗》(1969)、《蛇》(1973,法国)、《圣灵降临节的有旅游》(1979)等。
艾伯特·埃迪
(1908~?)美国电影演员。生于伊利诺斯州罗克艾兰市,曾在明尼苏达州大学求学。进入影坛前在马戏团当空中飞人演员,还演过广播剧和舞台剧。1938年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订拍片合同,第一次上银幕的影片是《军校风光》,之后参加了很多影片的演出,多为次要角色。
他擅长扮演热情、诚实的正面人物,偶然也饰反派角色。他在《罗马假日》(1953)和《伤心的少年》(1972)两部影片中担任配角,先后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提名,《伤心的少年》还使他获得全美电影评议会颁发的最佳男配角奖。1956年在《攻击!》一片中担任主角,也受到好评。
从1938年起,他参加了六十多部影片的演出,主要影片还有:《四夫人》(1937)、《路透传》(1940)、《渔家恨》(1941)、《毁灭》(1947)、《痴恋》(1947)、《嘉莉姊妹》(1952)、《我明天哭泣》(1955)、《八月茶座》(1956)、《最长的日子》(1962)、《七女人》(1966)、《鬼雨》(1975)、《昨天》(1979)等。1965至1970年他主演的电视系列片《绿色的田地》很受电视观众欢迎。
克留科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
(1908~1961)苏联作曲家。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州立音乐学校,同年开始在电影部门工作,与B·谢巴林、c·格尔曼诺夫合作为影片《事业与人们》谱曲。以后,由他谱曲的影片有:《飞行员》(1935)、《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胜利者的一代》(1936)、《巴黎之光》(1937)、《列宁在1918》(1939)、《我城一少年》(1942)、《等着我吧》(1943)、《无辜的罪人》(1945)、《第四十一》(1956)、《烽火的里程》(1957)。1955年,曾与Ф·库切夫联合为保加利亚影片《什布卡的英雄》谱曲。1959年,曾与李焕之共同为中苏合拍片《风从东方来》谱曲。他的音乐创作蕴蓄着浓烈的民间音乐和革命歌曲的旋律,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加强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1947、1948年由于他为影片《海军上将纳希莫夫》和《西伯利亚交响曲》谱曲,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他还有大量有关电影音乐的著述。
罗森·罗伯特
(1908~1966)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生于纽约市。毕业于纽约大学。在纽约下东区贫困的条件下长大,一度以拳击为生,后逐渐转向戏剧导演及编剧,最后终于打入百老汇。他取得的成功十分有限,《美丽的身体》只上演了4场。1936年他和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约,成为专职编剧。政治上他是个社会理想主义者,倾向于共产党,因此给他后半生的事业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政治主张也反映在他的剧本中,常常以各类社会问题及****统治为主题。然而1944年以后他的信仰破灭,花了一年的时间在纽约闭门反思。1945年他重返好莱坞,断绝了和共产党的一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