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诸子百家,诸子主要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等;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齐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鲁国著名大臣、军事家曹刿面见庄公,劝其忠信爱民,才可以与齐国一战。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曹刿与鲁庄公同坐一辆兵车,把握战机,一举击溃齐军。回到曲阜后,鲁庄公问曹刿用的什么战术,曹刿说了一番妙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就是曹刿取胜之道,长勺之战也成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古代伦理教育:五伦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一种伦理教育术语——五伦,即五种人伦关系,包括父子、兄弟、夫妇、君臣和朋友。孟子曾将它们归纳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项准则。也就是说,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年长者和年幼者间有先后尊卑,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汉代政治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以及个人道德的总概括。“三纲”强调的是天道,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个诸侯国为了对付秦国入侵,避免本国被亡,于是竭力招揽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在当时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十分盛行。当时,以养“士”而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宣告投降。但越王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他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是不忘过去战败的耻辱。公元前482年,越国讨伐吴国。经过10年苦战,越国最终打败吴国,成为霸主。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7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因春秋时期的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7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内容主要是穿胡人的服装,衣服上褶下绔,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而且还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最终,他击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大。它不断出兵进攻其他临近国家。其他六国就提出来“合纵”抗秦的主张。因为这六国都在秦国以东,纵贯南北分布叫做“纵”。所以,人们把他们联合称作“合纵”。而相反的主张是“连横”。意思是秦国太强大了,只有依赖秦国,联盟对付其他国家才能胜利。而秦国位于其他六国之西,从东到西是“横”,人们就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合纵连横”实际是战国时期的各国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外交和军事斗争。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秦“远交近攻”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其他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攻打齐国。但秦相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就是先和距离远的国家联盟,一起进攻邻近的国家。于是,秦国与距离较远齐、楚结盟,首先攻下了临近的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接着又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攻破了。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伐韩国,韩国上党郡守联合赵国抗秦。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兵进入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抵御。双方僵持了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罢免了廉颇,以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于是盲目出击,被秦军包围。结果,赵军40万人投降。赵国主力丧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封禅
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行的一种祭拜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筑坛祭天,因为泰山最高,所以多指天子登上泰山领命于“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传说,上古时代及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说法。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秦灭六国
亲王嬴政亲政之后,凭借强大的国力,平定了内乱,加强了集权,并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从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开始,公元前225年灭魏国,公元前224年灭楚国,前222年灭赵国和燕国,到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结束,在短短十年间,秦国结束了近500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公元前213年,秦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人反对把以前分裂的诸侯国改为郡县,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令,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烧毁;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既是“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秦始皇知道后,非常愤怒,派人追究,收到株连的460多名儒生全都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昂、胶东王雄渠等六个刘姓诸侯国国王发动叛乱。叛乱的名义是“诛晁错,清君侧”,目的是推翻汉景帝的统治。但叛乱很快就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兵镇压下去。刘濞被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破釜沉舟发生在什么朝代
破釜沉舟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中。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属河北)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率兵渡漳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带三日粮食,破釜沉舟,以决一死战。最终,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鸿门宴在哪里举行的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并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进攻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项王营)。他在此大摆宴席,请刘邦赴宴,意在杀掉刘邦。但刘邦最终得逃脱,为日后称霸天下、建立汉室王朝留下了伏笔。所以,鸿门宴是在今天的陕西临潼举行的。
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和项羽在几年的交战中已占明显优势。刘邦调集韩信、彭越的大军合攻项羽,将项羽的10万楚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项羽在半夜听到四面刘邦的汉军中传出的楚歌声,以为汉军攻占了楚地,就率领800骑兵突围。汉军紧追其后,双方交战至乌江边。此时,项羽大军也所剩无机。他自己感到无脸见江东父老,而不肯渡江逃命。最终,项羽奋力厮杀后,自刎在江边。
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实施减轻农民徭役和劳役负担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执政时期,他们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这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派张骞带着100多人出使西域。半路上,张骞一行人被匈奴拦截,并扣留了10多年。当张骞找机会与随从逃出来,并找到大月氏后,大月氏已无心抗击匈奴。公元前126年,张骞辗转回到汉朝。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他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以后中原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队伍庞大,并带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从西域各国换回了毛毯、貂皮、骆驼,以及葡萄、黄瓜、芝麻等,在通商的同时,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开辟了出中国与西域各国直接交流的******。张骞开拓的从长安道西域各国的通商之路成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要道,被称作“丝绸之路”。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等出使匈奴。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原投降匈奴的汉人虞常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不料事情败露,苏武被牵连,单于敬重他,派人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牧牛羊。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新单于立位,派遣使者去汉朝,欲重归与好。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公元前81年,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
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熟知边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归国后,他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典范。
楚河汉界的来历
“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的战役。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夜里梦见金人在殿庭上飞行,第二天一早就问群臣是怎么回事。太史傅毅说:“陛下所梦恐怕是西方大圣人,名字叫佛。”于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在西域遇到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回到洛阳。明帝建了很好的房子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由此,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
党锢之祸
东汉末期,宦官专权。很多官僚都联结太学生抨击宦官。166年,在宦官的蛊惑下,桓帝逮捕“党人”,牵连200多人。169年,有百余党人被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之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一律免除官职,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这次“党锢之祸”一直持续了10多年。
光武中兴
刘秀称帝后,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他多次下令释放奴隶,禁止残害奴婢。并实施减轻赋税、精简地方机构、惩治贪官污吏等政策。这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乱不堪,农民生活困苦。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他秘密活动10余年,徒众达10万,遍布36个地区。他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中平元年(184年)初,张角命令各地区于3月5日同时起义。但因叛徒告密,起义提前。因起义参与人多,地区广泛,声势浩大,震动京师。最初,起义获胜,但最终被东汉王朝残酷镇压。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因起义军以头戴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独揽军政大权,形成割据势力。在连年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逐步发展起来,互相攻打争霸。
195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获得政治优势。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出10万精兵和万匹战马,南下进攻许昌。他试图依靠军力优势,打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状况。于是,双方各有优劣在官渡对峙。之后,曹操奇袭袁军屯粮的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焚烧袁军的粮草,趁机进攻袁军。最终,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赤壁之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12月,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湖北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上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顾茅庐
在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被曹植所逼,投靠了荆州牧刘表,率军驻扎在樊城(今湖北襄樊)。为了发展自己的力量,刘备在别人的推荐下,亲自到隆中(今湖北襄阳)拜访具有济世之才的诸葛亮,连去了三次才如愿以偿。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发展战略,并出山开始辅佐刘备。
刘备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