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07

第7章 刘老板和黄秘书

第二章好人黄权的“跳槽”心得

群雄并起的年代,智谋之士朝秦暮楚、狡兔三窟的现象并不罕见,这并非降叛分子素质有多低劣,而是因势所迫,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个道理。

要说三国中最爱“收降纳叛”的,非曹魏集团不可,曹操的观点是:只要能为我所用,哪怕吃点亏,丢点面子,也在所不惜。许攸来了,他光着脚出门相迎;收了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这都形成了优良传统。轮到曹丕,丝毫不逊他爹。上篇提到,孟达来降,曹丕与他同乘一辆车出入,谈话时还执手相望,认定其是“卿相之器”,让司马懿这样的重臣各种羡慕嫉妒恨。

这并非孤例。

还有一个人,也是蜀汉投降过来的,同样的有才,曹丕同样的信任无比,又是封侯,又是拜将,这次,连“爱挑刺”的司马懿也服了,甚至在给身为“死对头”的诸葛亮写公函的时候,也极力称赞这个人的人品。

这个人,就是黄权。

黄权的出身很平常,幼年也没表现出神童、天才之类的潜质。成年后在刘璋手下做主簿。对,和杨修的头衔一样,算是刘璋的高级秘书。黄秘书第一次亮相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年12月。

当时,西川刘璋、汉中张鲁两家因为家仇而成为死敌,刘璋派人去灭张鲁,连吃败仗,曹操也乘热打铁,放出话要夺取西川。益州别驾张松进言邀请刘备进川坐镇:“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矣。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刘璋非常高兴。

张松,包括法正,还有上篇提到的孟达,都属于益州集团的鸽派人物,一贯主张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外交争端,不过上述诸人都对刘璋统领益州觉得不服,各自都有“小算盘”。但是黄权不一样,他是秘书,常年伺候老板的工作生活,很是担心公司的运营发展。要说黄权看出张松等人别有用心,那到未必,你看他针对邀请刘备入川而劝谏刘璋的那段话,几乎是对事不对人(还是很讲究策略的),他的所思所说全都是为了刘璋本人好,他说:“这是不对的,刘备这个人有枭雄之名,一旦请进来,假如只是当作一般的臣下对待,必定让他不满;假如视若上宾,可一国又不容二君。一旦你让刘备舒服安全了,你自己就有大祸了。”刘璋一向在蜀地施行仁政,看不得动刀动枪的,更没有“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严颜语)的政治警惕性,非但不纳黄权之言,还把他外放到广汉去做地方官。

“枭雄”刘备果然不是吃素的,入川后反戈一击,三年的拉锯战,将西川各个郡县各个击破占为己有,黄权镇守的广汉是少数几个闭门不降的。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主动献城投降后,黄权万念俱灰,归顺刘备。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

在这里,你可能认为黄权的品行比起孟达来,好不到哪里去,终归还是投降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黄权侍奉刘璋,做到了仁至义尽,该说的话说了,该遵命的也照办了(外放广汉),该完成也完成得很好(固守广汉),连投降都是等到老板降了之后才行动。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黄权是个聪明的“叛徒”。既保全了自身性命,又博得了好名声,不至让人嫉恨。因此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在黄权降刘备一节中曾引用东晋另一位史学家徐众的话:“(黄)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亦,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意思是黄权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好,想当年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对殷纣王时期的忠臣比干、商容大加追封,也是为了弘扬忠义贤德的正气。刘备封黄权一个偏将军的官衔,还不太够,不能彰显他的品德。”这个赞誉算是很高的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黄权投降这件事,历史上还是有人具有不同看法的。

王夫之就说:“黄权、王累、严颜、刘巴之欲拒先主也,智在一曲而不可谓智,忠在一曲而不可谓忠。”他的评价很犀利,说黄权这帮人“从刚开始的不投降到最终的屈服”,看起来聪明其实不聪明,看起来忠心其实不忠心。实则讽刺黄权等人前后言行不一。不过王夫之本人倒是一个忠贞不二的人,以“不剃发,不为官”,不容于清廷,他的观点多少带有一点自己的影子在里面,只是若拿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未免也过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