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63

第63章 归曹公神机判大势

人一过知天命的年龄,年轻时的种种宏大理想就逐渐淡去,特别是对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人来说,年龄一大,疾病缠身,总惦记着哪天会突然离世。贾诩大概就是抱着这么一种心态,前半生的风雨飘摇不就是为了找一个知人善任的明主?再说他的职业定位是谋士,就是出出主意,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董昭……年纪不如贾诩,资历却大多盖过他,因此,他在这个阶段最适宜的工作应该是“习惯性敲边鼓+冷不丁出奇谋”,不用操劳,以便颐养天年,这也是贾诩头脑中固有的“保身之术”的一个升级。还好,贾诩遇到的这位主公个人素质出类拔萃,根本不关心或者也没太在意手下人在“走过场”。

贾诩归附不久,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正式交战,你来我往耗了半年,曹操这边粮草殆尽,军心也有些不稳,他逐渐有了放弃官渡退守许都的打算。曹操写信向留守许都的荀彧咨询这个问题,荀彧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曹操还拿不定注意,这这时他想到了初来乍到、曾让自己吃过苦头的贾诩,老贾分析道:“主公在四个方面胜过袁绍,见识比他远大、军队比他勇武、用人比他高明、战机把握比他出彩,如今半年没分出胜负,不过是您在思考一个万全之策,若毕其功于一役,用奇谋破袁绍必是分分钟的事情。”贾诩这番话看似有点炒郭嘉“十胜十败论”冷饭的嫌疑,但是在战争相持阶段再次强调胜负手,更能够坚定信念,何况他还巧妙地提醒曹操“用奇谋可一战成功”,实则帮他算计好了整个战役所需要的时间,使曹操看到了胜利曙光。果然,曹操倍受鼓舞,在许攸的建议下,夜袭乌巢烧了袁军粮草,一鼓作气取得大捷。在拿下原属于袁绍的冀州后,贾诩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与之类似,贾诩之后的几次重要亮相,提出的一些建议都看似不愠不火,却能在曹操的战略布局中起到“点睛”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曹操对贾诩也更加放心,认为此人“话虽不多,点到即止;人虽多智,从不滥用”。

一次是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拿下荆州后想一鼓作气并吞江东,当时曹操势头正盛,包括所有谋士在内,都对拿下江东怀有必胜的信心。唯独贾诩泼了一瓢冷水,他的建议是“之前破袁绍、袭荆州都是靠武力,但这并非夺天下的全部,倘若可以先把荆州治理好,争取民心,那么凭借中央军的声势,足以让江东不战而降。”这其实是贾诩委婉地告诉曹操“与江东作战胜算不大”,因为曹操的军队彼时已成强弩之末。志得意满的曹操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结果损失惨重。这以后,曹操屡次想征服江东都未能成功,正是赤壁强行出兵的“后遗症”,民心已失,从此再无胜算。

数年后,曹操西征马超、韩遂,解决西凉问题,贾诩作为西部人士,自然是首席战略咨询官。马、韩二人与曹操在渭水两岸打消耗战,曹操避其锋芒坚守不出,西凉人多勇而少智(贾诩是个例外),打算割地求和。曹操犹豫不决问计贾诩,贾诩的回答很简单:“离之而已”(《三国志?贾诩传》)。这里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贾诩为何很轻松地就想到用离间计来对付马超、韩遂呢?这里有一个渊源,西凉人以勇悍闻名,却生性多疑,难顾大局,相互之间时有冲突,东汉初年凉州军阀隗嚣就是一例,马腾、韩遂早年也是打打和和,难成大器,以致曹操在南下荆州之际,也断定西凉人不会超他后路。因此,此种人正是被实施离间计的对象,贾诩久居凉州,自然熟稔其中奥妙。当然,精明的他不会对曹操挑明具体的操作细节,曹操作为战略大家,会完成得很出色,这就有了著名的“曹操抹书间韩遂”。贾诩的功劳也不会被埋没,就连陈寿在《三国志》里都写道:“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破马超这年(公元211年),曹操56岁,贾诩64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