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47

第47章 我用五年时间寻找一个土豪

三国,权谋角力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这之中,诸侯、谋士、武将形成一个坚固的“铁三角”,“三角”俱全,可开疆裂土、征战杀伐;“三角”缺一,则必败无疑、万事皆空。芸芸众生,有治国平天下夙愿者,哪个不憧憬王侯之位?怎奈天下大势,终归一统——领导者的数量终究有限,剩下的只能做“小弟”。武将更多的需要天赋、身体和出身,谋士却几乎不论“出身门槛”,博古通今、能言善辩——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都不难做到;如果机遇好,遇到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主公,一辈子的荣华富贵无忧;即便机遇差,无人问津,那躬耕林下,束发修身,造成一种“待价而沽”的态势,也难保不会有惊喜出现。

算起来,三国的谋士大约分三等:上等,神机妙算,定国安邦,司马懿、诸葛亮、庞统、鲁肃可称“四杰”;中等:奇谋运筹,决胜沙场,郭嘉、荀彧、贾诩、法正、陈宫等十来位,均能独当一面;下等:小策在行,大局不堪,张昭、审配、沮授、许攸等若干人,凑数混饭足可。谋士虽众,君主未必能用,袁绍虎踞河北,手下出谋划策之人无数,却没一个管用,整日勾心斗角,阿谀享乐;淮南袁术,自以为天命在我,成天坐着皇帝梦,他的一生基本就是一个人的战斗;孙氏立业江东,上下精诚团结,看似人才济济,真正厉害的谋士,几乎没有,周瑜、陆逊的定位是儒将,鲁肃的长处非奇谋。其他诸侯,得势不过一时,能安身就算不错了,何谈问计于贤?从这一点来说,君主的昏庸和先天不足足以埋没经世奇才。这里,就将引出本章将要讲述的人物——李儒。

这个人很有意思,《三国演义》里是被当作大反派董卓的帮凶刻画,一副狗腿子的嘴脸,助纣为虐,最后被家奴绑了来见王允,死于非命;正史上并没有为他列传,只是说董卓之乱后投靠了李傕,后不知所终。这也难怪,《后汉书》清楚地记载了李儒弑君(汉少帝)的事,这属于绝对的佞臣,死有余辜的角色。

人品不佳固然是“天灾”,能掐会算也属于“天赋”。这个词固然有些夸张,但是董卓作为一个残暴不仁的大老粗,能乘东汉皇室内乱窃得大权,并压制百官长达两年,“智囊”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董卓手下,各种记载可查的谋士寥寥无几,李儒在朝廷中的职位是郎中令,九卿之一,能为董卓效力,一方面大概是良心沦丧身不由己;另一方面也应该有两手,不然在一个杀人狂手里能过得舒坦吗?

李儒的出身是个迷,《三国演义》第三回开头,大将军何进为除掉张让等宦官,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让诸路豪强进洛阳勤王。镇守西凉,佣兵自重,素怀异志的董卓喜出望外,发兵东进,这时,李儒第一次亮相,他建议董卓:“诏书言辞尴尬,可信度不高,不如单独上表给何进,表明心迹,这才名正言顺。”

在这之后,李儒正式确立了董卓“左膀右臂”的名分,但相比其他人物,他缺少一项最重要的备注:出身认证。各种史籍均没有明确提到他是哪里人,生卒年几何:《三国志》里,李儒这个人根本无迹可寻;《后汉书》只是在“董卓弑少帝”一节,安排李儒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基本属于路人甲。

东汉末年中国有6000万人口,像李儒这样有名有姓人物顶多不过1000个,就算没有户籍联网,古人最擅长的“纪传立碑”也应该留下草蛇灰线。说来也奇,明朝出土的汉碑《曹全碑》上的确透露了关于李儒出身的蛛丝马迹。

曹全是汉末敦煌人,属于下层官员,因为官清廉,替民分忧,在长安一带颇有名望,其门吏王敞等人为纪念曹全的功绩,特意立石碑以示纪念。在《曹全碑》的后三分之一处,讲到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三月,黄巾军张角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长安三辅要地之一的左冯翊郃阳县有一农户郭家也乘乱造反,时任酒泉郡禄福县县长的曹全被派往郃阳“救火”。曹全的确是善为官的料,时间不大,平息了叛乱、救赈了灾民、安定了人心。由于郃阳在数年前曾遭受水灾,灾后重建工作一直不畅,以至于当地的绅士一度失去机会赚取功名,曹全对此很是怜悯,特意扩充了县衙门的人员配备,让以李儒、栾规、程寅为代表的一干绅士有了从政的机会。

在曹全碑的碑阴处,也就是背面,落有郃阳士绅父老为铸碑而捐献的“公益基金”数额,其间赫然写着“徵博士李儒文优五百”。

这里,《曹全碑》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毫无疑问,李儒是京兆郡郃阳县人氏,他的表字是文优;二、李儒入仕时的身份是民间学者,由于此碑落成是在公元185年,李儒即便再能“攀爬”,由于始终缺乏后台,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正式官员”——博士(汉朝自汉武帝始,设“五经博士”,职责为教授或议政),因此“博士”更多的是一种对文职类官员的尊称。

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前后,李儒由一介布衣成为郃阳县下属的从吏,如果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凭借乱世实现自己的夙愿应当不难。李儒下一次出现在正史记载中则是五年以后的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这一年三月,身为郎中令的李儒被头一年进入洛阳的董卓派去毒杀了弘农王(汉少帝刘辩),这一史实在《后汉书?何皇后纪》和《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中都有记载。由此可知,李儒花了五年时间终于在中枢机构站稳了脚跟。但是,他这个郎中令的官职是否合法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郎中令这一官职早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就改名“光禄勋”,原名废除,直到汉末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才恢复郎中令的叫法。李儒在公元190年时担任郎中令,于理不合。唯一的解释就是董卓专权,对于朝廷礼仪规章乱改一通,李儒充其量也是担任的“伪郎中令”。

不管真与假,至少董卓不是大老粗,他知道郎中令一职的分量((职责是掌管宫殿门户),不会随意授之于人,这又充分证明了李儒是他的亲信——他在郃阳发迹后的数年中并没有在正儿八经的仕途上找到出路,而是投靠了以镇压黄巾军起家的董卓,董卓正是在185年前后任中郎将,拜破虏将军,算是一只不可忽视的“上升势力”。

董卓进京之际,正值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和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两败俱伤,他正好坐收渔利,野心勃勃欲掌握军政大权。此时,身为幕僚及亲信的李儒应当如何充当谋士的角色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