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46

第46章 有多少“诸葛”可以重来?

三国乱,三国事乱,三国人更乱。

这个时期,老一辈的家族普遍处于衰败状态,一些新兴的家族不断壮大,成为三国乃至两晋时期正统序列里的主要势力,琅琊诸葛氏便是其中之一。三国韦昭所著《吴书》指出:“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世说新语》也搞过一个“诸葛家族“实力排行榜”:“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是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本章开头也说到一个“遗传基因问题”。

诸葛瑾总爱带着诸葛恪参加东吴上流社会的Party,这是一种策略:明知道自己的IQ不足以应付大佬们的调侃,带着聪明的下一代,直接转移话题。诸葛恪也挺争气,这招每次都能凑效,每次在老爸身上丢的面儿,在他这里一转眼“反败为胜”,乐得孙权直夸:“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只是这话孙权说得有些“大”。

尽管基因出口一致,但诸葛瑾、诸葛恪属于两类明显不同的人,他们在才能、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差异化。

才干方面,诸葛瑾整体能力比较平庸,唯独公共关系方面颇有心得,上对老板,下对同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诸葛恪正相反,治国有政绩,征伐有武功,部分传承了叔父诸葛亮,他的败招恰好就是父亲的优势:同僚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导致死于非命。

性格方面,诸葛瑾,综合生平表现,基本可以定义:低调、老实、厚道,陈寿说他“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混在乱世,若像袁术那样凭着“四世三公”的招牌到处“忽悠”,能唬一时,唬不了一世,以德服人这个定律在任何时候都管用。诸葛恪是典型的刚愎自用、傲气十足,人太聪明了,容易自负、目空一切,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为人处事方面,诸葛瑾是东吴政坛“不倒翁”,靠的是谦卑的为人,他几乎没有敌人;诸葛恪是典型的四面树敌,或许有时候只是玩笑,但在杀机重重的政治领域,以开这样的玩笑为乐,只能说是情商不足。

也许这就是家族基因的魅力所在:求同存异。

在诸葛家族的大背景下,诸葛瑾,甚至诸葛恪在个人能力上比不了诸葛亮,然而他们拥有一种诸葛亮所不具备的能力:资源整合。

诸葛亮位居高位,他的资源就是整个蜀国,他不会为了做一件事而绞尽脑汁调配人脉。诸葛瑾、诸葛恪受孙权赏识器重不假,却远没到吕蒙、周瑜那种地位,因此得时不时对同僚讲些好听的话、看看老大的脸色:诸葛瑾“未尝切颚,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三国志?诸葛瑾传》),什么意思?诸葛先生也是一个喜欢拍马屁的人,不过这马屁拍得很妙,不俗气,套上马甲就是“实话实说”;诸葛恪曾被陆逊批评:“欺上凌下,缺德又闹心,迟早玩儿完。”诸葛恪赶紧写信给老前辈,认错不迭,大赞陆逊的正直。

因此,在关键时候,诸葛父子都能得到各方面的力挺,有人进谗言说诸葛瑾凭着诸葛亮的关系与刘备方面私通,孙权表示:“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三国志?诸葛瑾传》);孙綝被杀后,舆论都要求对诸葛恪予以平反昭雪,可见对他还是很有好感的,尽管当权者孙休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父子的这种“资源整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孙权的“默许”——前章讲述“吴郡四大家族”,我们提到了孙权一族虽说是吴郡人,在家乡却没什么根基,需要本地大家族支持,他重用顾雍、陆逊等人就是这样一种策略体现。但作为一个“政治大玩家”,“权力制衡”的重要性不可能遗忘,因此以诸葛瑾、诸葛恪为代表的侨居江东的人物成为他着重培养的对象,再加上此父子二人一个有德、一个有才,孙权自然视之为股肱。只是由于诸葛恪个人后期的表现实在太过“坑爹”,引起东吴内部各种政治力量(包括皇族)的反对,大家矛头一致对外,最终导致诸葛家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诸葛恪死后五年,诸葛家族那位被比作“狗”的诸葛诞,也在淮南之乱中被司马昭杀掉。

又隔了五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举家湮没在绵竹城下魏将邓艾的滚滚铁骑下。

诸葛瑾曾认为诸葛恪久后必败家,诸葛亮也不大看好这个侄儿,认为他性格太浮躁、欠稳重。事有凑巧。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有着类似的担心,他写家书给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家族,优质人才都集中在第一代,枉费了“琅琊诸葛氏”的郡望英名。诸葛恪曾在东吴的“太子之争”中,大义灭亲,毅然毒杀了与鲁王孙霸交往过密的长子诸葛绰。或许他早有预感,家族的覆灭在所难免,留一个才能不如自己的儿子,岂非活受罪?

(本章完后,将暂停更新,埋头创作,待《小话三国》下部完成后再续之。感谢朋友们的关注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