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42

第42章 苦逼的老好人

正说三国也好,歪说三国也罢,诸葛亮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这个集偶像派、实力派于一身的男人,究竟拥有什么基因,无论身前身后延绵一千多年都享有盛名?基因源于遗传,那时候没有形成“进化论”的思维,对于一个“神人”,大家只能用“天资聪颖”、“天赋秉异”这样的词堆砌起一个祭坛。嗯,这些都是老天赐予的,天生嘛,在没想到人造之前,一切的起源都是“天”。

诸葛亮的出现,自然需要一个“天”,即天时,乱世才能出英雄。或许我们可以插一句嘴,“人事”也不可少,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事”的力量胜过天时,人定胜天!

这里的“人事”就是指的家族基因。

诸葛氏诞生在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属于当地一户大族,远祖是西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光禄大夫诸葛丰。到了东汉三国时期,诸葛家族几个主要人物: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诸葛瞻、诸葛诞,在时局中均有一席之地。众所周知,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音律等方面大有建树,但家族的其他人也并非白丁。在同族诸葛亮过于耀眼的光环下面,是诸葛家族成色不同的智慧、风骨与为人之道。

本章专说诸葛瑾、诸葛恪父子。

读三国的人大概会拿诸葛瑾的木讷迂腐与诸葛恪的好耍小聪明说事儿,其实这只是表象,

诸葛瑾效命江东41年,若无突出过人之处,仅仅是唯唯诺诺的老好人,怎会一直受到孙权的礼遇与尊重?大智若愚,或许才是诸葛瑾的真实写照。

诸葛恪以“神童”名号发迹,却并非方仲永一类的“软蛋”,军事、政治、外交,诸葛恪展现的与叔父诸葛亮大相径庭的B面,刚硬而凌厉,堪称“快刀手”。然而人生过于顺利,以致马失前蹄。

父亲,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愚笨;儿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灵光。

这就是诸葛父子的天上人间。

诸葛瑾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如果以100分为满分,那么可以打75分,除了脸长,其他地方应该不错,毕竟与诸葛亮乃是一母所生,他们的下一代诸葛恪、诸葛瞻,史上也并未记载模样如何寒碜。诸葛家一门大小都担任过重要职位,脸面问题这点事儿,怎能随意?这都是基因的功劳。

再一点,受《三国演义》浸淫,发现罗贯中老师为突出诸葛亮的高大、智慧的光辉形象,刻意为诸葛瑾贴上了“木讷”、“迂腐”、“忠厚”的标签。“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不假,让诸葛瑾摊上“冤大头”的角色,这未免也太冤了。

其实诸葛瑾也是“苦逼”出身。

十五六岁上,生母章氏去世,在洛阳住读的诸葛瑾只好回家丁忧,这个时候父亲诸葛珪取了一位“后妈”,诸葛瑾对她谦恭谨慎得不得了,继母大人眼圈一红,从此就把诸葛瑾当亲儿子一样看待。三年后,父亲故去。主心骨没了,诸葛瑾掌管了家务,心一横,脚一跺:“分家!”。

这一分就让诸葛兄弟天各一方:诸葛亮带着三弟诸葛均以及妹妹投到襄阳叔父诸葛玄那里,诸葛瑾带着继母奔着孙权而去。

这个时候,江东刚完成了换届选举,孙权正大肆组阁正需要人才。诸葛瑾以无比的孝道打动了孙权姐姐的女婿弘咨以及鲁肃。

鲁肃在孙权面前是红人,稍微地保举了一下,诸葛瑾的人生便有了转机。

诸葛瑾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厚积薄发,赤壁之战,稍微露点脸的角色都发了,只有诸葛瑾,一直在沉默,从未有怨言。直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因荆州问题爆发冲突,需要外交斡旋调解人员,诸葛瑾才被想了起来,一时成为风云人物。

诸葛瑾一生辅佐孙权,官职变动呈上升趋势:公元219年,封宣城侯;公元222年,任左将军,封宛陵侯;公元229年,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可以统率国家军队吗?答案是否定的,诸葛瑾在军事方面的确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需知,“大将军”一职,更多的身份地位象征,不一定非得具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比如何进,不过是一个屠户,靠着裙带关系做了大将军;司马师,靠司马家族的威权力取得了大将军的职务,军事上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诸葛瑾的这个“大将军”也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质,包括之前被封的那个“左将军”,刘备不也被汉献帝封为“汉左将军宜城亭侯”?他的军事IQ大家都有目共睹。

诸葛瑾涉足军旅之事,多在职业生涯后期,比如公元222年,曹魏讨伐东吴,夏侯尚与诸葛瑾对峙江陵,“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见《三国志?夏侯尚传》);公元227年,诸葛瑾率吴军攻打襄阳,此战应该是配合陆逊石亭破曹休,属于协同作战,被司马懿候个正着,大败;公元234年,东吴为配合诸葛亮“六出祁山”,兵分三路声援,其中诸葛瑾、陆逊分别陈兵沔口、江夏,等候其他两路消息,想来个乘火打劫,不料信使被魏军抓获,诸葛瑾抓了狂,写信问计陆逊,陆逊不理他,自个儿坐在大帐里下棋玩乐,诸葛瑾素来佩服陆逊,便也依葫芦画瓢,学着陆逊虚张声势,生生吓得襄阳的魏军不敢出来,最后全身而退;公元241年,东吴又一次三路出兵,诸葛瑾这次和步骘搭档,再遇司马懿,天气炎热,魏军闭门不战,“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见《晋书?帝纪第一》)诸葛瑾统兵的时候很多,却鲜有胜绩,实在有点对不起“大将军”这个官衔,难怪后人评价诸葛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说白了,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主。

武功上没什么大出息,文治方面又如何呢?

咱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