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04

第4章 孟达的辞职信

在上庸见面之前,从时间层面讲,孟达与刘封并没有多少接触,顶多只是个“神交”。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当两人相聚于上庸,彼此瞧着,估计心里都不好受。

刘封有义父刘备,却失去信任;孟达有好友法正,却远在CD。先天条件都不俗,阴差阳错,被人戴上了有色眼镜端详。相比而言,孟达似乎更冤枉,有个身为“总经理助理”的好友(法正),自身的才能也不俗,但是刘备却这么看,他对此类等量代换的题目不感兴趣,最关键的一点,刘备真正信任的是荆州集团的人,而以法正、李严等益州利益集团的人,除非在关键时刻立功,否则大耳儿终究会留点提防。且看刘备进西川前后,益州集团真正受到重用的人,除了有在收取汉中过程中出过气力的法正以及在蜀地颇有贤德之名的许靖,还有谁?诸葛亮、张飞、黄忠、赵云、魏延,无一例外来自荆州,马超属于外来户口,走投无路投奔刘备,焉能有二心?即便是刘封,再怎么不被刘备待见,排位也在孟达之前(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每逢同时提到刘封与孟达,总是将刘封放在前面)。

当失意的孟达与窝囊的刘封聚在一处,难免做出一些非常规举动。

首先,他们拒绝去樊城相助关羽,理由前文已说,这件事直接导致刘备对上庸方面的不满;接下来,大约是在上庸这样的穷乡僻壤,没什么乐子,刘孟二人又开始搞内部斗争——“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三国志》上说,内部斗争是由刘封挑起的——从后来诸葛亮在撺掇孟达叛魏时写的信中我们也可看出端倪,诸葛亮是这样说的:“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三国志·费诗传》)如此一看,孟达完全是在刘封的逼迫下才动了投降的念头。至于一直以来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刘备记恨孟达对关羽见死不救,想杀孟达,导致他投降”,这个观点的说服力不够,孟达与刘封驻守上庸,保境安民才是本职,救与不救得视情况而定,一向以政治觉悟过人而著称的刘备断然不会浅薄到因私废公。看来,确实是罗贯中误导了我们。

孟达受了气,想到了投降,但并没有脑袋一热,立马撒丫子走人。一直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这一年也是魏黄初元年)7月,当他得知好友法正在CD病故的消息,仅存的一点希望破灭了。要知道法正作为益州集团中为数不多受到重用的人,只要在中枢一天,多少也能为好友说句公道话。如今这个支柱没了,孟达感到了无尽的伤悲与无奈。他准备立即献城投降,同时还给刘备写了一封“辞职信”,这就是那封让刘备很不舒服的《辞先主表》: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臣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这封信比起前文提到的孟达写给刘封的那封劝降信,更有一种悲凉苍茫的感觉。大意是说:陛下您是要建立如伊尹、吕望、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大功勋的人。我孟达自投靠您以来,犯过的错不少,这个我自己明白,何况您呢?如今您的事业蒸蒸日上,有才的人像鱼一般依附过来,我孟达没什么本事却位居功臣之列,实在是惭愧。我还是走人吧,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卑微的人,没立过什么功劳。我联想到那些曾让我羡慕不已的先贤,他们的结局不得不让我三思啊。申生够孝顺了吧,却被亲生父亲怀疑;伍子胥够忠心了吧,夫差还是要杀他;蒙恬开疆拓土这么大功劳,秦二世依旧对他施以大刑;乐毅大破齐国,反而被人进了谗言。如今我亲自体会了这类事,真让我悲痛欲绝啊。为什么呢?我想到荆州危急的时候,各位同僚要么投降要么逃跑,唯独我很淡定的想着在房陵、上庸搞好管理;时过境迁,我的结局却是被迫辞职。想起陛下以前对我的眷顾,我实在是个小人哪!不能善始善终。所谓“断交时不恶言相向,辞职时不怨天尤人”,我愿意像君子那样离开,最后祝陛下GoodLuck!

字里行间,感人肺腑。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孟达降魏,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成了几个阶段,给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形。刘备在大多数时候也不是糊涂虫(兴兵伐吴是个例外),他很理解孟达的苦衷,因此也没处置孟达在蜀地的家小,反而把帐一股脑儿算在刘封身上,在刘封被魏军打败回到CD后,给了刘封定了两条罪:“侵陵达,又不救羽。”(《三国志·刘封传》),最终处死。当然,刘封也挺冤的,这个前文已有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说孟达这封辞职信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表白心迹,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去哪儿来?曹丕那儿);二是把责任仍给刘封,是他欺负我,我在上庸呆不下去了,只有当“叛徒”。

可见,在职场混,跳槽这件事马虎不得,做人说话是最重要的,各方面的人和事都估计到。就算真的“忘恩负义”一把,也得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辜”的模样,说真话固然是美德,可也得分场合。这件事,孟达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孟达投靠魏国后,因为人才出众,受到曹丕的青睐,光是头衔就是一大串: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达领新城太守,比在刘备麾下阔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