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27

第27章 草根的华丽转身

在上一节,笔者对廖化在荆州的职务提出过质疑,推测其是“挂主簿之名,行将军之实”的“荆州第三类人士”。

那么这种人有何特别之处?答案是:非常特别。起着一个“精神传承者”的作!什么精神?忠义!关羽死后,刘备、诸葛亮见他如见关羽,即便到了“蜀中无大将”的时节,廖化的出场也能振奋人心。

那廖化是如何“传递精神”的呢?

《三国志》有交待:荆州陷落、关羽败亡后,廖化不得已归附东吴(这与《三国演义》里廖化单骑从麦城突围,往上庸向刘封孟达搬救兵未果,又入西川求救的情节相悖),但心里却时刻想着蜀国。一俟刘备伐吴,他便诈死瞒名,扶持老母昼夜不停往益州跑,在秭归遇到刘备,倾诉苦衷。刘备毫不介意,封廖化为宜都太守。

怎么样,前半部分是不是很有关羽当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风采?不过从廖化后来归蜀的表现看,他首先是个大孝子,放着老母在堂,不可能为了一时的“忠义”而杀身成仁,于是,在荆州“山雨欲来”之时,选择了投降。

在东吴治下的荆州,廖化过得并不好。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关羽丢荆州是在公元219年下半年,刘备伐吴抵达秭归是在公元222年初,差不多三年时间,廖化“潜伏”东吴,隐忍不发,着实让人费解。不过仔细一想,也算顺理成章,廖化不具备关羽的气质和武艺,也没有个求贤若渴的曹操在身边,生活环境更算不得优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时机。关羽遇害,吴蜀交恶,势如水火,各自想必备有不少暗探间谍,任何一方有个风吹草动,必定是快马流星报之于总部。刘备发兵是大事,吴蜀边境的荆州一定率先得知,人心思动,廖化尤甚,他拍痛了脑瓜想办法如何来一场“胜利大逃亡”。终于,一场廖化版的“千里走单骑”开始上演,他不可能一路砍杀,何况还带着母亲,但是廖化也有绝招——装死!这在很多人看来属于不入流的小伎俩,廖化为了逃跑,也顾不得这些,一路向西,直奔西川。

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廖化“身在吴营心在蜀”,是忠;时时不忘关羽知遇之恩,是义;逃离荆州时没忘了自己的母亲,是孝(这一点连关羽都盖过了)。难怪刘备才会在见到他后感动得不得了,立马封官。

接下来,考虑到廖化在荆州跟着关羽干过一段时间,熟悉军情地理,就让他随军听用。此刻,刘备兵锋延绵,浩浩荡荡,“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这里的廖淳就是廖化),大战一触即发。

尽管东吴因一时的措手不及,节节败退,但关键时刻,陆逊出马,稳住了阵脚,在夷陵-猇亭一线阻击蜀军,双方相持数月,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秋八月,吴军“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破其四十于营。”(以上均见《三国志?陆逊传》)在这一战中,蜀军大败,死伤无数。廖化干什么去了,并无交待,但从刘备的调兵遣将看,廖化为“别督”,可见其在带兵打仗方面还是有能力的。

夷陵之战后,刘备病故,蜀汉军政大权重新洗牌,原先属于“新人”(专指荆州利益集团,有别于益州土著)的廖化做了丞相参军,成为诸葛亮的心腹。

《三国志?蒋琬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诸葛亮开府(指古代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拥有自己的势力),征召蒋琬为东曹掾(属于丞相府的高级师爷)。遇到“举茂才”的时候,蒋琬本是实至名归,但他却坚持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化等人。诸葛亮劝他:“你背井离乡,不辞辛苦为国家奔走,我们都感到十分不安,因此你应该因自己的这份功劳而受到推荐,以显示举茂才这项制度的清廉和慎重。”于是,蒋琬升为参军。

如此可见廖化成为丞相参军应该是在蒋琬之后,还有诸葛亮的爱将马谡,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同一批成为参军的。考虑到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需要向各个部门补充新鲜血液,诸葛亮连续提拔后进的举动,合情合理。不过廖化本人也确有能力,不然朝野重臣不会举荐他,诸葛亮本人也断然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