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26

第26章 黄巾贼的“洗白”与“镀金”

一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嘲笑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关张赵马黄死得早,诸葛亮的“最爱”是魏延、马岱,廖化选择了“潜伏”;后来有了蒋琬、费祎、姜维,点兵点将,发现老同志都挂得差不多了,没办法,让廖化出来露露脸,这一露,就是三十年,生个娃都抱孙子了,廖老师还在疆场厮杀,直到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就像当初投奔关羽一样,他又选择了默默无闻,举家前往洛阳——但是他已没有老杜那般“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气质,在路途中病死。

廖化的一生,一直带有某种神秘色彩,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关羽千里走单骑伊始,廖化第一次亮相:“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三国演义》第27回),时间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司马昭灭蜀是在公元263年,次年廖化病亡,时间跨度为64年。按照中国传统说法,15岁即可称“少年”,算起来廖化应该算三国人物中少有的长寿者,经历了群雄逐鹿、赤壁纷争、三足鼎立以及三分归一的“初始阶段”,可谓“三国活化石”。这样一块“活化石”,如果仅仅是平庸之辈,是断然不会被司马昭礼遇有加“被徙往洛阳”的。至于“为先锋”一事,《三国演义》里有两次描写,第一次在73回:关羽起兵攻取襄阳的前夕,本来的先锋糜芳、傅士仁醉酒误烧粮草,关羽免去二人职务,让廖化为先锋,关平为副将。此时的蜀中人才济济,谈不上“无大将”,廖化是因为他的忠心和稳当得到了关羽的信任;第二次在113回:“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算起来,此时的廖化当是73岁左右,和当年黄忠“红”的时候差不多,说“无大将”,应该特指“缺乏当打之年的大将”,只好让老同志冲锋陷阵。不过廖化并没有让蜀人的担心变为现实,直到病逝,都没有做出类似廉颇“一饭三遗矢”之类的尴尬事。

局限于史家对三国“非主流人物”的区别对待,廖化的事迹一直被屏蔽、被忽略,今人看廖化,活得像个笑话,其实,廖化在三国时代的表现,更像是一个神话。

正史《三国志》里,廖化的出场比较寒碜,一笔带过,只说是襄阳人士,“为前将军关羽主簿”。“前将军”是关羽生前最后一次加官,时间是公元214年,刘备领益州牧后,按照前文关于廖化的年龄推算,此时的他已是而立之年,混到“主簿”,不好不坏,至少是关羽的亲信。唯一的疑点是,主簿是文职,看廖化的履历,其后期多是以武将身份出场,历史上也并没有任何关于廖化从事文字工作所留下的表章——做主簿,尽管不必人人如杨修那样聪明绝顶,基本的公文写作还是必须会的。照此推测,廖化这个“主簿”,更多的是一种挂衔,要知道刘备发家在荆州,前后呆了10年(公元201年—211年),中间经历了赤壁大战以及与东吴的N次斗智斗勇,顶着“汉室宗亲”、“刘皇叔”的名号,人才的需求应是非常大,保不齐供大于求,文武官员职位出现混乱的局面。况且自刘备入四川后,留守荆州的关羽又是一个“亲士卒远士大夫”的人,对于官场上那套繁文缛节想必也是不屑一顾,对于廖化这种草根人士,他更看重的是能力,而非头衔,因此“挂主簿之名而行将军之实”应该是廖化在荆州的实际身份。相比马良这样的文官、关平这样的武将,廖化属于荆州的“第三类人士”(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有交待)。

相比《三国志》,演义小说里廖化的亮相就显得英武许多: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挂印封金,从许都出发,千里走单骑。出许昌不远,两位皇嫂就被强人劫走,正在寻觅,廖化出现,说明身份:“流落江湖,劫掠为生”,来干什么:“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羽拜谢了廖化,却拒绝了廖化派人相送的请求,理由是“此人终是黄巾余党”。关羽怎么知道廖化是黄巾军?罗贯中老师在前文描写了廖化穿着“黄巾锦衣”,带黄头巾的就一定是黄巾军?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3月,当年11月,基本被扑灭,公元188年,黄巾军余部再度起义,规模都较小,却此起彼伏,令汉室十分头痛。这种场面到什么时候结束,没有定论。笔者不妨推测:到公元200年曹操平定北方后,战乱平息,“黄巾余党”估计也就不会再有成长的土壤了。如此一说,廖化带着黄巾,并不能代表他一定就是黄巾军,这只是一种虚张声势,一个十来岁的强盗,敢在许都附近曹操眼皮子底下打劫,没有点技术含量怎么行?于是,假借黄巾军的名号成了廖化的“拿手好戏”。当他遇到关羽后,为其的气节、人品和武艺所打动,想“改邪归正”,不料关羽就是镇压黄巾军起家的,这一招不灵。这里要多说一句,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后收的周仓,以及被赵云杀死的裴元绍,那才是真正的黄巾余党,心狠手辣,面目狰狞,他们打着“革命先辈”的旗号继续希望将星星之火燎原开去,直到遇见了关羽。

按照演义的说法,廖化与关羽这一别,要等到11年后才见面。当时刘备定好了入川大计,诸葛亮率领关羽、张飞、赵云留守荆州,临行前,“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刘皇叔兵强马壮,进军益州志在必得,荆州老家留下了精兵强将把手,廖化则是漂泊经年总算找到了明主。

不过笔者却怀疑廖化这时节投奔荆州的真实性。如果早来一段时间,正赶上刘备为“是否出兵西川而纠结不已,估计也就顾不上安排廖化了,或许还会直接将其收编进西征的队伍;如果晚来一段时间,刘备已经入了川,众所周知,大耳儿此一去就再也没回过荆州,廖化不能亲见最高领导人一面,失去了“第一时间洗白”的意义,难免抱憾终身。于是在大事安排完毕将要出兵这一节骨眼上,廖化来了,好事占尽,忠义双全(投靠刘备是忠,为关羽做事是义)。这难免也太巧了!

巧合的事还不止于此,两年后,也就是公元214年初,刘备征西川战受阻,诸葛亮从荆州发兵增援,关羽承担了镇守荆州的重任,孔明带走了张飞、赵云等宿将,“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有人替廖化惋惜,说错过了立功的好机会,不过这恰好是罗贯中的刻意安排,让廖化见证关二哥的忠义,并修炼自身的忠义精神,不用在战场镀金,就能得到提升。果然,到了这年秋天,刘备自领益州牧,包括廖化在内的“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