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19

第19章 诡异的军令状

“失空斩”是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作为连台本戏,“失空斩”很少完整上演,均以折子戏的形式单段推出。什么原因呢?三个故事前后衔接紧密,全盘演完,太费精力。换句话说,要是某单出戏中或唱词、或动作出了问题,整出戏都得受影响。

这句话仿佛一句暗语:“街亭攻防战”的所有环节都是如齿轮一般咬合严密,一个部分出了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满盘皆输。

马谡在第一个环节“守街亭”上出了问题,导致局面被动,各处连出纰漏,直接导致诸葛亮冒险进入第二个环节“空城计”。紧接着,蜀军退兵,有人欢喜有人愁,赵云、邓芝完成了断后任务,全身而退,得到嘉奖(在《三国志》中,赵云是被“降级”记过的);王平先是被问责,诸葛亮在得知实情后,被授予重奖。最后,引出第三个环节“斩马谡”。

通过上述分析,马谡应该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先生”。他的死,从道理上说,实在是“必须的”。

不过,马谡是否就一定要为“失守街亭”负全责受死呢?这的确是个问题。马谡一没谋反、二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从进兵到安营,再到与曹魏军交战,部署不可谓不规范)、三作战勇敢,并未在原则问题上丧失立场,只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至于诸葛亮的部署究竟是什么,下一个部分会讲到)。如此,就处以死刑,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因此,笔者在这里大胆抛出一个观点:马谡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那张似是而非的“军令状”。

为什么说“似是而非”?

《三国演义》中确实有马谡主动要求立军令状的情节,而在《三国志》中所有涉及街亭一役(包括诸葛亮传、马良传、张郃传、王平传)的所有记载中,却没有这一细节。那么这个军令状是有还是没有?其实这并不重要,它也许存在,却很可能是以一种口头承诺的形式出现。诸葛亮在马谡死后感叹“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但是让马谡守街亭又是经诸葛亮本人同意了的,可见诸葛亮并没有忘记刘备的临终嘱托(诸葛亮在马谡讨令一刹那丧失记忆的概率几乎为零),他用马谡是出于一种私心——两人关系好、马谡一贯表现不错。所以,“军令状”的“立”或者“不立”只是一种走秀的过场。反而是马谡自己可能在请战时把话说重了,比如,“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如此看来,诸葛亮一步步“引诱”马谡情绪失控,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想阻止马谡的这种拙劣的表演,来不及了。但是在后来,诸葛亮惊讶的发现,马谡的这份“隐形的军令状”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脱了罪,“不顾众人感受或建议使用马谡(违众拔谡)”的责任也减轻了,因为这是马谡自己愿立“军令状”,诸葛亮也便顺水推舟了。

这里,我们可以说,有时候“确立目标责任制”的做法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出不折不扣的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