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诸葛亮的朋友?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请注意,这里说的“朋友”,指或阅历、或年岁、或爱好与诸葛亮相近的人,他们彼此能达成一种相知相善的默契与共识,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的确有一帮关系不错的哥们兄弟。他“宅”在隆中的时候,徐庶、崔州平、石广元等一帮人和诸葛亮要好,可孔明毫不客气地给哥儿几个定义:“你们也就是刺史太守一路的货色”,与他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而庞统之于诸葛亮,名义上的交往多于实质,两人的才学又多不相容,这一点从刘备进军西川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鲁肃之于诸葛亮,更多的是人品之交,在人生的价值取向方面,鲁肃不及诸葛亮。周瑜之于诸葛亮,惺惺相惜,亦敌亦友,抛开“三气周瑜”这类加工后的“二人转”,历史中的瑜与亮,没多少文艺上的瓜葛。
算下来,能被贴上“诸葛亮朋友”标签的,大概只有司马徽和马谡。司马徽性格温和、清心寡欲,善识人,是诸葛亮入世前的人生规划师;马谡通晓兵机、谋略过人、最关键的是能深刻领会诸葛亮的思想,堪比诸葛亮出山后的“贴心小棉袄”。然而,就是这个“贴心小棉袄”,因一时的自负逞能,辜负了“主人”的期望,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命。
有意思的是:和诸葛亮亲近的人下场都不太好,周瑜、鲁肃盛年早逝、庞统殒命疆场、徐庶、崔州平等人终生不得重用,再看马谡,和英年早逝扯不上边,也没死在沙场,还倒屡屡被诸葛亮高看一眼,结局却更糟——获罪致死。只有司马徽,一生平淡、无欲而终。
如此一看,做诸葛亮的“朋友”是很危险的事情。
这一点,在马谡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马谡失街亭,下狱后死亡(一说按军法处死),活了39岁,他的主要成败得失集中体现在生命的后三分之一段,也就是27到39岁。在马谡25岁那一年,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年底,刘备结束了长达三年的益州争夺战,从荆州时期开始就跟随他的旧部得到了普遍嘉奖和提升,这里面包括从事马良、马谡兄弟。
“从事”是个什么官?这是汉晋时期的官职,作为州刺史的辅佐官吏,东汉末年天下乱得不行,各个州的头儿为了增加人气,对下属吏制一通折腾,公开对外招聘幕僚,文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武有武猛从事、都督从事。马氏兄弟的“从事”应该属于武职的“都督从事”,不使刀弄枪?那不要紧,能想点子就行。
不明真相的群众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这里不去深究哥儿五个各自的本事,单看马良与诸葛亮以兄弟相称(《三国志?马良传》有记载),诸葛亮格外高看马谡这两点来看,向来识人的诸葛亮不会看走眼。于是,刘备入蜀,马良是随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的重要人员;马谡则跟刘备到了CD。
其后的发展,兄弟俩各异,马良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央部门,由从事一步步往上升,先是左将军掾,刘备称帝后升为侍中;马谡则在地方上活动,从绵竹县令、CD县令做到了越嶲太守。
诸葛亮与马良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同为荆襄人士的关照与提携,马良在与诸葛亮的信中称之为“尊兄”,有人猜测这两人沾亲带故。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尊兄”好比我们信件中“亲爱的大哥”,应该是一种非常亲热的同事关系、有点内部小帮派的意思。《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过马良出使东吴与联结蛮夷助蜀伐吴这两件事,可见马良的长处主要在于长远规划以及打理各种外交关系。
而马谡,诸葛亮是从头到脚欣赏这个小兄弟,“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虽出自陈寿的史家之笔,笔者认为这更像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表扬马谡。诸葛亮花了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时光来考虑“兴复汉室”,与“军计”有关的人,诸葛亮不会轻易忽视,更何况诸葛亮本人与马良很好,爱屋及乌,这条逻辑线非常清楚。
尽管如此,考虑到按资排辈的因素,在蜀汉政权初创之时,益州本地人士是应该首先安抚的,比如法正、许靖、刘巴、黄权等,其次是跟随刘备征战多年的一级元勋,比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糜竺等。这些封赏任命完了,才是荆州的老部下,比如刘封、关平、伊籍等,马良马谡兄弟应该是第三批靠后的提拔对象,起步有些晚,看起来飞黄腾达之日遥遥无期。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利因素:荆州失守、关羽被害,这也导致了大批人才的流失——被俘、投降、阵亡、失踪,怎么办?亟需后进!马良、马谡兄弟很快升到了中枢位置。刘备称帝,马良是侍中,负责联络蛮夷,后来与刘备一同伐吴,不幸阵亡;再看马谡,没有记载担任何种要职,但是刘备临死曾对诸葛亮说了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见马谡不是以“帮忙”的身份参与中枢大事,就是被诸葛亮经常带在身边做助理——这是什么概念?诸葛亮是刘备的头号智囊,诸葛亮有不明白的也要问马谡,马谡就是“智囊中的战斗机”。
刘备托孤,遗言多多,诸葛亮一一记下,大多遵旨完成,唯独在“君可自取”与“用马谡”这两件事上没照办,前者是原则问题,情有可原,后者则是思维问题,让人很是不解。按理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会不明白马谡的“纸上谈兵”有害无益?不过从诸葛亮的表现看:“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十分看重马谡。
当然,马谡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发挥了自己在谋划上的优势。在诸葛亮率军进兵南中,讨伐反叛的孟获时,马谡提出了著名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为蜀汉平定南方,为北伐接触后顾之虞,做出了贡献。
联想到马谡提出上述意见的背景,以及最终结果,马谡应该是当时蜀汉政权中唯一能与诸葛亮的军政思维挂上钩的人,这与其说是马谡的幸运和成功,不如说是整个蜀汉的不幸和悲哀。
难道不是吗?就是这么“唯一”的一个人,最后不仅断送了蜀汉进兵中原的计划,也断送了自己年轻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