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16

第16章 出卖,与人品无关

刘备靠“忽悠”拿下了益州,踹走了刘璋,手下扈从,特别是新近招收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彭羕也不例外,他被任命为治中从事——官职不大,具体的工作不简单:收集整理行政文书,相当于内阁秘书长。

彭羕空手套白狼,升迁之快,混到这个位置,自然就有了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脾气变大,威风也都抖起来了。诸葛亮到CD后,通过和彭羕的相处,觉得这人不地道,心里就存了几分芥蒂,不过表面上不露声色,客客气气。好几次,孔明向刘备进言: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三国志?彭羕传》)。刘备正信任诸葛亮,通过观察,也觉得彭羕有点不像话,便逐渐疏远了他,不久把他调离中枢,去做江阳太守。

彭羕正做着前程似锦的大梦,就像自己一夜之间被剃光了头发,一夜之间成为庞统的座上宾,又一个“一夜之间”,裹铺盖滚蛋了。

从内阁秘书长到外地任职,彭羕坐了一趟“过山车”,心里很不痛快,便去拜望好友马超。

甭看彭羕人品不怎么样,还真有几个朋友,马超算一个,至于怎么好上的,不去深究。马超对彭羕挺尊重,他很惊讶,觉得像彭羕这样才干出众的人,怎么会调到外地呢?刘老板不是对他挺看重吗,“(刘备)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三国志?彭羕传》)这个马超,典型的“哪壶不开提哪壶”。

彭羕认为找到了知音,便开始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三国志?彭羕传》)

“老革”不是“老革命”。“革”是当时四川地区方言词汇的一种,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做了合理的解释:“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羕骂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连起来就是“老兵痞子,行事荒唐,我还有什么和他说的?”这可不得了,以下犯上,私下说领导坏话,尽管刘备还没有做皇帝,彭羕说这话也罪不至死,毕竟是刘备是他的上司,口出诽谤之语论罪也该撤职查办。就是在今天,私下说小话,破坏公司团结,也是够开除的。

如果说彭羕前一句话还有点戏谑的意味,后面一句就有点把不住闸门,让人听了不寒而栗,你在外面(马超在平定益州后,一直在葭萌关一带镇守征战),我做内应,天下也就不能平定了。”这是一个“打工的”该有的想法吗?

彭羕是个直脾气、缺心眼,发牢骚骂街,私下里和自己家的人说说就是了,却硬要找个外人,马超尽管与彭羕关系不错,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不可能成为彭羕的“知心人”。

为什么?

马超是从西凉逃难过来的,属于暂住户口。穷途末路才投奔刘备,这种人心里总是充满了畏惧,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让政敌抓住尾巴。《三国志?马超传》里曾转载了这样一件事:马超投奔刘备后,见刘备对自己很好,便放开手脚,大大咧咧,经常与刘备闲扯,“玄德、玄德”的大呼小叫,一旁的关羽看不惯了,想杀马超,被刘备阻止。不久,马超又过来和刘备唠嗑,坐下后,发现关羽、张飞的席位上没人,一扭头,发现二人持刀立在刘备身后,纹丝不动。马超大吃一惊,再也不敢乱叫“玄德”了。有这样的“前科”,马超能不有所顾虑吗?

彭羕不同,他属于益州本地土著,靠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刘备的青睐,没什么顾忌。二人身份不对等,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了变化。彭羕想的是:想说就说,说个痛快,反正马超不是外人。马超想的是:你说痛快了,大逆不道的话,隔墙有耳怎么办?

果然,在彭羕走后,马超思前想后,觉得不妥当,告发了他,让彭先生糊里糊涂进了局子。

你可能会觉得马超为人阴险、虚伪,表里不一,其实,只要思考一下前文说到的马超的处境,就不难想象他这么做的苦衷了。

显然,彭羕个人的表述技巧大有问题,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很多史书,都将马超的话作为二人谈话作为记叙的开始,那么在这之前,彭羕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是否让马超有了察觉?

我们不妨推断,彭羕一到马超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自己的境遇做了一番痛苦地陈述。马超纵然了解彭羕的为人(看彭羕一贬官,就找马超来倾诉,可知二人有些交情),却因为自身也不大稳当,地位尴尬,为保身,不得不拿话来刺激彭羕,如果对方只是说说而已,便可当做发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如果真有企图,马超只好痛下杀手。因此,我们或可猜想,马超所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这番话是有意为之,他事先知道了彭羕被外放一事,也看出了彭羕脸上写着千种不满、万种不屑,他认定彭羕会“说点什么”,所以干脆,自己率先引蛇出洞,套他的话。

假如,彭羕见到马超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强烈抱怨,而是用一种委屈的态度,委婉表达一种不满,或许马超的反应不会这么强烈,以后发生的事情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