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2835800000033

第33章 附录一 无意识(3)

这种“反发泄”作用非常敏感和活跃,它在替代物周围扩散得范围越大,那么,使替代概念不受新冲动干扰而独立的机制就越准确。我们知道,这种保护机制对本能冲动是不会抵制的(它根据被抑制概念的联系方式和替代概念进行联系),它只抵制外部知觉的干扰和侵犯。所以,只有在替代概念胜利取代了被抑制概念时,这种机制才开始发挥效力,况且从来不会在一种完全安全的情况下起作用。本能兴奋的增加和围绕替代概念防护的扩展成正相关,这全部的结构(类似的方式出现在其他神经官能症中)就是我们所谓的恐惧。在忧虑型歇斯底里症中的退避、放弃和犯禁等,都是替代概念逃避有意识投注的详细表现。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第三个时期的活动是不断重复和扩大第二时期的活动,意识系统现在为了保护自己,通过它周围存在的各种联想的反投注作用来抑制替代概念活动,这和最初系统通过替代概念投注,制止被压抑的概念来保护自身是一样的。由此,这种替代结构就通过转移作用发展起来。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意识系统中,替代概念就是开始时有一个被压抑本能冲动冲破的小环节(或者说,替代概念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唯一出口)。但是随着情况发展,整个保护性结构及恐惧都开始和那种非常突出的无意识影响相对应。

再深入一点儿就是说,对来自本能的威胁通过自卫机制而外射出去,可是通过自我展示行为,我们好像看到不是来自本能,而是来自外部知觉的威胁对忧虑造成影响。这肯定会导致一种结果,就是自我面对外部危险时,本能反应就是企图逃避,也就是恐惧时作出的那种逃避。在这个过程中,压抑仅仅在抑制忧虑排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是成功也是牺牲,因为它是以丧失个人的自由为代价的。然而,从本能需求中逃避的企图用途很小,通过“恐惧”方式进行的逃避,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他两种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和忧虑型歇斯底里症的大部分都比较相似,下面,我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它们的区别和“反发泄”活动所起的作用上。专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人可以研究一下,在转移性歇斯底里症中,被压抑概念的本能性投注变成发病“刺激”时,在多大程度和什么情况下,这种无意识概念对自己本能冲动的投注是通过这种向“刺激”转化的方式进行的?或者说使它克服压力进入意识系统的?这些类似的问题都比较专业。

其实,在转移型歇斯底里症中,我们很容易看清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的“反发泄”所起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症状的形成”。这个投注应该集中在本能表现的那一部分是这种“反发泄”来决定的。经过它选择出来形成“症状”的那部分,必须适合表现本能冲动的目的,至少要达到意识系统自卫和惩罚活动需要的条件,由此,精力的过渡发泄就实现了,它和忧虑型歇斯底里症一样,双向得到了维护。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意识系统进行压抑时所花费的力量和症状呈现的能量发泄并不一定完全相等,因为压抑时花费的力量是通过“反发泄”付出的力量来衡量的。症状之所以能表现出来,是在“反发泄”和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性发泄”共同支持的结果。

另外,关于强迫性神经症,我们可以通过补充“论压抑”中的一点就可以说清楚,造成初始压抑的原因在于,意识系统的“反发泄”突出并占据了中心地位。这时,压抑表现出“反抗”的形式,随后,就成为了“被压抑的概念”的突破点。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假设,如果说压抑活动在转移型歇斯底里症中更成功的话,那是因为,在忧虑型歇斯底里症和迷狂心理病中,“反发泄”过于突出,以致压抑活动很难找到突破口造成的。

无意识系统的特点

我们的心灵中包括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两大系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中一个,发现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点,那么也会发现另一个系统所没有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本能显示”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发泄精力是无意识系统的目的,换句话说“欲望—冲动”就是这个系统的关键,这里,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即使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欲望同时活跃时,它们只会结合起来达成一个居中的协议,而不会敌对和互相对抗。

由于只有通过处在无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的审查检验后,系统中才会出现否定、怀疑和肯定,在这之前是没有的。在较高的意识层次,否定是代替“压抑”,但在无意识系统中,否定只是以不同程度的“发泄”存在。

和其他系统相比较,在无意识系统中,发泄的强度相当变幻莫测。转移作用,会将一种概念和它全部的力比多冲动转让给另一种;压缩作用,会把属于多个概念的全部力比多冲动揽归自身。我认为,这两种作用可以被定为心灵初始活动的“典型标志”。因为在无意识系统中,只有一种“次级活动”最主要,可是当初始活动发挥作用时,和属于前意识系统的各种因素联系或结合起来时,它就相当荒诞了。

无意识系统的活动并不会随着时间顺序进行,也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是无时间性的,而意识系统中的活动则相反,具有非常强烈的时间性。

无意识系统的活动是由它们拥有的能量和快乐痛苦的原则决定的,和现实无关。

综上所述,无意识活动具有这么几个特点:各种活动相互并列,互不矛盾;是一种“初始活动”,即发泄性运动;没有时间性;外部实在由心理实在所代替。

这些无意识活动,我们只有将更高级的前意识系统中的活动,通过退回,回到低级层次上时,我们才能看到,所以通过人们的梦境和对各种心理病症观察,我们能看到一些。也就是说,这种活动因为不能独立存在,那么也就不能被我们独立观察到。在无意识系统刚刚出现的时候,前意识系统就将之覆盖了,只有前意识才能使之进入意识并发生运动。无意识系统要通过某种物理刺激才能促进情感发展,这是它发泄的渠道,但是前意识系统已经收归了这个唯一的发泄口,通常意义上,如果只有无意识的话,它只能指挥做出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活动,外在的连有目的的肌肉活动它都指挥不了。

我们要走远一点儿的话,可以将其和前意识系统做比较,这样能更加透彻地了解无意识系统各种特征的作用,可这样未免脱离了现题,所以我们可以等到研究更高层次的意识系统时,再做这些工作,目前,只对几个重要问题说明一下。

前意识系统中的活动,都会呈现出对投注概念外向发射趋势的一直作用,而不论它们是否已经变成了有意识的,或还只是具有变成意识的可能性。假如一种活动从这个概念转向那个概念时,第一种概念会保留下它的一部分冲动或发泄,这就意味着,在第二种概念中只保留有一部分冲动力,这里,由于它们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初始活动”方式进行的转移和凝聚是不多见的。针对这种情况,布留尔推论出,心理活动中存在两种不同能量的投注阶段,一个阶段这种能量是受束缚的;另一个阶段能量是自由的,并且开始向外发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它代表着我们对心理能量本质的深刻认识。现在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我们需要用玄学心理学的方法来描述这个问题,这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

另外,前意识活动还需要做这样几件事情:交流不同的观念性内容,使之相互影响;联系时间;设立审查关卡,建立检验现实的“现实法则”。和无意识经验在前意识中得到固定“记忆痕迹”显著不同的是,有意识的记忆也都依赖前意识系统。也许,它和某种特殊的“复现”相对应,“复现”这个词,我们在解释有意识和无意识概念之间的区别时曾用过,但后来被废弃掉了,这里用它或许比较准确。现在,要想从对称呼更高级系统中的困窘中跳出来,我们还需要再发现一些新的手段(现在名字比较模糊,有时称为前意识,有时称为CSO)。

这里我要提醒的是,我们现在对各种心理活动进行归类并作出解释和描述的行为,先不要急于去评论,这里都是以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为研究对象,无意识系统在这里只能算是较高级心理系统的初始阶段。而个体发展后系统的内容和联系,在动物界中这个系统的意义等问题,都还不能从上述描述中直接推导出来,这需要我们对之进行独立研究。从更深层次来说,在人类心理生活中,上述两种系统可以进行相互变化和交流的病理学情况,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

两种系统之间的交流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心灵的全部工作都由前意识来承担,而无意识毫无作用,无意识只是某种退化的器官留下的痕迹而已。还有一种错误的假设:前意识把所有妨碍它的东西都转移到无意识中,“压抑”活动是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唯一交流。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无意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它不仅自身保持发展,而且和前意识保持着合作等多种关系。总之,无意识系统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具有延伸性,或者不断向它的衍生物转化的系统,它接受现实生活影响、不停地作用于前意识并受前意识影响。

无意识本能冲动的衍生物十分特别,因为,它们自身有许多相对立的特点。一方面,它们是高度组织化的,充分利用从意识系统获得的东西来乔装打扮,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矛盾对立,用我们的普通判断力,简直无法将之从这个系统的结构形态中区别出来;同时,它们绝不会变成意识,只能是无意识的。按照性质,好像属于前意识系统,实际上它们就是无意识系统的,它们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和人类中的混血儿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初看上去他们是白人,但不时表现出有色人种的一些特征,所以,他们受到白人的排挤,享受不到白人的特权,这种情况与正常人和患有心理病症的人的“幻觉世界”具有同样的性质。

我们知道,梦和心理病症的初始阶段就是幻觉的形成,虽然它们组织性强,处在潜抑状态,但也不能变成意识。它们在没有明显“发泄”之前,几乎和意识没什么差别,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如果它们受到某种干扰,就会马上被压抑回去。同理,“替代——结构”也是无意识中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无意识衍生物,区别在于,如果它们和同一个前意识区域的“反发泄”重合时,就能成功地进入意识领域。

我们要想找到克服进入意识遇到的困难的办法,需要从别的场合了解一些进入意识的条件和方式。首先,我们要先回想一些从意识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意识总是把全部心理活动归到前意识领域。因为很多前意识材料由于来源于无意识,所以就具有无意识衍生物的特点,当它们进入意识时必须受到“审查”,可是另一部分前意识资料,则无须审查直接进入意识。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有矛盾的地方在原先的假设中,从“压抑”的角度来看,因为审查决定着处在无意识和意识系统之间的意识,它必须进行审查。

可现在我们发现,在前意识和意识系统之间还有一道审查。我们忽略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假设,从每一个系统向比它更高一级的系统过渡的话,都需要经过一道审查。这样的话,我们之前提出的“每进一步,只是复制一个原物的复制品而已”的假设就必须抛弃掉。

“意识性”是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心理活动的唯一特征,但意识本身又不能划分不同系统的标准,这是我们在解决上面问题时遇到的各种困难的一个原因。众所周知,意识领域的东西有时会被潜抑,那样就不一定能被意识到。研究发现,很多即使具有意识系统特征的东西,也还是不能成为意识。并且,一些“注意”倾向也束缚着它们进入意识的可能性,即意识和不同心理系统的关系,意识和“抑制”活动的关系,都比较复杂。其实,除了那些被压抑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些对自我进行支配,之后成为被压抑东西最强大的对立面的种种冲动,这些都是和意识相离异的。我们只有摆脱过去的成见,特别是那种非常看重“有意识状态”的各种征兆的成见,才有可能用玄学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分析。

如果我们还固执原见,那么在综合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各种例外情况的干扰。大家知道,进入前意识的衍生物一般都经过了乔装改扮,作为替代性结构和神经症状进入意识的,所以已经离无意识很远了(许多经受了压抑,但也保持原状)。我们发现,很多前意识构造虽然根据性质判断,它们应该变成意识,但由于无意识的巨大吸引力,它们还是保持了无意识的状态。

对于意识和前意识的区别暂时分析到这里,下面我们要讨论一下前意识和无意识的不同。前意识领域边界上进行的审查,对无意识毫不留情,可是它不能辨别无意识的衍生物,从而无意识的衍生物可以混过去,获得更高级的组织结构,在前意识系统中进行“发泄”;但是它们并不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向意识领域前进,于是必然要受到意识和前意识之间审查者的检验,一旦被识破是无意识系统的衍生物,就会再次被毫不留情地“压抑”回去。这就意味着,第一个关卡主要是审查无意识本身,而第二个关卡专门审查无意识系统在前意识中的衍生物,我们觉得,这个审查者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自己也前进了一大步。

通过精神分析,我们已经确证前意识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审查者,我们可以让病人随意产生无意识的衍生物,并且可以帮助它们通过审查,跳过第一个审查者的压抑。另外,通过前意识和意识系统之间审查关卡的存在,我们可以知道,“变成意识”不只是一个单单的知觉活动,也许还是一种精神过度发泄,或者说是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从心理结构中发展出来。

现在,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它和其他心理系统间的交流。各种系统在本能互动的最基层,通过非常随意的方式进行交流,其中的一些一直待在无意识领域,而另外的一些则非常活跃,可以肆无忌惮地穿过无意识系统到前意识系统,甚至还能到意识系统,知觉外部世界所经历的经验也会影响到无意识系统。一般来说,除了要到达无意识之外的道路会受到“压抑”外,从知觉到无意识系统的所有道路都是畅通无阻的。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两个人的无意识可以相互影响,但是他们的意识却可以毫无瓜葛,这点我们还要仔细研究,要想达到描述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必须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所有因素,但是前意识不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