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2835800000032

第32章 附录一 无意识(2)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只要需要,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受什么限制,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提出的假设现在只是一种图解性的说明,我们可以优先考虑第二种假设,即位置不变,但变化的是概念本身的状态或功能,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当然,缺点在于可塑性不强,很难阐明和更改。反之,第一种假设,作为最方便的假设,也是最不成熟完善的假设,即某种概念无意识阶段只是在原来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假说,注定要从地形学的角度,分为无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即同一种概念有可能出现在心理器官内的两个地方,事实也是这样,当某种概念顺利通过了“审查”,它就会发生位置转移,而并不会失去原来的状态和内容。

这种假设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我们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实例来取证。例如,一个病人可能以前有过某种概念,但是后来被压抑了,当我们和他交流这个问题时,我们发现他的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对于“压抑作用”加在这个概念上的抑制力,我们的这种交流并没有在冲破抑制力上给他多少帮助,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消除这种压抑,那么原来的无意识概念也就无须期望会变成意识的概念。相反,我们在开始能取得的东西就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让他放弃这个被压抑的概念。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病人的心理机构中,上述概念实际上是通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的。我们传达给他的这个概念的听觉形式的意识的记忆是第一种形式和第一种位置。实际上,压抑设置的障碍,在这个有意识的概念克服掉一切障碍和它的无意识的记忆痕迹联系起来之前,是不会去掉的,要想上述努力成功,那么只有通过把无意识的记忆痕迹变成有意识的才行。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将有意识的概念和无意识的概念看成是同一内容在两个不同地形位置上的不同显现。我们若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病人这时获得的信息,和他被压抑的记忆之间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在心理性质上,听到和经历某种事情虽然可能内容相同,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现在我们还不需要非得从这两种可能性之中选出一个,或许今后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我们会偏向一种而忽略另一种,也许发现我们提出的问题根本不合适,应该用另一种方式来区别有意识概念和无意识概念。

无意识情绪

上面我们所讨论的东西只限于“概念”范畴。为了阐明我们提出的理论,现在想提出一个新问题并求解。有意识和无意识常被我们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提到,但是和有意识一样,无意识是不是也存在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无意识的情绪和无意识的感情呢?并且若是将这些合在一起阐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在我看来,这种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对立在本能这里是不能适用的。本能绝对不会被“意识”意识到,只有那些能再现“本能”的概念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具体说就是在无意识当中,如果本能不通过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不可能表现出来。本能必须把自己附着在一种概念之上才行,假如我们的印象对它的状态不深刻,那么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到它的。我们常常口头说的“某种无意识本能冲动”或“某种潜抑了的本能冲动”等,这种表达其实并不严格,并且会造成混乱,只有“无意识”才是我们所提到的本能冲动要正确表达的意思。

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就很容易回答无意识感受、无意识情绪和无意识情感的问题了。我们的意识可以把握到某种情绪的本质,也就是说,情绪的本质可以成为意识的对象,所以,在阐明“无意识”性质的时候,必须把情绪、感受、情感等考虑进去。在精神分析实践中,我们常常说“无意识的爱、恨、愤怒”等,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地将一些奇怪的字混合起来说,如“无意识的犯罪意识”等,或者用一些看似矛盾的组合“无意识的欲求”等,和我们常听到的“无意识本能”相比,这些称呼有没有更丰富的含义呢?我们还要研究一下。

上述两种说法和事实完全不一样。第一,可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种感情或情绪的冲动被感受到了,但由于真正能明确表达它的用语受到了压抑,于是它只能去寻找另外一种概念,可“意识”误将这种感情或情绪当成了这种概念的具体呈现,对它的解释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将那个真正适合它的概念和它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原来的感情冲动叫作“无意识冲动”,我们要明白的是,这样称呼是可以的,可由它导致的感情效果却不会是无意识的,因为真正的真相是它的“概念”被“压抑”了。

通常来说,本能冲动在遇到压抑之后,量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我们才定义为“无意识感情”或“无意识情绪”。这种量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分为三种:1.这种感情被压抑后其全部或部分被留存下来;2.这种感情变成“焦虑”或“欲求”,转变为一种不同质的情感;3.这种感情发展受到阻止,或被抑制(和研究“精神病”相比,研究“梦”更容易了解这些可能性)。我们都知道,“压抑”活动的真实目的就是阻止感情的发展和生成,否则的话,它就相当于没有完成任务。我们将“压抑”活动成功禁止了其发展的感情叫作无意识的感情,当压抑取消时,它们就又恢复原状。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字前后还是一致的。可是,和“无意识概念”相比,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受到压抑之后,无意识概念仍然作为UCS系统中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继续存在,但是在这个系统中,和它相对应的意识情感却还是得不到发展,处在压抑状态中。严格来说,虽然“无意识情感”这种称呼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无意识概念”意义上的“无意识情感”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有可能在UCS系统中存在一些可以变成“意识”的情感结构而已。所以说,概念大都是记忆留下的痕迹,而情感和情绪则是一种排出(释放、发射)活动,我们最后感知到的形态就成为感情,这就是它们之间全部不同的事实。现在,我们对情感和情绪的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楚,所以,对区别的解释也不是十分准确。

不过,我对我们证实的一件事比较感兴趣:本能冲动在“压抑”作用下可以转化成情感表现,由此成功地抑制它。由此可以发现,意识系统总是控制情感表现,而放纵运动活动。这里,压抑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因为压抑不仅阻止事物进入意识,而且还在阻止情感表现的同时引发肌肉活动,相反的话也是这样。

可能我们会说,只要意识系统能控制感情表现和肌肉运动,那么人就会表现出正常的精神状态。可是,这种控制和上面所说的两种相互邻近的发泄活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同的。意识可以牢固地控制自动性动作,除非患了精神病,否则不论神经机能失调后如何高频率地冲击都不会受到影响;但意识对感情发展的控制则具有可变性,不那么固定,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控制情感的斗争始终在进行,这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觉察出来。有时一些领域的影响会区分得比较明确,可有时几者又会相互融合同时作用。

由于意识或前意识系统对释放感情和身体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更加明确了一个事实:当开始的概念被压抑之后,一个替代性概念生成并继续存在,而它的重要作用在于病情的形式是由“替代性”概念来决定的。如果情感直接从无意识系统中产生,由于它代表着一切“被压抑的感情”,那么生成的情感就会有焦虑(欲求)的特点。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本能冲动”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它会一直等到在意识系统中找到一个替代性概念,并且它产生出来的情感的“质”的特征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说,在压抑活动中,情感并不和它归附的或产生它的概念同步,而是各自走自己的路,经历不同的变化。这种情况在描述的角度上是非常正确的,可是事实会比较复杂,情感活动要想成功产生出来,必须冲破限制,在意识系统中找到一个新的替代者才可以,通常它是不能直接生成的。

压抑的动力性和解剖学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压抑”是一种处在无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相连接的地方,对“概念”施加影响的活动。现在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活动,我们知道,发泄的收回或撤离就是压抑。我们要讨论的是在哪个系统中发生这种撤离行为,当发泄受到阻止后,它又回到了哪个系统当中。

在无意识系统中,因为被压抑的概念仍具有活动能力,也就保留着“发泄能力”,所以,只能是不同于这种概念的另一个东西撤离回来。我们现在要分析的情况是,当一个位于前意识中的概念,或者一个已经进入意识的概念在“压抑活动”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这时,压抑抑制的是前意识概念的发泄,阻止那个属于前意识系统的前意识概念,让这种发泄停止。

由此,这个概念会出现三条道路:1.不能再发泄;2.从无意识系统中接受发泄;3.保留之前进行过的无意识发泄。相应,我们可能得到三种结果:1.撤离回来的前意识;2.保留下来的无意识;3.代替前意识发泄的无意识。我们还发现,上面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进行的,这种假设让我们联想到了解剖学,即从无意识系统向离它最近的系统过渡,无须通过制造一个新的替代物完成,而只需要改变它本身的状态就可以,或改变它自身的发泄就能完成。

虽然清楚了力比多的撤回过程,但是对“压抑”的另一个特点我们还不清楚。即这个概念保留了它的发泄或者从无意识系统中接受了发泄,那么它为什么不能通过自身的发泄重新进入前意识系统?假如这样,力比多的撤离就需要重复,同样的活动也许就一直进行下去,那么结果就不是“压抑”了。我们需要考虑到,在压抑最初始阶段,有一个没有从前意识系统中接受发泄的无意识概念,由于这个概念必须存在,所以,上面说的前意识发泄的撤回,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最开始的压抑活动。

所以,我们要寻找到一种支持“压抑”,并能保证形成和继续的活动,那就是“反发泄”活动,通过它才能保证无意识概念不去侵犯前意识系统。从治疗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反发泄”活动在前意识系统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是开始的压抑活动需要的连续性、持久性保持的代表。初始压抑活动的主要机制就是“反发泄”,还有一种撤离或阻止前意识发泄的活动也加在压抑活动当中。那种从“概念”中撤离回来的发泄,就会成为供“反发泄”者发泄的,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心理现象大体结构也已存在两大观点,即动力学观点和解剖学的观点,现在,随着讨论的发展,我们渐渐发展出了第三种观点,即经济学的观点。运用这种观点,我们将会彻底知道,并相对正确地估计出到最后,特定量的兴奋会剩下多少,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精神分析研究最后的方式——观看问题的方式来分析。我认为,当我们把某种心理活动的动力学方面、解剖学方面和经济学方面全部成功描述出来之后,可以取一个特殊的名称,例如可以叫作是“心理学的玄学描述”。当然,我们需要提前声明,由于现在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即使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肯定是不全面的。

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用玄学心理学的方法,描述一下我们熟悉的三种转移型神经症的压抑过程。由于上面病例分析中研究的主要东西就是性冲动的命运,那么在下面分析时提到发泄时用“力比多”来代替。

第一种是忧虑型歇斯底里症。只要仔细观察,这种病的发病初级时期是能看出来的,但是人们常常忽视或漏掉了对此时期的观察。它表现出看上去是一种忧虑,可是忧虑者本人对害怕什么不知情的特点。其实,在这一时期,无意识系统中肯定有一些爱欲冲动要求转化成前意识系统的动力,同时,前意识中的力比多冲动正要从此撤离。由此,无意识力比多冲动就通过忧虑形式排放出来,它是包含在已经被放弃或压抑的概念中的。

在重复这一过程当中,支配或克服这种忧虑的脚步就又前进了一点儿。那个无法控制的忧虑之所以能成功爆发,就是因为逃回去的力比多冲动,附着到一个替代概念上,它一方面用联想的方法联系那个放弃或压抑的概念;另一方面,它由于远离这个概念已经不再会受到压抑。这样,这个替代概念就在意识/前意识系统中发挥“反发泄”或反力比多冲动的作用,即一方面阻止被压抑的概念进入意识,由此保护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承担在这里爆发和投注的忧虑感情的交接站。

通过实际病例发现,当一个儿童有“动物恐惧症”的时候,会感受到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忧虑:一是当被压抑的爱欲冲动强烈的时候,这时,替代概念是以一个从无意识系统向意识系统过渡的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一是当孩子看见令他害怕的动物的时候,这时,它以一种释放忧虑的独立根源出现。从意识系统进行的进一步控制,通常呈现出替代概念更容易出现的倾向,这是伴随着第一种条件持续时间延长才产生的。儿童最终或许会表现出下面两种情况:1.好像他非常厌恶他的父亲,并且尝试脱离他的控制独立出来;2.害怕动物是他唯一的恐惧,这种恐惧会一直增长到和无意识本能产生的恐惧相等,这种恐惧忽视所有来自意识系统的影响,只在无意识中暴露真相,这是一种最顽强和最放肆的恐惧。

当忧虑型歇斯底里症发展到第二个时期,“替代概念”在意识系统的“反发泄”作用下开始形成,随后,在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机制又在发挥它的作用。现在,我认为,压抑活动不仅没有结束任务,反而又开始禁止那个由替代概念激起的忧虑。这种活动进行的方式是这样的:强烈的力比多“冲动”,附着到所有和替代概念相近的联想上,由此呈现出某种程度上对“兴奋”的高度敏感。因为它各处的“兴奋”都和替代概念相联系,所以在这个保护性结构中,都会导致忧虑的轻度增长,这种忧虑并不会继续进一步增长,这是因为,上面的增长传导出了一种信号抑制了它的继续,这种抑制是通过力比多冲动的新的逃避行动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