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十载夫妻两世情
28265600000120

第120章 随姑拜祭

谢家老宅很大,里面住着好几家人。都是谢氏族人。文慈是新媳妇,第一次带着儿子回到谢家。族里的长辈她自然少不了要前去拜望。

文慈跟着谢母进到一处小院。院子很小,就三间瓦房。“这里就是我们家。汉英以前就是在这里看书。”谢母指着院子里的一棵很大的柚子树这般的告诉文慈。

文慈望着那树,满树的柚子正黄橙橙的挂在枝头。这树上的柚子,文慈很小的时候就吃过。很甜,很甜!至今她都还记得那是她四岁时的秋天。

她坐在沈家院子里的秋千上。谢华带来几个柚子,剥上一个,一口一口的喂给她吃。“华哥哥,真好吃!”小小的她吃着他喂的柚子,笑的那么开心。

“是吗?文慈喜欢。那以后每年华哥哥都喂给文慈吃!”“嗯!”她应的好开心。

第二年,他就去了衡阳,一个又一个的秋天过去。直到她十九岁的秋天他才再次出现。和他的每一次重逢都是在秋天。真希望再次和他重逢的那个秋日早点到来。

文慈随谢母到坟上,拜祭谢父。文慈抱着战东跪到坟前,拜上几拜。这里其实只是衣冠冢,当年谢父遇害,掉进了沅江,尸首一直都没有找着。想到此处,谢母,谢兰依旧泪水连连。

谢母烧着纸钱,抹着泪水和丈夫说话“你看到没有?这是我们的儿媳妇和孙子。他们好看吧?见过的人都这么说。你要保佑他们,保佑我们的儿子在战场上平平安安。保佑我们的儿媳无病无灾,还有我们的孙子你一定要保佑他,这孩子是早产,所以你一定要保佑他,平安长大。”

这就是父母,这就是老人,生为子女,死了若果有灵的话,记得的一定也是自己的子孙。战东,一双清澈的眼睛转来转去。嘴里“依依呀呀”。

谢母“你听到没有?孙子在叫你。他晓得你是他爷爷。你一定要保佑他。”谢母说着就哭“你要是还活着,该多好!你和我说过的等我们汉英有了孩子,我们就一起带他。什么都不管,我们只管带孙子,我们有孙子了。”

谢兰忙扶着母亲“妈,您怎么又哭了?爸,晓得的,爸什么都晓得。”文慈望着婆婆,这大概就是夫妻情分。身虽死,情不移。

文慈随婆婆拜祭完公公。又到祖宗的排位前,见过谢家的列祖列宗。仪式很简单,只是给祖宗们上柱香。但是意义极大,自此之后,文慈就是谢家祖先承认的媳妇。谢家人以后就认这个媳妇。她正式成为谢家的一员。这地位永远都不会变。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旧时很多男人在外发迹,也有不少在外另娶的。可是凭他在外另娶个什么样的。只要原配妇德无亏,原配在家中的地位就依旧稳如磐石。

她可以不再是他的妻,但她依旧是这个家的女主人。据说在21世纪的港台地区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丈夫另娶,但公婆依旧只认以前的儿媳,儿媳妇只要愿意依旧可以留在夫家,其在家中原有的地位和待遇不变。

在民国时期这种现象更是普遍。不少后来发迹的大人物的家中都有一这样的原配。这样做,虽算不上什么好事。但对于在婚姻和社会生活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妇女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

最起码,她们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这应该也可以算是一种男人和社会对弱者负责任的表现。虽然看上去有些令人不齿。但总好过在那个自由的时代里,爱的时候,什么都有。不爱了,什么都不是,要好。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旧时离婚几乎与寻常百姓无缘,离不起,离了婚也还是要负责的。不管你如何的批判这一制度的不人性。但是它最起码维护了家庭的稳定。

反过来说,在那个开放的“人性”的时代里,几乎没有几对夫妻是原配,那么又有几位找到真爱?好像还有人发出过“新人不如故”的感慨。说难听点,有时候,多选择还真的不如没得选择。

“妈,我带弟妹出去一下。”回到谢家。谢兰忽然和谢母说。谢母“去哪里?”“您不是有快好料子在花儿裁缝那里吗?”谢母想起来就说“对哦,我看就让她给文慈做身旗袍好了,文慈穿旗袍好看。”

文慈笑笑。谢母对她说“跟你姐去,花儿的手艺不错,让她给你好好做。妈还没给你做过衣裳。”谢母抱过战东“战东,我来带。”又催文慈“去吧。”谢兰上前来拉文慈“走吧”。文慈只好跟着谢兰一道出去。

在街上谢兰逢人就说“这是我弟妹。”“我们家汉英的媳妇。”在人们不住的称赞声中。谢兰拉着她笑的不知道有多得意。文慈跟着她简直是受宠若惊。

在一家药铺前,谢兰拉着文慈停下脚步,文慈看着她。想着她又要打什么主意?只见她高喊道“刘伯母。”

“哎呀!是兰儿。”一老板娘模样的老年妇女应着从里面出来。见了文慈就问“这姑娘是?”谢兰“这是我们家汉英的媳妇。”

文慈“伯母好。”老妇女“好!”她看文慈的眼光是复杂的又问“侄媳是哪里人?”谢兰“安城花溪。亲家公,说来您或许晓得。就是沈举人。我们县里最大的文化人。”

老妇“沈老爷,晓得晓得!我看侄媳就不像是一般人家的姑娘。”谢兰“哪里?比不上您家阿萍,她如今可好?”谢兰问笑的嘴都合不拢。文慈看着她,不知道她唱的哪一出?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