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十载夫妻两世情
28265600000112

第112章 携子于归

两岸的青山不住的往文慈身后倒去。“战东,我们回家喽!”她低头看着怀里的儿子。

文慈抬头望去,已是下午时分。一轮火红的夕阳正悬于两岸之间,江水之上。自西而来的沅江水,无穷无尽的往东流去,江面上余晖点点,远处青山如黛。

恰好有一艘船挂着帆,自西往东与文慈她们相向而来。果然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文慈正想着,那船已同文慈她们的船擦身而过。三子问“老板,到黔江还要多久?”船老板“就在前面,马上就到。”

就要进谢家的门,就要见到婆婆。文慈的心竟然一下子紧张起来。大概每一个初见公婆的儿媳妇都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别的新媳妇见公婆,都有丈夫陪着,自己却是是一个人。

娃娃,文慈没有让她跟来。一来,娃娃离开沈家也已有一年之久。应该让她好好的陪陪沈父沈母还有安安瑶瑶。二来,初进家门,旧时新媳妇进门自有一套规矩。娃娃毕竟年纪小,文慈怕她会因为要维护自己而与大姑子起冲突。

文慈抱着儿子,立于船头,望着近在咫尺的黔江古城。古老而高大的城墙上青天白日旗正迎风招展。在告诉人们这里还是中华民国,“自由中国”。从城门下进进出出的人们,熙熙攘攘,依然还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忙碌。

2008年,贺敏来过黔江。那时黔江客运码头正在重修,其真正的功能是要让前来黔江游玩的人们,重温往昔岁月。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腰包。

文慈远眺城楼,城楼上并未有字。这是黔江古城的正门,虽然岁月变迁,但这座城楼的大致摸样还是未变的。

2008年的城楼因为重修过,看上比眼前的还要新些。新的刺眼,没有了今日的沧桑古韵。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只要肯花钱,就可以得到。或者说钱花的多,事情也不一定会办的好?“新”并不一定比“旧”好。

文慈记得很清楚,2008年这座城门有名字“中正门”。说起来有件事情,很有意思。黔江城里有不少人家都是蒋姓。贺敏在年幼时,还看到有很多的大巴车载着蒋姓子孙,从烟溪的公路上经过,到黔江来祭祖。

不知道这些会不会跟后来此门的名字有点渊源?若干年后,即使此门叫“中正门”,即便沅江水依旧绕城东去。古城依旧,夕阳依旧。只是那面青天白日旗不知道去了哪里?码头可以重建,城墙可以重修。人们依旧可以在夕阳之下泛舟江上。

“成败难长久,兴亡就在转瞬间。总在茶余后供予后人说。江山几局残,荒城重拾是何年?文章写不尽,悠悠沧桑史。悲欢岁月尽无情。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剩夕阳山外山。”

抚今追昔,总是难免令人心生感叹,有甚者,竟黯然泪下。逝去的,永远都无法追回。人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再次选择的权力。又或许从来都未曾拥有过这样的权力。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文慈想到了诗经里面的这段话。

她想到自己与夫君虽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初入夫家,却还是孤影形只,难免有些感叹。

“依”战东在文慈怀里哼着伸出白胖的小手。他一定知道母亲的心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母亲。仿佛在说“妈妈,你不是一个人。还有我,我陪着你了。”

文慈看着儿子笑笑“知道了,还有我的战东。人家是‘之子于归’。我是‘携子于归’。”战东望着他的母亲“依依呀呀”欢快的回应着。文慈在儿子的小脸上亲了亲。

船已靠岸。三子“夫人,先等等。我去叫车或者轿子。”文慈“远吗?”她还没有来过谢家,但是三子去过。

三子“不远,只要进了城,很快就到。”文慈“那就不用麻烦了。我和你们一道走。”她说着人已到岸上。

三子等人追上去,三子“这怎么行?”小宝“夫人姐姐,第一次来,还是新娘子,要坐轿子的。”文慈笑“还新娘子?孩子都这么大了。”又说“三子,快点,在前面带路,天都要黑了。”三子无奈的摇头笑笑。一行人说着话,不一会儿就进到城里。

文慈还不知道,早已有人在看着他们。一名四十六七岁的妇女,见他们上的岸来。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对比着文慈看了看。兴奋的飞快的往一条巷子里跑去。

推开一道老宅门大喊“老夫人,来了!”“什么来了?”一位清瘦端庄的老年妇人,由一名三十来岁的微胖妇女从屋子里面扶着出来问。

“少夫人,少夫人,回来了,抱着孩子。”老年妇人“什么?”微胖的妇女“你可看得清楚?”“清楚!我对着照片看的,不会错。而且还有还有国军跟着。有一个我还见过。”

老妇人激动不已“真的?真的是我的儿媳妇带着孙子回来了?”“菩萨保佑!”她不停的作揖。“快带我去。”就要往外走。

“妈,您急什么?”扶着她的微胖的妇女拉住了她。“你干什么?你不去,我自己去。”“不是,妈。她刚进门,总得有些规矩吧?要不以后,您怎么管的住她?”

“瞎说!文慈是大家闺秀,怎么会不懂规矩?再说了,她连孩子都给汉英生了。还讲什么虚礼?”

“妈”这对母女争执起来。她们就是谢华的母亲和姐姐。

“张妈,你快去准备。等下让少夫人给老夫人敬茶。”“是”前来报讯的中年妇女应着去了。

谢兰知道文慈要回来,早在几天前便回到娘家。为的就是帮母亲给这个弟妹立规矩。谢母“你干嘛?不要吓到她。”谢兰“您放心,只要她等下懂规矩。”

“什么话吗?不许欺负她。”谢兰笑“放心!不就是让她给您敬杯茶吗?您一辈子就当这么一回婆婆,还不得威风,威风!”谢母“你呀!”

谢兰拉过母亲“妈,您现在就上堂屋去坐着等。一会,我就让您儿媳妇去给您敬茶。”

谢母不放心“你说话声音小点,不要”谢母还没说完谢兰就打断她的话“我有分寸的,她是泥捏的啊?我是您女儿,您还怕我把她给吃了?”

谢母无奈的笑笑。又嘱咐“说话和气点,她毕竟是第一次回家,年纪又小。”“是,是,是!”谢兰一个劲的应着,扶着她母亲往堂屋走去。

文慈等人已到门外。三子上前敲门。“谁呀?”谢兰故意问。然后又命张妈“快点!”张妈不停的搬着东西只说“就好”“就好”。

三子“是我,林三亮。师座命我送夫人回来。”谢兰去看张妈,听她说“好了”。

谢兰这才大声说“原来是三子。张妈开门。”张妈上前开门。望着慢慢开启的大门,文慈在心里对自己说“这里是我的家。”战东也一个劲的望着那扇门,他也知道自己回家了。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