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808300000028

第28章

天下之至柔,宇宙中最柔质的东西,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超越于宇宙中最坚硬的东西;

无有,称为无的那种真有,

入于无间,能够穿越于无隙之间,

吾是以知我从这里认识到

无为之有益也。无所作为的好处多么大。

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教导方法,

无为之益,无所作为的好处,

天下希能及之矣。是天下罕有能够赶得上的。

注解:

(一)天下之至柔

这最柔质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无极、大统一场,就是宇宙的终结本质。何以用“柔”来定义它,因为它不可感知、无形无象,用“柔”喻之。

(二)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驰骋”:贯穿、充满,故以动象喻之。“至坚”:最坚硬、坚硬到极点。

(三)无有

不是没有,是指“无”这个宇宙终结本质为真有。

(四)入于无间

“入于”:表义为进入到或出入于;其实它无所谓出入,以动象喻之。“无间”:没有间隙的中间。何以能“入于无间”?因为它不受所谓实体和空间的制约。

(五)不言之教

即最高深的道理,不可用语言表达,一用语言表达,就会扭曲原意,因此要不用语言来施教。

(六)无为之益

无为之益:用于治国,可以自化;用于谋略,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用于修身,可以成圣人;用于修道,可以精神永存不灭。

章析:

此章用形象的手法,阐述了宇宙终结本质的无比的能耐,并再次把它与人的修为联系起来,说明了无为的态度正是肖法大道的。

“天下之至柔”,何以“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至柔”的最高形式,即无极,即大统一场,它是一切的化源,是一切的终极本质,一切形式存在都以它为根据,它是超越于一切存在形式和超越一切时空的,所以它能够“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而“无有,入于无间”,是对于“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进一步说明和肯定,其道理亦然。

“无为”,也可以理解为“以无为为”,即以“无”作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天下之至柔”就是“无”,既有如此功能,当然应该效法之。

《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超言绝相的,一说出来就会走样。为了避免语言对于真理的扭曲,中国的禅宗就走了一条“行不言之教”的道路。就其这条道路的开创者,按照传说的禅宗公案,应系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的“捻花示众”——释迦牟尼的捻花示众就是“不言之教”。这种不言的教法被迦叶和后来的禅宗宗师们所继承。但这种“不言之教”对教学对象其素质和悟性的要求非常高,后来就加了一点提示,这就是“参话头”;由于后来“生源”的缘故,禅宗便逐渐衰微了。

由于上述原因,古代的圣贤们一般都采取了“述而不作”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灯谜式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浩如烟海的佛经也是后人根据对释迦牟尼说法的回忆整理而成。

为什么释迦牟尼在最后总结一生的时候,竟然说自己一辈子没有说过法,说别人如果说自己说过法就是谤佛(——参见《妙法莲华经》)?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真正的法,宇宙的真谛,大道的本体,大统一场,它是超言绝相的,是超越于一切形式的,是超越一切时空的;而所谓的“说法”至多只能是引导、诱导人们去认识真理,去体悟真理,去回归真理,而这些引导和诱导等等,不外是因材施教的“种种因缘,言辞譬喻”而已。它本身不是“彼岸”,而是通向彼岸的方式、手段、桥梁、工具——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切说法,都不是法。并由此可知,一切经论,都不是法,不是道;一切经论都不是终极真理;一切经论的真理性,在于其方法因人而异的适合性——如此而已。

“不言之教”的另一种意义,就是以自己或客观事物作为示范和表率;以自己作为示范和表率,这就是以身作则、以身说法或现身说法;以客观事物作为示范和表率,就需要创设情境或以物寓教等等。

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事也不想,像鲁迅所描写的那样——“恰如一段呆木头”,而是做无为之事。

无为之事的含义至少有两种:一是倡行大道而不违背大道,二是像大道那样无为而无不为。

把无为简单理解为什么事也不做,这是谬见,是对老子思想和老子主张的曲解,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对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可能导致人们倾向于消极和偏激的人生观和处世观,甚至成为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和作茧自缚的精神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