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808300000026

第26章

昔之得一者:历来事物实现自身和外界和谐统一的情况:

天,天,

得一以清;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和谐统一就清纯;

地,地,

得一以宁;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和谐统一就安宁;

神,神,

得一以灵;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和谐统一就显灵;

谷,谷,

得一以盈;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和谐统一就饱满;

万物,万物,

得一以生;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和谐统一就长生;

侯王,侯王,

得一以为天下正。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和谐统一就可作为天下的榜样。

其致之也:把上述情况调过来讲:

谓天无以清,就是说天实现不了清纯,

将恐裂;就恐怕会要破裂;

谓地无以宁,就是说地实现不了安宁,

将恐发;就恐怕会要震动;

谓神无以灵,就是说神实现不了显灵,

将恐歇;就恐怕会要废歇;

谓谷无以盈,就是说谷实现不了饱满,

将恐竭;就恐怕会要荒竭;

谓万物无以生,就是说万物实现不了生长,

将恐灭;就恐怕会要亡灭;

谓侯王无以为正,就是说侯王实现不了作为天下的准则,

将恐蹶。就恐怕会要社会混乱。

故贵必以贱为本,所以尊贵必以卑贱为前提,

高必以下为基。高处必以下面低处为基础。

是以侯王因此侯王们

自谓孤寡不榖,自称“孤”、“寡”和“不榖”,

是其以贱为本也,这就是他们把卑贱作为前提呵,

非欤?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故光想一下子就得到许多荣誉,

无舆。恰恰得不到荣誉。

故不欲琭琭若玉,所以不要想做琭琭美丽的玉,

珞珞若石。当做无华的石。

注解:

(一)得一

“一”是什么,有释之为“道”;然这里的“一”,则是另有新意,即事物的对立统一的意义,因这统一而得到一种和谐,完成一种存在的状态和形式;这是道的另一种含义,它属于相反相成的范围。正因为如此,方可说以贵贱、高低等辩证关系。

(二)天,得一以清

这个“一”是什么?用古代的说法就是清轻者的和谐,与浊各不相干。

(三)地,得一以宁

“一”:主指内部矛盾的和谐统一。这样就不发生火山、地震之类。

(四)神,得一以灵

这里的“神”,有解为人之说,兹按本意的贯用法;这里的“一”,指神、人的和谐沟通。

(五)谷,得一以盈

“谷”:即日常生活必须经常接触并且离不开的五谷。“得一”:即正常的物种与耕灌的和谐。“盈”:果实饱满。

(六)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指各类自然事物,包括生物。“一”:相互之间的和谐一致。

(七)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此说是对相反相存、矛盾统一的法则延伸。例如侯王的高贵离不开百姓的卑贱。没有底下,上头也要垮。

(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是其以贱为本也

然王侯的自称孤寡不榖,倒不是说明自己是百姓出身或不忘百姓之类,乃是一种谦词,其目的则往往相反。

章析:

此章首先提出了“一”的概念,把它作为万事万物存在运动的基本前提和形式,把无为的思想与“微明”的思想相结合,并统一在“一”的思想概念之中,要求遵循“一”的原则,从而得

到“朴”的效果。

“一”的用法在各句中稍有不同,但总体意义是共同的。“一”的意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和谐统一,但这种说辞比较空洞——什么是和谐统一?和谐,就是整个系统根据同一种规律或原则的协调运动;统一,就是整个系统从属于同一种本质和规律。和谐的根据是统一,统一的根据是同一。万事万物以无极为根本,万事万物就统一;万事万物在统一的情况下,按照无极衍生万物的方式存在和运行,万事万物就和谐。范畴有大小,系统有大小;不同范畴系统内的事物遵从于范畴系统的法则,这个范畴系统内的事物就是和谐统一的。而不同大小范畴系统实际上是同一根本本体的不同表现方式,因此它们最终是服从于大道、统一于大道的。

佛家所谓“一切都是佛法”,这是比较空洞的;“一切都是佛法”,其实就是说一切都是道、一切都在道中。而这个道,正是老子《道德经》和《易经》、《心经》、《金刚经》、《论语》、《中庸》等所要阐述和表达的思想。

既然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道、一切都在道中,那又为什么会有违背佛法,违背道的思想行为呢?如果没有违背佛法,违背道的思想行为,那么上述《道德经》和《易经》、《心经》、《金刚经》、《论语》、《中庸》等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道,是大道的本色和大道的属性、演绎,然而,正因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就使得事物在现象上和形式上愈来愈远离大道,远离大道的最根本的形式,愈来愈固化于这种既有的现象和形式,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的过程和“生”本身,就是对大道的违背,而愈来愈繁复的现象和形式就成了远离大道、违背大道的特征。《金刚经》云,说X,即非X,是名X——其道理就在于此。这种过程用哲学术语讲就是“异化”。人性存在这种异化,社会存在这种异化,宇宙也存在这种异化。以人而论,这种异化的表现就是以现象作为本质,以形式作为内容,以手段作为目的,以假象作为真相等等。在人性异化方面,这里举一个简单例子:衣着本来是为了御寒遮羞,但后来却变成了显示富贵和身份的工具;本来是要衣着为人服务,结果变成了人为衣着服务(——更多关于人性的异化的议论,可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我著《人性心理分析》)。

而重新找到自我、找回本我,重新回归大道的方法,就是返朴归真——全部《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和精髓就是这四个字,全部佛法和道家思想实践也是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