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808300000013

第13章

绝圣弃智,绝灭了圣贤君主并摒弃了机诈权谋,

民利百倍;对人民有百倍的福利;

绝仁弃义,绝灭了假仁爱和摒弃了假道义,

民复孝慈;人民才会回复到真正的孝慈;

绝巧弃利,绝灭了懒巧并摒弃了私利,

盗贼无有。盗贼也就随之没有了。

此三言也,要实现这三句话,

以为文未足,只是说写出来还不够,

故令之有所属:所以要求人们要身体力行:

见素抱朴,外观平凡而内在淳朴,

少私寡欲,减少私心而去掉过多的欲望,

绝学无忧。绝弃学问技艺而实现无忧无虑。

注解:

(一)绝圣弃智

“圣”:圣贤君主和想做圣贤君主;“绝圣”:即放弃、弃绝这样的思想欲念和作为。“智”:本指智慧,这里指机诈权谋。“圣”与“智”都是和它相反的东西对应而存的,因此绝弃的目的是为了从而绝弃那反面的东西。

(二)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与“义”同样有其相反的对应存在,并由于有其相反物的存在,就使其本身难以真正彻底。“复”:回复;既然是回复,说明人民本来是、曾经是“孝慈”的。

(三)绝学无忧

这里“无忧”是由“绝学”而产生获得的,不是分开讲两件事。学问、知识、科技等是产生烦恼和弊害的东西,是多此一举。

章析:

此章的思想与九章的思想一脉相存,是第九章的思想的继续和进一步的阐发。在“大道废”了之后,一切所谓好坏、善恶、忠奸等思想认识和伦理道德范畴的这些东西都是相反相成的,而认为是好的、善的、忠的等褒义方面的东西,都是非常片面、狭隘、局限的,正因为如此,不是理想的和可取的。例如我们敬爱自己的父母,正因为如此,在特定条件下,就可能伤害和牺牲他人的父母。许多事情都是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因此这些所谓好的东西其实是坏的东西的温床。所以要跳出这个是非利害的漩涡,就必须连是与非一齐否定掉。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大道之行!这样的手段是什么呢?就是无为。

人类文化科技发展到今天,核子武器大量出现,其“学”不可谓不高,其“忧”也不可谓不深也!由此,我们是不是感受到了老子高远的智慧之光和对人类命运的大悲之心了呢?!

“圣”和“智”有两面性,真正的“圣”、“智”无所谓“圣”、“智”。而对于一般人心目中的“圣”、“智”,由于是用有漏的、不圆满的、站在非“圣”、“智”境界的去看待“圣”、“智”,因而其看到和理解的“圣”、“智”不是真正的“圣”、“智”——这种道理前面已有阐述——也好比民间一句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心目中的君子,其实也是小人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理解和不懂得“圣”、“智”的真正内涵和境界,而且与这种“圣”、“智”的差距太大,如果去学习“圣”、“智”,那就一定会出问题。或采取拔苗助长,或采取把泥鳅扯来与黄鳝一样齐,或采取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至多是形似而神离。这样的“圣”、“智”学习者,或由于自己的愚昧无知而自以为是,或由于自己的功利私欲而冒充“圣”、“智”,这样的结果,不仅违背了学习“圣”、“智”的初衷,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观和社会风气,破坏了真正“圣”、“智”者的榜样形象,使人们不分是非,不辨善恶。最终,使“圣”德变成卑鄙,使“智”变成整人害人的欺诈之道。这种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真正的圣者、智者不会“自是”、“自见”,也不需要“自是”、“自见”,反而是假的圣者、智者恰恰需要“自是”、“自见”,仁者、义者的道理亦然。故“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对于真正的有德者毫无损伤,损伤的是假圣、假智、假仁、假义。

另一方面,这种假圣、假智、假仁、假义压在人们的头上对百姓无有益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类似这样的太极辩证法,充斥于整个《道德经》的章句中,它既是老子思想的必然内涵,也是道的必然内涵和组成部分。仁义,是因为不仁义而成立,仁义的另一面,就是不仁义。在人类整个存在社会中,你对自己仁义,就可能对他人不仁义;你对这个人仁义,就可能对那个人不仁义;你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仁义,就可能对他人的父母亲人不仁义;而且,仁义与不仁义又往往是互为存在的前提的。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利用人们对仁义的首肯而假装仁义,背地里却行不仁不义之事。

“巧”、“利”的道理也是一样。“巧”有真的,也有假的;大家争去作“巧”,而不能作“巧”的人便可能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这种对“巧”的倡导和运用,反过来也可能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我们在食品添加剂里面所发现的问题,不正是“巧”的负面作用吗?“利”就更不用说了。

正像前面所说,我们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是有色的,但我们不知道这种色彩其实是我们人的主观投射,正像我们用已经有色的笔难以画出无色的图画一样,我们眼里的世界,其实在无意识间已经加入了我们的主观因素;也正像前面所说,“所谓相互了解,就是程度相等“和“惟佛与佛知见相等”的道理一样,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在我们一开始学的时候,就已经被我们的主观“染色”了;我们以为我们学的是佛,结果是我们心中的幻想;我们以为我们见到的是佛,结果可能是魔。由于我们无法消除我们自己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妄作真,从而生活在自欺和被欺的颠倒梦想之中。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人性的局限性和这种劣根性,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完全可能不学好而只学坏,以其所学为达成邪恶的目的服务。

为了消除这种负面的作用,所以老子才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的警告。因为这些“圣”、“智”、“仁”、“义”、“巧”、“利”、“学”等,其实都是偏激,都不是大道的世间法和世间法的大道,而大道的世间法是中庸、中观、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