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境内的明长城,从嘉峪关起,总体方向朝东南延伸,从腾格里沙漠的南沿,经酒泉、张掖、武威到兰州后折向东北方向,顺着黄河到景泰县境,然后进入宁夏。甘肃明长城主要修筑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特别是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547年~1548年)大规模修筑甘肃境内的长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朝新修筑了古浪土门子经大靖、裴家营到景泰索桥的一段长城,这段时期还新修建了兰州黄河北的一段长城。从此甘肃境内的长城逶迤千里。
明长城在甘肃境内有两条,一条为主线,一条为复线。兰州市区的长城属于复线,自武威黄羊镇穿古浪峡,过乌鞘岭,经永登全境,由河口进入兰州市区,然后经城关区、榆中再到靖远。
兰州的黄河北长城,也叫做黄河北边墙。据兰州地方史料记载,这条线从盐场堡开始,经金城关、刘家堡、安宁堡、沙井驿,至皋兰中心乡、福儿沟、大路沟,经西固河口、永登咸水河、苦水、红城、龙泉寺、大同、城关、中堡、武胜驿进入天祝。至今一些老兰州还记得,十几年前沙井驿、西北师范大学门口一带还有长城。有人考证,河北旧边墙修筑于明代成化年间,修成在正德年间。
兰州黄河南岸的长城人们称之为“河南边墙”。分布在黄河南岸西起临洮,经永靖、巴米山、红柳台、盐锅峡、上下诠、小茨沟等地,再过市区沿黄河南岸向东,至来紫堡、青城,出榆中大狼沟至靖远。在四五年前,兰州南关十字万盛花园内还有一段残存的城墙,拱星墩干休所院内也有一段长城遗迹。
这段河南长城实际上就是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事变”发生后的产物。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被蒙古军队打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整个明朝北部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全面转入守势。到16世纪初,明北部边疆形势更加严重,甘肃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巨大,蒙古游牧骑兵占据了河套、松山,自由出入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每年冬天黄河结冰时,蒙古铁骑就会逼近黄河边,甚至扬言要夺取兰州的黄河浮桥。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兰州的防务就成为当务之急。人们在加固兰州城墙的同时先后修筑了新城、西固、安宁等军事城堡,为固守这些城堡,又在城堡外围修筑了边墙。随着承受的军事压力增大,人们不得不将军事防御的重点由黄河北移到了黄河南岸。兰州的河南边墙就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的6年间所筑的。后来为解决兰州所面临的威胁,明王朝发动了松山战役,取胜后,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起又修筑了古浪土门至靖远黄河索桥的一道边墙。
兰州河南、河北边墙沿线修筑了相当完备的防御设施。今天兰州市内的一个地名拱星墩,就是由当时修筑的空心墩台演变而来的。最初人们将那里称之为空心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拱星墩。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版图的重新统一,兰州由原来的边疆变为腹地,兰州境内的长城也彻底失去了其应有的防守意义。
今天的人们从各个方面对明政府修筑长城防御外敌的军事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明长城的功过事非也有更加明确的看法,明长城除有力地增强了明朝边疆防御的力量外,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从经济上来说,为了维持驻军的正常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这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这就从根本上为明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国家战略上来说,有了长城,明政府几乎失去主动出击的思维,整个长城沿线的守军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终导致长城由汉代的进攻利器,变成了明代闭关锁国的工具。
西北咽喉金城关
金城关是兰州人的又一个情结。这座西北著名的一座关城,是因防守黄河渡口而修建的,它既可控制黄河桥,也可以盘查行人,同兰州城相辅相成。
对于金城关修筑的确切时间至今人们尚不能确定。民间传说“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有记载说它建于汉代,而《元和郡县图志》则说它是在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由金城津改建而成。也有人说,最初金城津关址在今西固沙井驿大桥附近,至北周武帝时,移至今兰州市黄河北岸中山铁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西山腰处。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阚《十三州纪》:金城郡有金城关。”《元和郡县图志》谓: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津为关。《重修皋兰县志》四册记:“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筑,明屡加修葺。”志书各说不一,但金城关由来已久是肯定的,其名称的出现距今至少有1400百年的历史了。
自隋朝至今的1400多年中,金城关非常繁忙,到中原的西域商人,去印度取经的高僧,为中央政府传递信息的使臣都从这里经过。
唐玄奘、林则徐、左宗棠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从此经过,留下了一段段的感人佳话。
北宋时,兰州是北宋和西夏发生拉锯战的地区,这一时期,黄河河道也逐渐北移。1081年北宋李宪率军从西夏手中夺回兰州以后,于是便开始全面加强兰州地区的军事防御设施建设。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北宋和西夏在兰州发生大战,当时西夏动员80万人参战,并派兵持盾牌准备爬云梯登城,城上的守军以弓箭御敌,当时箭如雨下,后来西夏部人因粮草供应不足而撤退。在这个背景下,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反攻,充分发挥黄河天险的作用,在黄河北白塔山下边又重新修建了金城关,其目的是防守黄河渡口。
“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1)金城关北倚高山,南临大河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山与河之间,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金城关历代都有修葺,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两次在明代。明代探花郎黄谏在他的《金城关记》中记述了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重修金城关的情况,当时人们拓展了金城关的外围,修筑垛口,并且在关城内还修建了真武殿。三十多年后,金城关再次被人们重修,这次将关城扩展到了黄河边,为了防止敌人火攻,在门上还修建了注水孔。
雄险的金城关,可以凭关固守,使黄河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2)“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3)这些对联诗词,写出了人们对金城关的感受和兰州的历史。
西固城附近残存的汉金城县址
“兰州城叫金城,中国历史上很有名。”这句快板书,在兰州已流传了十几年。人们都知道今天的兰州,历史上曾经叫做金城。那么最早被称为金城的地方究竟在哪里?随着岁月的流逝,金城就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团。
兰州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建制是榆中县,其次是西汉金城县。然而,对于金城县的具体位置,人们还存在着争论。兰州西固有句民间谚语:“先有西古城,后有兰州城;先有小古城,后有西固城。”这句民间谚语似乎给我们寻找汉金城县址提供了线索。在民间谚语和其他历史资料的相互印证下,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汉金城县在今西固城一带。
今天的西固城是西固区最繁华的地方,在城内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还留有西固城墙的残迹。那是一条偏僻的小巷,一部分房屋建在城墙上面,一部分则紧挨城墙而建,所剩的城墙高三米多,长十几米。大块的夯土层被挖了下来,码得整整齐齐,看来是在等候指派什么用场。
西固得名是因这一带有个古城堡。清朝末年战乱不断,人们将古城堡加固整修。后来发生战乱,附近的村民躲进城堡内,才得以幸免。这个坚固的城堡,使盗贼知难而退。因而西古城,被改称“西固城”。实际上,清朝末年人们整修的古城,就是西夏的西关堡遗迹;而西关堡则是在汉金城县旧址上加固而成的。可见,西固城附近就是汉代金城县的旧址。
汉金城县设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这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过黄河,千里奔袭河西走廊的匈奴,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霍去病出击匈奴后返回的路上,派大行李息(大行为礼宾官,汉初称之为典客)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一带修筑城堡,设置了金城县。
关于金城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人曾经总结过,大概有三种:其一,掘地得金之说,传说当初人们“筑城时掘地得金”,故有金城之说;其二,地势险要之说,金城自古为战略要地,是通往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咽喉,由于这里一面为河,一面为山,地势险要,人们由地势险要固若金汤之意而取名“金城”;其三,兰州在京城长安的西面,从五行方位来说,西方属金,所以命名金城。
汉金城县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把控制黄河渡口的铁锁。从这里渡过黄河后,西北取道永登可达河西走廊,直抵西域;西南沿湟水而上,可抵青藏高原;南面越南山,可达今临夏州和临洮;东面经过榆中县可达关中地区。
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今天人们寻找汉金城县旧址的依据。
因为汉金城县作为汉代开疆拓土的桥头堡,其选址肯定将战略需要列入首位,而且要背山靠河,唯有如此才能进退自如,可攻可守。
其实,历史上的许多资料已经给人们指出了汉代金城县的大概方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这样说道,黄河出金城北门而后东流,金城东面有个名叫梁泉的小河,发源于金城南山而后向北注入黄河。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认为关山神泉,就是《水经注》中记载的梁泉之源头,也就是西固的寺儿沟。
西汉时,西固是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大量的古迹印证了当年的一切。据西固区文化馆1989年编《西固文物志》初稿所载,自1956年至1987年在西固发掘了30多座汉墓,仅从深沟桥至河口一带,就发掘出汉墓或汉墓群达9处之多,其中西固川南部和靠南山脚下就有8处。这符合汉代墓葬区设在城外不远处的规律,可作为汉金城县在今西固城附近的旁证。
由此可以推断今天西固城一带,就是宋代西关堡、明代西古城所在地,也就是汉代金城县旧址。
后来汉王朝大规模经营湟水流域,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陆续增设行政管理机构,在兰州及其周边地区增设不少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设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这时,金城郡由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取两个县组成,属凉州刺史部管辖,共有13个县。
其实,秦汉时期的县所管辖的地方不过是县城周围数十里,远远不能同后世真正意义上的县相比。按照史书记载,汉代县中设有“尉丞”等职位,管理人员并不多。实际上,吃俸禄的只有几个人,其机构规模远远不能同今天的乡镇相比。
秦汉两代,对县内最高长官的称呼是有区别的,管辖区在万户以上的叫做县令,万户以下的叫县长。这就是后世县长、县令称呼的由来。估计当时金城县的人口超不过万人,由此推断最高长官被称作县长,这和今天的称呼一致。随着前线向西推移,金城县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卒们开始屯田,大批的犯人也被充军到这里,内地移民给兰州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史书记载,汉代到河西走廊来屯田的人员,主要是饥民和犯人。司马迁的外甥平通侯杨恽,因为犯罪被免去爵位后,发泄牢骚,被人告发,杨恽被处死,妻、子被发配酒泉充军。
从功能上来说,汉武帝时的金城县,兼顾了驿站和哨所的双重功能。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县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后汉书·陆康传》记载:“县在边陲,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这就是说,按照西汉政府规定,地处边防前哨的郡县,每家必须有一个人准备武器随时迎战。可见那个时候,金城县居民中也有不少人枕戈待旦,保卫家园。无论如何一个民族崛起时向上的张力,在几千年后仍然让人热血沸腾。
可以这样说,随着丝绸之路的全面开通,金城也由边疆小城,发展为西北地区军事重镇。大量增加的人口,南来北往的驼队,给它带来了繁荣,金城也在慢慢长大。两千多年后,兰州市区东部的秦榆中县和西部的汉金城县一起就变成了32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
西夏重镇红城子
永登红城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县城遗址。史料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也就是西汉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的那一年。为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西汉中央政府在今永登境内设置了允街(读“铅佳”)县。当时人们将县政府所在地选在红城,因为它是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一般认为允街在红城镇,近几年,人们对允街位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勘察,有人认为,汉代允街在温水北岸,今红古花庄一带。
在筑城的时候,人们发现当地的土是红色的,于是人们在城筑好后,将这个城叫做红城,也就是后来兰州人方言中所说的“红城子”。这里紧靠着庄浪河,从今天红城镇大佛寺附近的一个桥上走过庄浪河,在红城镇的玉山村后面就能看到这个古城的遗址,所以有些资料上,也叫做玉山古城。因为人们在古城遗址上修了一座庙,因此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有人说,要不是有这个庙,恐怕残留的最后一点城墙也被拆了。大多数人认为,这里是古城的最后残迹。
庄浪河在古代曾经被称之为“逆水”,又名丽水,因此这个紧靠着庄浪河的城,也称之为丽水城。红城子地处兰州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永平初,羌族进攻陇西,曾在此地击败陇西太守刘盱。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羌围允街,段颍率军救之。
北宋和西夏对峙的时候,双方在这一带修筑了不少军事设施。当时北宋把它所属的西北地区分为六路,实施分区防守。西夏将全国划分为12个监军司,其中的卓啰和南监军司就设在这里,红城也就成为西夏对抗北宋的大本营。
史料记载,今天永登的七山、通远、民乐、大有、河桥、连城地区曾为北宋管辖,而西夏则占据了永登的秦王川、坪城等地方。带着浓厚游牧民族色彩的西夏军队,在红城周围设立了好几座兵营,分派士兵驻守。这些士兵平时耕田种地,放牧牛羊,一旦战事爆发则全部出动。史书中说:“有事举国皆来。”今天看来,这些士兵不仅战时出击而且平时还要屯田务农。
西夏和北宋军队曾在此发生过数次大战,其中有几次是童贯指挥的。这里的童贯就是《水浒传》中被梁山好汉打败的童贯,只是小说中的童贯带着太多的虚构色彩,实际上童贯指挥的北宋军队曾一举将西夏部队击溃,夺取了这个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