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至“**********”前的17年,是新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在徘徊中发展的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教育发展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52年以前,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接办和改造旧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接收改造原有学校,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兰州的各级各类教育以革命根据地办教育的经验为基础,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育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学校体制,并在继续改革的同时,推动和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稳步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基本完成,教育方面贯彻中央“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各级各类教育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1957—196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兰州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教育的政治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制,进行了旨在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教育改革。在这期间,自1957年反****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左”倾错误的发展使兰州教育一度受到挫折;1960年,在“******”及反对“****机会主义”的政治氛围中,教育事业继续遭受严重损害;1961到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大中小学《工作条例》,注重控制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协调教育内部各种关系,教育事业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64到1965年,尽管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但同时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阶级斗争”观念的进一步强化,使兰州教育受到越来越大的政治冲击及负面影响。
随着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接管工作全面展开。29日,兰州市军管会文教处召开各小学校长座谈会,文教处副处长刘海声代表军管会对接管工作作了指示:接管就是要恢复、改造原有学校;国民党在学校的各种反动组织必须停止活动,立即解散;政府对私立学校采取保护、鼓励与辅助办法;对回民小学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风俗习惯;废除训导制度。30日,兰州市军管会发布第一号通告,要求本着保护一切公私文化教育事业的方针,接管原有国立、省立及市立各级各类学校,办理私立学校登记事宜,并提出接管的六项原则:各学校及图书馆、民教馆等文教机关的公共财产、卷宗、表册等必须切实保护,不使破坏损失;迅速建立学校新秩序,正式开学上课;国民党的训导制度和反动课程应即取消;各学校及文教机关内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党等反动组织,应立即解散,停止活动,其负责人应自动向军管会公安处登记;所有公立学校及图书馆、民教馆等机关即应清查其全部财产,连同教职员工名册呈报本会文教处,听候派员点验接管;所有私立学校即应依照规定向文教处办理登记手续。遵照通告精神,军管会文教处大、中、小学校接管组分头接管城市、县、镇的各类学校。
1949年8月30日,兰州市军管会发布53号令接管兰州大学。9月1日,军代表辛安亭率大专院校接管组成员正式进驻兰州大学,按照谨慎、客观、稳步的方针,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接管组通过组织歌咏队、秧歌队上街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举行追悼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的进步师生,检举揭发特务罪行,开展与解放军战斗英雄联欢和欢送参军同学等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广大师生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积极拥护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但也出现接管与反接管,进步与落后的较量。9月下旬,兰大校园贴出名为《正义》的小报,用社论、漫画影射攻击军代表和接管工作;还发生过阻挡运送支军药品汽车的事件,有人散布学生会选举“不应以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为标准”的言论,并发动签名,企图赶走当时设在兰大的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等。面对这些情况,军代表支持进步学生进行辩论,开展批评,团结教育广大师生员工,为顺利接管扫除了障碍。
接管组依靠广大师生的支持,初步进行了校政改革。对原有的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及其他有关人员作了必要的调整。组建了以辛安亭为主任委员,陆润林、徐褐夫为主任委员,有教授、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并着手财产、图书、设备等的清理登记工作。
同年9月2日,兰州市军管会接管西北师范学院。代院长李化方向军管会移交了学院资产及被护校师生藏在水塔内的各项图表、账册、档案等。接管初期,由于学校负责人缺乏经验,方法不当,引起一些师生的不满,曾发生过学生包围校庆宴会事件,要求代院长辞职。兰州市军管会派文教处处长辛安亭和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守攻前往调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事态基本平息。此后,在少数人煽动下,又有一些人提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退出学校,反对上政治课,反对参加政治学习等要求,使学校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状况。此后,西北教育部徐劲来西北师范学院协助工作,逐步稳定了学校秩序。
1951年4月,政务院任命徐劲为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此后,学院领导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整顿教育教学秩序,调整系科设置,开展理论学习,建立各科教学和学科研究指导组。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到李秉德、吕斯百等40多名教授和副教授来院任教。同时新建文科楼、理科楼、图书馆及师生宿舍、食堂等,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兰州市军管会文教处大专院校接管组还分别接管了原国立兽医学院和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兽医学院院长盛彤笙积极配合军代表,使接管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1950年,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畜牧科、牧草科和西北农业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并入兽医学院,次年改称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盛彤笙继任院长,继续为改革和发展畜牧兽医教学、科研及畜牧业生产辛勤工作。
中等学校和小学接管组也分别开展接管工作。主要采取宣布接管、区别对待、逐步恢复、整顿改造等政策,先后接管了兰州原省立、市立中等学校18所。接管公立学校的中心环节是任命校长,组建新的领导班子。1949年9月初,兰州市军管会接管了省立兰州中学,刘海声为接管组负责人,李成斌任校长;军代表杜瑞兰接管兰州女子中学,并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兰州师范学校被接管后,原校长李恭继续留任。接管后的各中等学校,根据兰州市军管会《通告》精神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中等学校改革的指示》,成立校务委员会和经济稽查委员会,改选学生会,改级任制为班主任制,逐步建立并恢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民主生活制度。
对于小学的接管工作,大体进行了以下几项改革:由小学所在地基层政府派员或原校选用进步教员替换不称职的校长;成立机构,护校清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革课程,取消党义、公民、童训、军训等课程;采用寒暑假集训、在职学习、星期日讲座等形式,培训提高原有教师。
除接管上述各类公立学校外,为了保证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对原有私立学校接管、接办也势在必行。兰州市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对各级各类私立学校采取有目的、分步骤的方法进行接管、接办,以求避免新旧交替引起的混乱,以保证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建国初期,兰州的私立学校大体分三类:一是国民党官员、工商业者、少数民族社团及社会人士举办的学校,有西北中学、志果中学、兰州商业学校等;二是教会学校,有兰州私立培坤小学等;三是私塾,是民国期间改良后的启蒙教育组织,为数很少,多在偏远山区。解放后,这些私立学校原有财源断绝,在经费困难、学生减少的情况下,由人民政府接办,对学校的维持与发展十分必要。接管之前,依照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方针,对私立学校一般采取“允许存在、积极维持、重点帮助、逐步改造”的原则加以改造,要求他们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原则,执行人民政府的法令,采取人民政府或经审查合格的课程教材,校长及董事人选经人民政府批准并接受政府的领导,宗教性质的学校须遵行人民政府信教自由的法令,不强迫信教或参加宗教仪式。凡符合上述要求者,即可登记立案。
从1951年7月开始,按照西北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兰州市对私立学校进行登记、接办。接办的方针、步骤是:先接办经费困难、难以维持的学校,后接办普通私立学校;少数民族团体或民族上层人士兴办的学校暂缓接办,酌予补助,自愿交公者也可接办,但须保持少数民族的特点。本着“有利于解决儿童上学”的原则,允许私塾存在,创造条件,逐步转为民办小学或并入公办小学。接办后,原有私立西北中学改为兰州西北中学,陇右中学改为兰州市第二初级中学,兰山中学并入兰州第一中学,兴文中学并入志果中学后改建为建国中学,后又改为兰州第二中学,兰州私立培坤小学改名为兰州第一中学附属小学。同时,兰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兰州回民教育促进会的申请,接办该会所属的兰州私立清华、尚德、崇德、明德四所小学为公办小学。至1952年,接办全市私立学校的任务基本完成。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推进原有学校的改造工作,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调整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确立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统一领导,对原有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工作逐步展开。
学制是学校教育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是对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衔接、转换等的具体规定,对学校教育工作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我国旧学制,基本模仿日本、美国的教育制度。建国后,随着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旧学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规定,所有学校都要向工农开门,把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补习学校、训练办班和工农速成学校放在重要地位;小学“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大学和专门学院的修业年限为3-5年,专科为2-3年。新学制颁布后,甘肃省及兰州教育行政采取措施,落实学制改革的决定,开展工农识字教育,举办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各类干部专修科、补习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等。小学五年一贯制的推行,由于师资、教材等条件准备不足,困难较大。于是,从1953年秋季起,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小学仍暂沿用四二制,分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二年。由初小升高小,须经过入学考试。入学年龄,初小为7岁,高小为11岁。
高等教育体制的整顿与改革,从院系调整开始。1950年,中央教育部结合高校的接管、整顿与改造,学习引进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陆续提出了院系调整的原则和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重点的院系调整。兰州高校的院系调整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进行。同年2月,奉西北教育部命令,设在兰州的西北农业专科学校撤销,将其农田水利科并入兰州大学,后又调整到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科并入兽医学院,农业经济科并入兰州大学。12月,原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又将西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并入,1951年冬扩充、改建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8月,新成立西北民族学院,设语文系、政治系、军政干部训练班和预科。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发布《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不久,甘肃各院校先后成立院系调整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调整过程中,兰州大学文学院英文系并入西北大学,俄文系并入西安新建的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并入新建的西北民族学院。同时对校内部分系科也进行了调整合并。如停办法律系,将动物系、植物系合并为生物系等。1953年7月,西北教育系并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54年9月,中央教育部决定兰州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定名为兰州医学院,设医疗专业。西北师范学院的院系调整较早,变动较大。从1951年起,先后增设中文、史地、美音、理化、数学、外语,生物等7个二年制专修科,将外语系合并到西北大学英语系,1954年将幼儿教育系合并到教育系,体育系、科合并到西北体育学院,同时又将历史与地理、物理与化学、音乐与美术分科设置。1956年暑期,仍恢复设立体育专修科,并设5年制的音乐、美术专修科,招收初中毕业生。
经过院系调整,在甘肃设有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和兰州医学院5所高等院校。加上新成立的甘肃师范专科学校,六院校共有本专科在校学生近8000人。1958年,又增建了兰州铁道学院和甘肃工业大学两所高等工科院校。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院系调整,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培养各类建设人才,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建立甘肃地方高等教育,建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院系的调整,学科发展,调进补充了一批师资和学科带头人,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但是在高等教育基础仍相当薄弱的甘肃,将一些系科调往外省或停办,造成农、商、外语、体育类专业的削弱,工科、法学类专业的缺门,在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对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学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还通过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确立教育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方针,初步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框架。
在建国初期建设新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苏联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是一项重要内容。1950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必须借助苏联的先进经验。建国伊始,我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过渡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得到苏联援建的有156项大型工程及其配套项目。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兴起的。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学习经历了两个阶段:1952年以前,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以后,以改革教育内容为中心,全面仿照苏联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