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包括教法和考法、教育教学管理等内容。1953年9月,省教育厅派中小学教育参观团赴全国各地考察先进地区中小学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情况。到1954年,兰州的中小学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热潮。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工作的思想性、目的性、计划性。在教学结构上,形成以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为步骤的“五段教学法”,并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启发性、量力性、系统性和巩固性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注意了备课、讲课和课后辅导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通过示范教学、公开教学的观摩、评议、改进教学方法。这些改进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
学习苏联的考试方法,取消了原来的百分制,改用五级分制。重视课堂提问和平时测验,印发了各科成绩五级计分法的评定标准及学生手册。学生手册主要记载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堂提问当堂评分,记入学生手册,综合课堂提问、平时测验以及单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总成绩。
学习苏联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是普遍推行“校长负责制”,在校长领导下制订学校学年、学期工作计划,确定学年、学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并负责检查、监督执行。印制统一的“教师日志”,每天由班级值日学生填写,内容包括学生出席、缺席、各科教师的教学情况及班级当日的主要活动等。校长、教导主任每天查阅,以了解掌握情况。二是建立校长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和班主任、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是建立教学组织和教研制度,建立学科教学研究组,开展具体备课和相互观摩听课。各地研究室还开展了一些教学研究活动,如编写教学参考资料,组织观摩交流,举办讲习会、研讨班,逐步实施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的管理和指导。
高等院校学习苏联经验,首先是调整院系,取消“学院”一级建制,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设置专业。其次,全面学习苏联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兰州大学经院系调整后,即成为文理学科兼备的综合大学,实施专业教育制度。同时,为便于直接学习和吸收苏联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全校教职员中有150多人参加了俄文初级班学习。1953年9月全国综合大学会议后,兰州大学以系为单位,开展了关于过渡时期国家经济建设总路线、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方针、任务和培养目的,以及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讨论。同时还整顿了教学研究指导组和试行新的教学方法。这就为学习苏联经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改革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中心,进而为学习、采用苏联教材,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与此同时,根据部颁教学计划,参照苏联经验,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生产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考试考查等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各高等院校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都曾得到苏联教育专家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在此期间,苏联农学专家伊凡诺夫、兽医专家彭达林、教育专家叶尔绍夫、天文学家节依基和格列夫等多位专家学者曾来兰州各高校作学术演讲、与师生座谈,了解情况,提出建议,帮助改进工作。
与此同时,中等技术学校也仿照苏联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展了教学改革。按初、中级专业化的原则设置专业,分普通课、基础技术课、专业课三类开设课程,强调贯彻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针,实施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生产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制度。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教育体制,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对苏联经验、中国国情、甘肃省情认识上的局限性,也由于处在封闭的历史条件下,因而产生了照搬苏联教育模式的偏向,出现过一些问题。例如,在中小学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套用苏联学制,仓促推行五年一贯制,一度造成小学教育的混乱;机械照搬苏联十年一贯制的教学计划和各学科内容,将其拉长到十二年,降低了一些学科的水平。同样,在移植苏联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强调专才教育,批判通才教育,致使专业设置过窄,课程门类繁多,有一定片面性。学制过于强调正规化,取消了解放区和解放初采用的本专科并重、正规班次和各种短训班并存的办学方式;教材照搬苏联五年制本科教材,要求四年学完,加重师生负担,引起成绩下降。考试考察方法上,过于重视口试五级分制,缺少中国特色。如此等等,由于认识上一边倒的政治氛围,把苏联教育经验抬得过高,同时简单地批判、否定西方教育中诸如重视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可供借鉴的经验,妨碍了对旧中国教育某些有用经验的吸收借鉴,势必出现脱离实际、故步自封的倾向,从而影响了新中国教育的健康、正常发展。
1957年2月,******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德育和有社会主义觉悟放在重要位置,把培养劳动者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点。1957年至1965年的兰州教育事业,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探索前进的。1957年4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就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完善教育教学制度,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据此,兰州的各级各类教育从以下各方面入手进行贯彻执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增设农业基础课;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工作;提倡群众办学,发展民办小学;加强对各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实行优惠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试办特殊教育,为残疾儿童创造入学条件;在职工教育中以文化教育为主,并加强政治教育,结合进行生产、卫生教育;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述措施对完善、深化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与全国各地一样,兰州教育的良性发展进程随着1957年开始的反****斗争扩大化而被打乱。1957年6月,针对整风运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论,****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反击****分子进攻的指示》,反****斗争正式开始。在教育战线,高等学校,反****斗争从开始发动就被扩大化了。兰州教育系统各学校也由“鸣放”辩论转为揭批****言行,在鸣放辩论中发表的各种有错误、有偏颇,甚至是正常的批评意见,被当作“****言论”揭发批判,说成是****、******主义言论,给以打击和严厉处置,造成了一场历史性错误。这使刚刚开始贯彻的“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一些正确的教育主张和学术成就被否定,不少敢于直言的教师、干部被戴上“****”帽子,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兰州大学等4所高校的统计,在反****斗争中,共有703人被划为“****分子”,以兰州大学为例,在61位正、副教授中,即有18人被划为“****”,占总数的29.5%,在学生中被划为****的90%以上受到从开除校籍到留校察看等各种处理和处分。后来的实践证明,1957年划定的“****分子”,基本上都属于错划。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陆续得到平反、纠正,而他们在政治上、事业上、生活上所受的损失,已经难以完全弥补,教训极为深刻。
在遭受反右扩大化的冲击之后,新中国教育史上又掀起了教育革命和教育“******”运动。1958年,****甘肃省委围绕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全省逐步开展教育革命运动。此后,随着加强党的领导、开展勤工俭学、改革学制、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下放教育权限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教育革命深入发展,到1958年下半年,形成了第一次群众运动的高潮;从1959年开展反对“****机会主义”、保卫总路线的大辩论之后,又掀起了第二次群众运动。在上述形势下,兰州教育系统在三年期间投入以“******”为方向的改革热潮之中。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省教育厅为贯彻“中小学面向农村”的方针,提出“初中出城,小学上山”的口号,要求1962年全省达到“乡乡有中学,社社有小学”,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之后省委对教育厅提出的发展指标又作了全面修订,改“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为“普及小学教育”,时间要求比原计划提前两年。随后,省教育厅、省委先后颁发一系列规定,提出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发展目标。其决策的主要失误,是没有实事求是地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而在执行过程中,又不适当地采取群众运动的形式,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助长了“宁左勿右”的倾向,使得主张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人不敢讲话,难以抵制,导致了执行过程中的更大失误。
在反****、******的形势下,高等学校“跃进”的主要表现,是进行“挖潜力”,大办各种全日制学校、业余训练班和业余大学,或分出部分专业或某个系独立建校,有的依托科研机构、农场或工厂办高等院校。同时还要求农业社、厂矿企业都要办学校,学校也要办学校。大学办中学,中学办技校,小学办扫盲班,全日制学校办各种业余学校。在“******”中,创办了大量各级各类学校,带来了学校数量的畸形发展。从全省的情况看,三年期间,高等学校发展到43所,是1957年的8.6倍;建中等学校821所,增长5.5倍;小学新增5304所,增长1.5倍;幼儿园29158所,增长3.6倍。
上述做法,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一,致使教育与经济失调加剧,教育失去了稳定增长的经费保证,教育投入处于临界状态,教育事业连续三年处于严重的没有物质基础保障的状态中。第二,忽视教育规律,强调阶级教育和劳动观点教育,大量组织社会政治活动和参加生产劳动,致使教育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第三,扫盲运动和业余教育追求虚名,忽视实效。尽管教育管理部门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扫盲工作的通知,但由于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大滑坡,使扫盲工作很难开展起来。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面也出现了反复。事实证明,无视生产力水平、脱离经济发展而单独发展成人教育是不可能的。第四,教育的冒进结局,激化了教育内部的矛盾。自各级各类学校激增之后,学生的流动辍学现象日趋严重。1960年3月,省教育厅在《关于制止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动现象的紧急报告》中指出,大中小学学生流动现象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停学谋求出路;学生体弱多病,无法坚持学习;学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安排不妥等。为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教育学生明确坚持长期学习的重要意义;学校对申请休、退学学生的审批要严格;积极改善伙食,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正常学习。显然,上述措施并未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无法真正解决失学辍学问题的。教育盲目发展,比例失衡,生源更是严重不足。同时教师奇缺的矛盾也很突出,为此,1958年4月,省委在《关于对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中,要求整顿教师队伍,强调缺额要从下放干部或回乡知识青年中聘请,也可在专、县之间互相调整补充。上述降格任用的办法,虽然补充了一定数量的教师,但师资质量下降的矛盾更加突出。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知识青年教小学的作法,成为“******”所造成的一种奇特现象,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上表明,1958年以来持续三年的教育“******”,使教育发展过快,战线过长,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特别是超过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也超过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因此,为了改变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水平不相适应的局面,把缩小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中央决定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1960年11月,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讨论了在文教战线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问题,检讨了文教系统存在的问题,集中研究了在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问题。根据中央的精神,1961-1963年期间,在省委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兰州的教育事业进入调整发展阶段,决定缩短教育战线,压缩规模,集中力量提高教育质量。1961年,根据省委的部署,调整重点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范围包括缩短教育战线,合理安排学校布局和各级学校的发展比例,强调“在数量上要坚决地退,在质量上要坚决地进”。1962年,教育部提出了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的意见,决定继续裁并高等学校和新设立的条件差的中等专业学校,对全日制中小学适当压缩规模,调整布局,将裁撤后剩余的优秀教师,用来逐级提高各级学校的师资力量,用裁并学校的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来充实保留下来的学校。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指示,兰州的各级各类学校又进行了调整,对进一步整顿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了积极作用。经过两次调整,压缩了教育事业的规模,减少了国家商品粮的供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使教育事业规模同当时的国民经济水平大体相适应,教育事业内部严重失调的关系得到了调整,改变了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的情况,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教学条件、领导力量和教学力量有了充实和加强,初步恢复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教学质量开始提高。在此基础上,于1963年,在总结前两年调整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厅的指示,对中小学和高等教育又进行了后续调整,强调要把调整工作的主要力量和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调整和补充中小学领导干部和教师,组织各级重点学校和教育行政干部学习中小学暂行条例,改进工作,整顿学校教学秩序,制定培养各级学校教师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