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眸·思索:小女子品读大历史
2761400000071

第71章 女人朱安

1906年夏天,留学日本的鲁迅接到家乡绍兴的书信,信中称母亲患病,要他速速回家。孝子鲁迅接信后心急如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结果他发现,母亲好好的,骗他回国原因只有一个:成婚。

新娘是母亲选中的,绍兴人,长鲁迅三岁,基本上是个文盲,几年前就由双方父母作主订婚了,一直没有见过面,鲁迅一向主张让该女子另嫁他人,结果没有获得通过。周母格外喜欢这个准儿媳,原因是该女子懂得礼仪,性格十分温和、顺从,做儿媳是再妥当不过的了。

婚礼上,出乎所有人意料外的是,一向被认为桀骜不训的鲁迅竟严格按照司仪的安排,规规矩矩、一步一步地以主角的身份完成了整个婚礼,一直到入洞房。

周母自然乐得开了花,新娘朱安也想当然地在心底盘算着未来的小日子,她羞于启齿,但她内心的活动一定是波澜起伏。然而,她不知道,在孝顺的名义下,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噩梦从此开始。

在搏得母亲的笑脸后,鲁迅于洞房花烛夜彻夜未睡,也就是说,把朱安整个晾了一夜。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鲁迅都在母亲房里度过,第四天就启程去了日本。

几年后鲁迅回绍兴,一直住在学校,即便回家,也是为了看望母亲,对朱安,他一直视其为“母亲的媳妇”,总是尽量避免接触。然后鲁迅到北京,又将朱安及全家人接来,朱安与母亲同住一屋,鲁迅单住一屋。大房子里同时还住着周作人、周建人两家。

当鲁迅与周作人兄弟闹得不可开交而要另寻住处,鲁迅征求朱安的意见,是回娘家还是继续在北京,朱安明确表示愿意留在先生身边。

1925年,45岁的鲁迅收到27岁的许广平第一封信。这一年,朱安48岁,她不知爱情为何物,她被动以一个妻子的名义生活在周家。两年后,鲁迅在上海与许广平同居,朱安仍在北京侍奉婆婆。

1947年,朱安在孤独中死去,身边没有一个人相伴。最后被葬于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像一片树叶,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如同不曾存在过一般。

回想1906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定婚五年的朱安,终于迎来他的未婚夫千里迢迢回国,她终于嫁为人妇,她心底该有着怎样的憧憬和希望。可是,终其一生,她的先生没有碰过她一下,她做的饭菜,他不想吃,她缝的衣服,他不想穿,她铺好床等他,可他竟要将床折掉。这个身材瘦小、宽额大眼的女子,是怎样地在等待、失望和寂寥中一步步走完这个苦痛的生命历程。

她知道先生嫌弃她没有知识和文化,她于是拼命地努力,她跟着当时先进的学生一起学做广播体操,这是先生倡导的,他应该喜欢。这对于一个旧式女子来说,迈出的是何等难得的一步,可是无济于事,他们之间相距得太远太远,她仰视他的夫君,可永远看不清他的脸,更谈不上他的心。他俯视他的夫人,想拉起她却把找不到伸手的方向。

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她总说先生是个好人,待她很好。而他说,这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自己唯有好好供养。她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坚持要参加葬礼,但因为要照料婆婆没有成行,她只能在北京的灵堂为他守灵。临死前一天,她还说想念大先生,她要求死后葬在大先生身边。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命运把她送给了一个大学者,却没有给她一点学养。这个人在经济上供养她,却不曾给予她哪怕一点点的情感。他去世后,她一度在经济上十分困难,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一些名人听说后她的遭遇后纷纷接济她,但她一分钱也没拿。她对许广平没有一点恶意,还主动表示把先生的遗产全部交给周海婴。

事实上,我们无法评价是与非,对与错。从一个青年女子到一个暮年的老太太,在对先生一往如前的热爱中,朱安独自品尝着悲苦。与一个称作夫人的人无法沟通,作为有着深刻思想的鲁迅,他苦也浅不到哪里去。他能做的只是按月给她的娘家寄钱,她生病的时候亲自带她看医生,如此而已。找不到罪魁祸首,而痛苦却是真实而明白的。不过,作为一个一直被称作斗士的人,鲁迅在自我婚姻上的斗志却显得格外欠缺,或者说明显滞后,仅从这点上讲,总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鲁迅而言,孝顺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于是他没有违背母亲的意愿。作为同时拥有新思想的鲁迅,他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和爱情至上的观点,于是他不可能从内心接受朱安。在鲁迅对母亲的依从与反抗中,朱安被动地做了牺牲品。

在这场婚姻中,获得最大实惠的是周母。人说女儿是母亲贴身的小棉袄,可周母膝下无女,这本是件憾事,可是自朱安嫁过来,她就就成了周母她比女儿还亲的小棉袄。因为即便是女儿,出嫁后也只能时常过来看望母亲,而朱安对周老夫人的陪伴和侍奉却是日日天天的形影不离。从此,周母不再孤单,日常生活也有人照料。当然,按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周母心里大约还是有所失落的。于是,当许广平怀孕的消息传来,周母乐不可知。不知道当时在婆婆身边的朱安,她的心里作何感想,而周母此时又是否考虑到了朱安的情思。事实上,只要不是块木头,只要还是个有思想的人,就不应该为所有的人所忽视。

人们在极力歌颂鲁迅和许广平伟大爱情的时候,是否会留下一点点空间,给这个默默地来,默默地去的女子朱安。当然,还有无数像朱安一样、或者比她更悲苦的无名的女子。让我们把这一份怀念,给予那样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