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
2759400000058

第58章 黑色的浊流(4)

乐山市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是距乐山大佛30余公里、大渡河边的沙湾区,这里是乐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以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为主体,还有造纸、食品等企业,许多都是“污染大户”。

一进到沙湾区,我便立即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太阳和天空都被一层黑灰色的烟雾遮住了,本来灿烂的太阳陡地失去了光辉,树林、房屋乃至流水滔滔的大渡河都变得朦朦胧胧。街道上、办公室的过道和楼梯上到处堆积着一层黑灰,即使崭新的办公室也是如此。

历史上的沙湾却并不是这样。南宋诗人范成大曾称赞它“灵山秀水,沙岸湾环”,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小两山相对开,小峨中峨迤逦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水去蓬莱。”民国时期森林覆盖率达49%,到1950年森林覆盖率仍有46.9%,当时区内“森林茂盛,古树参天,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林内虎、豹、白鹤、锦鸡等珍贵禽兽繁衍栖息,杜鹃、山茶、兰花芳香斗艳”,从沙湾到乐山一路上全是遮天蔽日的森林,二峨、三峨、四峨诸山遍布两三人合抱的杉树、润楠、光皮桦等,1952年二峨山上伐下一株巨杉竟解了枕木48节!

1958年万人上山炼钢,让沙湾的森林遭到了第一次浩劫;1962年搞“粮食为纲”,毁林开荒,沙湾的森林和生态环境又遭到第二次破坏;第三次破坏则是“**********”,到1975年,森林覆盖率只剩下了13.1%。

与此同时,沙湾还是1958年“大办钢铁”时的“重点区域”和6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

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沙湾便成了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灾害频繁的地方。据2000年遥感监测,水土流失面积达2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7%。多次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除了自然灾害便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工业方面,主要污染原是煤矿、粘土矿、造纸厂、建材厂、酒精厂、钢铁厂、水泥厂、冶炼厂、电石厂等。据1995年统计,这些企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达2200多万吨,二氧化硫达2600多吨,粉尘达5300吨,还有200来万吨工业废渣大部分倒进河水。据沙湾区环保局监测,2001年1月至3月降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竟达12~33吨。

农业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每年化肥的使用量达1万多吨,农药的使用量上百吨。杀虫时也杀死了青蛙、猫头鹰、啄木鸟等;农药的残留物还造成了食物链的污染;化肥的长期使用,使土壤酸化、板结,并使地面水和地下水都受到污染。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污染源。据1995年统计,全区每年的垃圾和粪便近3万吨、生活污水达360多万吨,居民大量烧煤还引起了大气污染。

于是沙湾便成了一个乌烟瘴气、烟雾蔽天、黄尘扑面的地方,当地人甚至不敢穿白衬衣,干部们都不敢把家搬到这里,严重影响了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沙湾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巨大的威胁,于是提出了“生态优区”和“要金要银还要碧水蓝天”的口号,并把2002年确定为“环境治理年”,对一批重点污染大户进行重点治理,实现沙湾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改变“留不住人”的窘境,力争2005年,沙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居家舒适的地方。

林业部门结合“天保”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做了许多工作。

早在国家开展“天保工程”之前,沙湾区林业局针对环境恶化的状况,便响亮地提出了“向大自然还债”的口号,并且极富激情和诗意地诠释:“植被是大自然的灵魂”,着手恢复植被的工作,1985~1996年申请世行贷款造林6.6万亩。同时又将滥砍滥伐造成的生态恶果积极向国家林业局领导反映,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发动全社会,大搞股份制林场,造林近5万亩,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大渡河)”行动,在大渡河沿岸造林2万多亩……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沙湾区林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林业部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股份合作的模式,在体制上进行创新,把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实行规模经营,并根据沙湾区造纸工业每年需竹片40万吨,乐山市的造纸工业每年需竹片200万吨的实际情况,大力种竹,力争3~5年内建成12万亩杂交竹基地。

1995年沙湾区森林覆盖率为18.6%,到2001年底又重新恢复到40%左右。全区曾先后出现了5位绿化奖章获得者,2000年被评为全国营造林先进单位。沙湾区发展社会林业的经验受到了省和中央的重视,许多做法已经向全省和全国其他地区推广。

除了恢复植被外,沙湾区着手对污染源进行治理,由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进展远远不如林业显著。

在2000年开展全国性的“一控双达标”治理污染活动中,沙湾区有21户企业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投入治污费6400多万元。其中最严重的冶金轧辊厂先后关闭了17条浓烟滚滚的烟囱,投入了治污费4400多万元。验收时18户企业达标。

但是,据有关部门反映,这18户企业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达标,按污染法规定,实际上都应该关停,但地方领导质问环保部门:“到底吃饭重要还是治污重要?”噎得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不出一句话,于是只得听之任之。

在创作这部报告文学时,我的书桌上便摆着一份2001年8月四川省环保局致乐山市政府公函的复印件,函中指出,在“全国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检查出乐山市有四户企业存在着违法行为:

明珠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污水处理车间外,另外还有一条暗排污口,大量未经处理的造纸黑液由此排出。

德胜钢铁有限公司在“一控双达标”工作中,乐山市政府曾下令该厂停产治理,但该厂在治理未达标的情况下,未经环保部门批准便恢复了生产。

威力钢铁有限公司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粉尘超标近一倍,应立即停产治理。

乐山富祥水泥厂在2000年“一控双达标”工作中,政府曾下达了限期治理的决定,但2001年在未达标的情况下又恢复了生产,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粉尘超标5.6倍,应立即停产治理……

省环保局批评的这四户企业全在沙湾区。

除了老企业造成的污染,还有新企业的问题,据说我到沙湾考察的前一天,当地刚刚搞“掂”了一个年产10万吨电解铝的项目,这又是一个大的污染源。

基层环保部门的有职无权乃至无职无权也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2001年沙湾区在治理污染方面也做出了一定成绩,包括拆去沿3条道路的25座石灰窑;城区全部实行用煤用气,100多户餐饮业也全部由烧煤改为用电或气,4户重点污染大户中,威力钢铁公司已经停止生产,德胜钢铁公司已和西南交大签订协议,2002年3月治污工程开始施工,富祥水泥厂正在进行污染治理,明珠纸业公司已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污染治理,估计全部治理费将达3500万元以上。

区环保局算了一笔账,2002年开展“环境治理年”中,如果对全区30多户、50多个污染源、点全部进行治理,需要的资金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相当于全区全年的财政收入。

沙湾区能有这样的魄力和实力吗?

区环保局的谭世甫局长一直感到压力很大,他说:“干了11个月的环保局长,比过去工作24年还辛苦,多次不想干了,但想了想后又觉得环保最能体现‘三个代表’,是给老百姓办实事,还是得咬牙干下去,该管的地方就得管,该得罪的人就得罪,该打官司就打官司……”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环保工作已经引起了沙湾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老百姓们的生态意识也大大提高,一发现污染源便会打电话举报,也许“碧水蓝天”离沙湾人民已经并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