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
2759400000057

第57章 黑色的浊流(3)

据说凉山州冕宁、木里等地至今仍有几十上百家采金单位,沿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乱挖乱采,造成汞和******对水体的污染;甘洛等县又有几十上百家乱挖乱采的铅锌矿,矿区都没有按规定建设环保工程,只在河边搞一个简易的、堆积废渣的沉淀池或过滤池,洪水一来,废渣便全被带走,估计每年足有上百万吨含铜、锌、镉等有毒物质的废渣被带入大渡河。

而其中问题最最严重的又数会东县的一个铅锌矿。

这个矿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直属四川省某部门,自建成起——大概是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便在没有采取任何治污措施的情况下直接向金沙江的支流大桥河排放污水。白白的、稠稠的、粗看像米汤一样的污水顺大桥河而下,经野牛坪直接进入了金沙江,并经会东县的水利工程引入农田进行灌溉。

野牛坪乡有1.2万多人、几千头牲畜和1.8万多亩耕地,大桥河本是老百姓们世世代代的饮用水源,也灌溉着野牛坪乡肥沃的土地。

但是,60年代以后,老百姓们发现,庄稼的产量竟越来越低,生长得越来越差,河里出现了一些畸型的怪鱼,慢慢地人们也得了一种怪病:恶性肿瘤、脱齿、脱发,骨骼软化、畸形、四肢弯曲,脊柱变形,有的仅十几岁,有的仅二三十岁便死亡,死亡前痛苦不堪,惨不忍睹。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老百姓们文化不高,更缺乏环保知识,从来没有把这些现象和铅锌矿联系起来。后来,当地来了一位有文化的、姓田的乡党委书记,他揭开了庄稼和人们患病的秘密——铅锌矿的废水污染了饮用水和灌溉用水,于是便多次向上级反映和呼吁,希望解决水污染问题,但一直无人过问。

直到80年代以后,环保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村民们便写万言书,集体签名,逐级上告,从县告到州、省、最后一直告到北京全国人大和国际红十字会,在全国人大主要领导的督促下,才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经凉山州环境监测部检测,大桥河水铅、锌、镉已超标几倍到几十倍。而铅会影响人体酶和细胞的新陈代谢,破坏肾功能及血液的组成;镉毒性很强,又易蓄积,人若饮用了含镉的水,会引发骨痛病,造成自然骨折和骨软化。日本20世纪发生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正是由于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耕地和水源引起的。这种毒素还具有遗传性,因此日本政府已承担了永久赔偿的义务。

凉山州防疫站进行了人群健康调查,结论是,人群疾病与环境污染、水质污染肯定有关。

2000年****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亲自到会东县召开了现场会议,并定下了几条整改措施,包括限量生产,修建新的尾矿坝,给老百姓们安装水管,解决清洁水源等。但是一年以后,2001年9月中旬我到会东县考察时,却发现这些措施绝大部分根本没有落实:新的尾矿坝并没有修成,矿渣倾倒在河边,一遇大雨便沿大桥河而下,河水依然像米汤一样;铅锌矿给老百姓们一些水管,说是解决饮用水,但一遇旱季(当地旱季达半年以上),山上没有了水,老百姓们仍然不得不饮用污染了的河水……

而被河水污染了的庄稼也含有毒素……

我怀着十分不安的心情观察了大桥河现场后又去采访县环保部门,但局长只回答了我两句话,一是“无可奉告”,二是“不能曝光,不能报道,国家有规定”。倒是一位副局长和别的几位部门领导透露了一点真实的情况:问题没有解决,铅锌矿来头大,根本没把会东县放在眼里,我们去找他,他们连理也不理……

举步维艰的治理

近年来,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部分地区和单位有了一些起色。

造纸业是造成沱江、岷江水体污染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据四川眉山市环保局反映,当地80%的污染源来自11户纸厂,他们曾多次监督,多次发通知,但由于治理水污染每吨纸的成本要投入300元至500元,因此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润都不愿治理,偷排的现象十分普遍。

乐山沐川县的永丰纸业公司是四川省的排污大户之一,沐川县也是四川最早发展竹产业的县之一。

一走进沐川县境,便到处都可以看见慈竹和别的竹类,路边、水畔、山崖上都有丛丛如绿波般的翠竹,有的临波弄影,有的夹峙道旁,远远望去如朵朵绿云,即使浓冬时节,这绿也不会褪色。

乡间到处都有民间造纸的小作坊和小纸厂。我参观了一家路边岩石下的小作坊,生产用水是山岩上滴下的泉水,工具是古老的石缸和木制的器具。造纸的老汉告诉我,100斤竹可以制出30刀纸,每刀纸价格1元,但耗水和污水量却在千斤以上,全县有多少小作坊和小纸厂,它们又排出了多少污水,恐怕谁也弄不清楚了。

我又参观了一家小纸厂,是生产冥纸的,比小作坊规模大得多。相隔老远便觉得臭气熏人,走到跟前看见工厂搞了一个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把黑色的废水处理成了姜黄色排放,排放时仍然带着恶臭和泡沫。于是沐溪河、龙溪河就这样被大小纸厂污染了。1982年3月沐川县纸厂排放废水捞取竹片时污染了沐溪河饮水源,曾造成居民上千人中毒,呕吐、腹泻的几百人。同年6月,建和公社何家坝造纸厂排放废水时,也发生了类似事故,迫使自来水厂停止生产。

听说沐川县农民通过栽竹增了收,5000万元县财政收入中,也有2000万元来自造纸。

沐川县最大的造纸企业是永丰纸业公司,2001年产量约5万吨,销售收入2.8亿余元,上交国家税收约1500万元。2001年12月底我去沐川县考察时,永丰公司正在建设第五期工程,进一步扩大生产,年制浆造纸能力将达到6.5万吨。

永丰公司最初只是当地8户农民投资组建的一个小厂,设备落后,连年亏损,年收入仅仅几十万元,产品是低档的“草纸”。1985年吴和均担任厂长后,连续对企业进行了三次技术改造,开发了“永丰牌”系列高档文化用纸,获得了部优产品称号,1996年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国同行中,也享有一定知名度。

但是,与此同时,永丰公司每年排放的千万吨废水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以致老百姓们常说,沐川县山是青的,水却是黑的。不但污染了沐川,也污染了下游岷江流域。

1997年永丰公司在进行第五期技改时,终于把治理污染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工业用水进行循环使用,并通过碱回收提高碱的利用率。通过这次技改,生产每吨纸消耗的水资源将从500吨下降到150吨,碱的消耗量也将减少1/3。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每吨纸的消耗将减少100多元,通过碱回收,全年还可创利润1000多万元。

2001年底我到永丰公司考察时,技改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试运行,仅治理废水一项,公司已经投入了1.5亿元巨资,据说为此职工们已经3个月没有发工资。从排水口我看到,排出的废水不再是黑色的,已经变成了黄色。公司人员告诉我,目前排出的废水还没有完全达标,中段水处理还在继续施工,全部工程完成后,水处理可望达标了。

从永丰公司出来,我看到路边的龙溪河水最初是黄色的,但经过沿途一些小作坊、小纸厂的污染后又变成黑色了……

看来,沐川县的污染治理还有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