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
2759400000029

第29章 离不开森林的民族(2)

龙窝离县城79公里,既不通车又没有电话,和县局联系只能用电台。夏天有雨,冬天有雪,山路走得实在艰难。但陆志刚从参加工作以来就练成了一双“飞毛腿”,往往头天下午县局通知他回去开会,第二天早晨凌晨4点他就起了身,提着两瓶矿泉水就出发……一走进山林,黎明前的黑暗再加上树林的阴影,走着走着,竟只剩下手电筒一点微弱的亮光,什么也看不见了。直到穿过树林,爬上山梁,天慢慢亮了,随着朝阳最初几缕光辉穿进松林,用金色的梳子梳理山林的时候,黝黑的森林才立即变得辉煌起来,落满露水的野花晶莹闪亮,沉睡一夜的小鸟们有的叽叽喳喳地交谈,有的引吭高歌……这时,陆志刚往往会在林间的草坪上坐下,一面用力呼吸着森林的清香,一面倾听着小鸟们悦耳的歌唱,然后在心旷神怡中快步向山下的车站跑去。到县城正是9点钟,刚好赶上开会……

静谧的大山和美丽的森林让陆志刚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的渴望。休息时,他常常带着书本爬到山顶上,在炽热的阳光下读书,读累了,便用书本枕着头,酣然睡去,睡醒了,又翻开了书本……

每年4月和10月,参加林学专业大专自学考试前,他都会为全经营所的职工们放假,只有自己和炊事员留在山上。没有电灯,晚上点着蜡烛一直学习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早晨,炊事员会叫醒他,吃完早餐后继续学习;下午,锻炼身体——锻炼的方式是劈柴,把所有找得到的木柴都劈得干干净净,让炊事员很开心。

每一天他都过着这种重复而单调的生活。有时,对着慢慢升起来的月亮,他会想念城市,想念亲人,会自己问自己:“难道我就永远留在龙窝?”

有时,一些朋友会找到山里来,大家喝酒、唱歌、畅谈人生。他们都喜欢彝族歌手“山鹰组合”,“山鹰”们的歌也成了陆志刚和朋友们的歌。在酩酊大醉中,陆志刚还写了不少诗,但写了后便随手扔掉,至今一首都记不起来了。

就这样,两年半内他参加了14门功课的5次考试,每一次都合格,终于顺利地取得了大专文凭。

在德昌县考察期间,对我支持最大的当然还是县林业局彝族局长孟友发。这位47岁的局长个子不高,外表并不威武,给人的感觉甚至有点“蔫”,脸上几条深深的皱纹让他似乎已经年过五旬。但是一谈起工作,那种“蔫”的感觉便立即一扫而光,不但生气勃勃,而且极有魄力,对下级的要求也极严厉了。

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我算过帐,退耕还林国家投入是1000元1亩,我们搞6万亩就是6000万,再加上‘天保’,国家每年投入几百万,几项加在一起,投入上亿元,不绿几片山,对得起哪个?”

他还爱说:“退耕还林那么好的政策,我们用不好,既对不起上级也对不起百姓,交不了差,3年、5年后不绿几片山,我们咋办?”

根据凉山州有关部门调查,由于全州山高坡陡、切割幽深、岩体破碎,雨量集中等原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不合理的开发垦殖,特别全州大于或等于25度的陡坡耕地达400余万亩,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因此,为了修复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是凉山州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到达德昌的第二天,孟友发局长便让我参加了内部的一个退耕还林检查汇报会,会上将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并布置向农民兑现粮食补贴。

这种透明度很高的做法,当时便让我很是感动,因为从考察和采访的经历看来,敢于让我参加“内部”会议的单位极少。一般都是本着“内外有别”和“报喜不报忧”的原则,组织一些专门的“座谈会”,或是让你去参观一些“样板”或“示范”,有的地方,领导甚至一再向属下们警告,让他们“听招呼”,“不准乱说乱动”,以致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往往便有很大的片面性了。

于是我对孟友发不但感激,而且“刮目相看”了。

在这次内部检查会上我听到了退耕还林(草)工作中,许多鲜活的、十分具体的问题,包括面积的数字有出入,骗粮骗钱;领了树苗不栽到指定的地方;在退耕地里套种烤烟、红薯;种了就不管,草比树还高;成活率低又不补种;听检查组来了,才跑到山上去挖些野生苗栽上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孟友发有一些很有性格的插话。例如:

“有没有好的,值得全县学习的?——没有?能不能找两个坏典型,朝死里整?这么好的政策都没用好!”

“发现疑点为啥不马上去检查?有疑点不睡觉也应该去解决!”

总结时他说:“去年退耕还林(草)3万亩有100多亩不合格,今年2.5万亩又有96亩多不合格,虽说比例不大,但还是工作没做好。省上要求退耕地上的树木两三年后成活率达到85%,我们要求达到100%,目前主要是管护问题,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检查。我希望,10年后德昌的森林覆盖率能达到50%,5年内生态环境就有明显改善,希望大家也有这个决心!”

根据孟友发的安排,会后在副局长蒲成禄的陪同下,我到老碾乡去现场考察退耕还林情况。

这是一个彝族和汉族混居的乡,全乡3000多户、7000多人,2000年退耕还林3700多亩,2001年又退耕还林2900多亩。蒲成禄在这里蹲点。

老碾乡和德昌县许多乡(镇)一样,也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方。被称为“地无三尺平的”老碾乡,1998年一场暴雨引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竟造成2000多亩耕地、4个村、380多户受灾并死亡1人。直到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还会说:吓死人了,再不能毁林开荒、乱砍乱伐了!

老碾乡过去十分贫穷,穷到上级到这里检查工作时乡政府只能招待一顿米饭,没有菜,想吃菜,只能在坛子里捞点泡菜。就这样,还欠下当地个体户一两万元伙食帐,搞得个体户们经常上门催讨。

转机出现在调整乡领导班子之后。

1998年到2000年,30多岁的乡长周兴能和乡党委书记徐启乾陆续到任,两人不但年轻,有事业心,而且都是大学文化程度。乡长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原本是教师,经公选后当了干部;书记函授经济管理系大学本科毕业。31岁、圆脸、大眼睛的书记徐启乾长着一张娃娃脸,但干起工作来极老练。乡长谈笑风生,一笑便露出一口白牙,但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两人上任伊始第一件事便是想法还清了全部欠帐;接着便宣布对退耕还林实行乡干部包村包社,完成得好的有奖,完成得不好的坚决处罚。(后来年终也确实兑了现,最高的得到奖金1000元,被罚的被罚去两三千元甚至下岗待业。)对老百姓则是反复发动、反复宣传,用1998年那次地质灾害作为反面教员,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结合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老碾乡又对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大调整,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过去老碾乡的坡地以种植玉米为主,亩产低的仅两三百斤,高的也不过五六百斤,经济效益很差。1999年以来,他们在县林业局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推行低山地种桑,发展养蚕,中山地种烟,房前屋后和一部分退耕地种植板栗、核桃、龙眼等果树的办法,力争实现户平1亩烟叶、1亩桑树,现在全乡共有桑树3700多亩、烟叶1500多亩、果树五六百亩了。

为了保证种下的树成活,乡政府给乡干部们每人都发了一根尺子,种树前先拉线再挖窝。要求每个树窝必须宽1米、长1米、深1米,每个窝都经过丈量,不合格的必须立即返工。合格了,先填上有机肥再栽树,树苗也是乡政府统一组织的优质树苗。为了保证及时买到合格的树苗,乡政府在资金紧缺时,曾停发了干部们的工资……

提起挖的树窝,老百姓们还回忆起了一件趣事:州林业局一位副局长到这里检查工作时,竟一跤跌在树窝里半天爬不起来……为了这树窝,老碾乡最初挨了批评,但最后还是受到了表扬。

种树成活率低是退耕还林中的普遍问题,为了做到种一片活一片,让退耕还林的工作扎扎实实,真正发挥生态效益,老碾乡在这方面也下了苦功夫。

对栽的树,每年县上要检查两次,老碾乡自己还要检查四次,锄草、施肥都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目标是头年秋天栽下的桑树,第二年春天就要见效益——就能养蚕。发现对种下的树不认真管护、成活率不足95%的(国家要求85%),不但不能享受退耕还林的粮食和现金补贴政策,而且已经领取的粮食和现金,还要按一比三的比例进行退赔,乡党委、乡政府为此专门制定了政策,下发了“红头子文件”并严格执行。

进行结构调整后,种烟、养蚕、栽种果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民庞永祝三弟兄12口人,2000年退耕还林7亩后7月份栽下了桑树,到2001年9月已经养了两季蚕,夏蚕收入848元,秋蚕收入约900元,除此之外,国家按退耕还林政策还给每亩地除补贴树苗款50元外,又每年补贴粮食300斤、现金20元。马安一社农民张利荣上一季养蚕4张,收入2400元,这一季又养蚕3张,收入1800元,一年可以养4季到5季,一家人年收入将上万元了。

老碾乡1999年到2000年的退耕还林任务本来只有500亩,但由于工作认真,群众积极性高涨,逐渐增加到1000亩、2000亩……最后竟完成了3700亩。2001年计划2000亩,但群众却主动退耕了2900多亩。县林业局千方百计从别的乡(镇)计划中调剂出600亩给他们,但是仍然超过了300多亩。“这300多亩咋样解决呢?咋样兑现粮食、现金呢?真是个难题!”县林业局和老碾乡的干部都带着尴尬的笑容这样对我说。

由于种植桑树的积极性高涨,老碾乡的农民甚至出现了哄抢桑苗的情况,最后,搞得乡党委、乡政府无奈之余竟不得不宣布:“谁再哄抢桑苗,将按‘车匪路霸’处理!”才把局面控制下来。

老碾乡如火如荼的退耕还林工作也带动了周围的乡、镇。邻近的金沙乡最初是不愿退耕还林的,老百姓们说:“林业局骗人,骗你挖好了树窝,他们就好来种树……”“国家给你补助粮食?冲壳子!哪有这样的好事?”2000年3月15日老碾乡给退耕还林户兑现第一批粮食时,金沙乡派来村民到现场悄悄打探,一看补助粮果然兑现了,县领导还亲自把粮食送到农民手里,他们便飞跑回去,当天乡干部便发动老百姓连夜给1000多亩坡耕地挖好了树窝子……

退耕还林三年,国家已经给老碾乡补助粮食140多万斤了。

我们的汽车沿着安宁河边向老碾乡驶去。安宁河古名孙水。它有两个源头,东源发源于小相岭,西源发源于牦牛山,经凉山州的冕宁、西昌、德昌后流入米易县,在桐子林汇入雅砻江再流入金沙江,是凉山州境内十分重要的河流。由于沿途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河水是浑浊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