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50

第50章 身边的英雄

——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同仁印象记

一直以来有个心愿,就是写一写身边的人,然而琐事一繁杂竟耽搁了下来。那日与万姐姐共进晚餐,谈起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相互间感慨万千,觉得大家真的不容易呢。

我也算是个漫不经心的人,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大放在眼里和心上。我在无意间加入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漫不经心的我终于被其中的一些人感动了,而且感动的理由与万姐姐惊人地相似,也就是说,我的感受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有必要记录下来。

先说郑光勇吧。说来不好意思,开始交往了几次,我都忘了他的尊姓大名。在研究会,他的职务是副秘书长,由于长像很大众,加之言语不多,属于一见面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类人。

开始关注他是在研究会的一次会议上,会议一开始,他就拿着笔埋头在那里记个不停。会后不久,一篇详细的会议侧记就从他手中诞生。看到他的文字,我方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懒散。以后凡有会议,他都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地球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光勇却能把这种细心与勤勉一直保持下来,我以为他的不简单亦在于此。有那么几回,我单位组织到向阳湖采风,约他同行,他一请便到,而且采访起来那股认真劲还真感染人,每一个问题都问得很详细,每一个名字、电话,都认认真真地记录。再比如,和李城外会长一起外出寻访黑龙江省柳河干校旧址,他又是摄像,又是照相,又是采访做记录,回来还写出大篇幅的文章,可以想见他这一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劳累。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成立不久,他就拿出一篇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论文,对研究中心近期工作和长期安排作了颇有眼光的规划,在我看来,不失为研究中心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南。虽然早我一个年代出生,而且是咸宁市一个正县级领导,他却十分谦逊,因为一次偶然找我学了点摄像的“雕虫小技”,此后每每见面他总称我为“老师”,虽为玩笑,其态度之“虔诚”,还真是让我汗颜。

提到郑光勇,自然会想到王亲贤。他与郑同为副秘书长,而且在研究会,他俩的名字和身影总是同时出现,就是说,一般的活动,有郑就有王。王亲贤有三个雅号,即王副县、王才子、贤亲王。一是指他的行政级别;二则指他特别有才。他能用文言文作文,能写格律诗,又有一手好书法,属那种爱烟爱酒更爱书的散淡文人,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最佩服王才子的万姐姐说,他看到一颗小草都能写出一篇上好的文章,不过,我信!有一年,他仅利用业余时间就写成了一本45万字的书,真是让我等望尘莫及。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三个称号“贤亲王”,将他的姓名巧妙地倒过来,他便摇身一变成了尊贵的“皇亲国戚”。这“皇亲国戚”为人稳重,我们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时候,他常常沉默地坐在一边,偶尔发表一句观点,那是绝对的“高见”,让我们不得不服。每次到向阳湖采风,王都是热情的参与者,其认真劲不亚于郑副秘书长。他的特殊性还在于,他曾是向阳湖中学一名老师,有一回,他情不自禁地说,如果一直留在向阳湖中学,他一定会把田野采风活动做好做扎实,和会长互相配合,把向阳湖文化研究做得更深入。看来,他对“湖文化”可是动了真格的。

话说这贤亲王,平时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讲起话来也慢条斯理,活脱脱一副儒生模样。不料某天,此君突然剪一板寸头,着一花T恤,怎么看也与他的传统形象不配套,不过,仔细一瞧,还真多了几分生动与活力呢。

最让我和万姐姐感动的是,多年来,研究会大小总结、报告基本出自王、郑二人之手。这可是个苦差事,只听说爱爬格子写文章的人,却没听说一个爱写总结报告的人。一般来说,写公文材料是一个人工作岗位的要求,或者还可与某些写手的个人前途挂钩,而我们的李会长只是他们曾经的行政领导,但是他们依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种精神是何等的难得!

金戈老师是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可谓重任在肩。在研究会,因为李会长的工作标准高,他挨 “批评”的次数自然多一些,然而,会长有什么事,却总又离不开他。他对会长提起“意见”来,也是毫不留情,而他俩在一起探讨工作的时间却是最多的,真是我们眼中的一对活“冤家”。他曾经担任主编的一张市民报,至今还是宣传向阳湖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除了动笔作文,研究会的一些琐事,都是他前后张罗,真是动脑动腿又动嘴。

金老师体型微胖,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慈眉善目,又略有顽童气质,给人亦庄亦谐的亲近感。由于最能仗义执言,他在研究会中人气很旺,大家都愿意拿他当一个和善的大哥相待。特别是李会长犯“官僚主义”的时候,金老师的润滑济作用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他甚至还主持过一次“民主生活会”,发动大家“帮助”会长呢!

罗勇副会长是我眼中的长辈,他是市工行的副行长,虽然长期与钱打交道,骨子里却深爱着文化。不仅擅长书法,还能写古体诗和散文,他写的向阳湖文化大散文多次获得大奖。作为一个对“湖文化”倾注了真情实感的有心人,罗行长利用工作与人交往多的便利,做了大量的宣传,还多次上台演讲。每每在各地报刊上读到与向阳湖相关的文章,他总是不忘向会长“报告”,为此还获得不少“表扬”。和万姐姐说起罗行长,不约而同地感动于他的真用心,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前辈,罗行长的用心真有一种普遍的代表性。

罗行长体态微丰,戴着一副眼镜,甚是儒雅。讲起话来声音洪亮,中气很足,又颇似一个演讲家。而他提笔写起老伴来,却是那么的缠绵悱恻,给人“大丈夫、好男人”的强烈感受。据一个朋友说,罗行长可是个大好人,大善人,待人十分热心,做的好事足可写一本书。看来,他真是值得让我等仰视的君子呀!

再说说万姐姐吧。有一回,当年下放向阳湖的文化人故地重游,我和她一路作陪,她跟着文化人又是问,又是记,回来后很快就整理出了他们的基本资料,那个勤奋劲,真让我自愧不如。她有个美丽的网名:咸宁桂花,通过网络与北京的“向阳花”有很多联络,她热情开朗的性格显然受到“向阳花”们普遍喜欢,成了咸宁与北京联系的一条热线。万姐姐思维敏捷,聪慧过人,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一篇长文,而且不乏质量上乘之作。如一次探访沈从文故居后,她很快就拿出一篇力作,刊登出来后引起热烈反响。又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刚一成立,她写的长篇侧记有条有理,文情并茂,引来一片叫好声。

万姐姐的性格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真和纯。她心无城府,待人接物如孩童般天真,如春天般的温暖,有时善良得让人跺足。她对“湖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付出得纯粹自然,感染人,也感动人。

听说研究会成立之初,大伙儿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包括把数千份书报寄往全国各地,南下北上地寻访文化人,这样十年如一日坚守下来谈何容易?也就难怪成了我和万姐姐餐桌上的谈资啦。

这就是我们的团队,大家不仅在研究“湖文化”,也在带头传承向阳湖文化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