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43

第43章 父老乡亲 干校永远的温暖

一位“五一六”分子,被单独关在一个村庄的抽水机房里,不准他和村民们有来往,任凭“积极分子”们对他展开着无情的“武斗”。

肉体的痛苦、精神的压抑、心灵的孤独,无一不煎熬着他。他望着辽阔的天空、茫茫的天野,鸟儿在天上飞,庄稼绿油油的一片,可是他无所思,无所念,也无所欲!他远远地看见一位农民,好像是刚刚进城回来,看清了,那是他从前的邻居。他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来,手里握着两个苹果,看样子是要送给自己!这可不行,因为“积极分子”们在暗中监视着呢,可不能连累好心的邻居。他远远地悄悄做着手势,让他离开。邻居意会到了,他没有靠拢,轻轻地把苹果放在了抽水机房的窗台上,什么也没说,转身走了。

望着邻居的背影,无所思亦无所欲的“五一六”分子蓦然间感到鼻子酸酸的,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此时,他的邻居正好回过头来,那一瞬间,四目相对,却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转身……

这是当年向阳湖“五七”干校一个真实的场景,那个“五一六”分子叫柯涛,本是中华书局的一名知识分子。到了向阳湖干校后,莫名其妙地被戴上了“五一六”的帽子。刚开始的时候,柯涛被关在乡亲家里接受“武斗”。然而,乡亲们却看不下去“积极分子”千奇百怪的折磨人手段。为保护柯涛,他们砸坏了门,把柯涛从暴打中救出来。当某“积极分子”因为打柯涛把凳子打断了腿时,村民马上抓住不放,不依不饶,一定要求赔偿自家的凳子。其实赔偿只是借口,一扇门都不足惜,何况一条凳子的腿!他们这样做,是要借机发泄心中的不满呢!

由于被乡亲们“骚扰”得实在不能“开展工作”,柯涛被“积极分子”们转移到远离村民的抽水机房。可是,乡亲们仍记挂着他,这不,千方百计送来了两个苹果,表一表心意。在贫困的向阳湖,一个农民进城买两个苹果,在当时可是一件十分奢侈的行动呢!

那个特殊的年代,如果一个“五七”战士不幸被定性为“五一六”分子,其惨境将是不可言表的,被审讯和折腾得自己都困惑:我到底是人还是鬼?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当年的“五一六”分子不是心有余悸。极度的艰难境况下,向阳湖的父老乡亲用他们善良、朴实和博大的胸怀,接纳与抚慰着这些受难者,给那个灰色的时代带来难得的亮色。

蔡岐青被当作“五一六”分子的时候,被转移到了远离连部一个偏僻的村庄,住进了真正的“牛棚”里,吃喝拉撒一步也不准离开。审查组分三班日夜轮流批斗,直到他筋疲力尽,站着都要打盹仍不罢休。乡亲们看不下去了,他们要为这位陌生的北京人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方式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困顿中的蔡岐青过得哪怕是好一点点。为了让他能多睡一会,每遇审查组来敲门,乡亲们就装作“没听见”,审查组问起来,看门的大爷一把把责任揽过来,说自己耳朵不好,对待这种贫下中农,审查组当然是没有任何办法。审查组要求村民不要与蔡来往,但是村民反而都成了蔡的朋友,他们乘审查人员不注意,悄悄地把菜园里的黄瓜送给他吃,给他热水洗,给他开水喝,问长问短,亲密得如同一家人。

当“五一六”旋风刮起,向阳湖这广阔的天地间顿时成了许多文化人的地狱。而父老乡亲们用了多少种方法,给了多少“五一六”分子人间温情,是一个庞大而永远未知的数字。我们只能知道,几乎每一位“五一六”分子,说起当年的乡亲,都要感激涕零。

多少年以后,蔡岐青在信中写道:“老少乡亲们这一桩桩、一件件保护关心我的事情,实在令人感激不已,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熬过了饥饿、疲劳,特别是挺过了精神上的摧残,我的身体没有垮,与人民群众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时代的畸形、人性的扭曲,充斥在向阳湖“五七”干校的角角落落。“积极分子”们疯狂了,审查者们变态了,知识分子们茫然了。有的人摩拳擦掌,有的人战战兢兢,有的人斗志昂扬,有人的低沉萎靡。从面部表情到内心世界,人们都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这色彩浓烈得让他们看不清眼前的路。

最清醒的是向阳湖的父老乡亲。那多少年来被人们视作封闭、落后甚或愚昧的向阳湖村民,用他们的火眼金睛,审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你可以说他们没有政治的高度,也没有丰厚的学识,你可以说他们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没有深度思考的基础,可是他们同样没有头脑发热的冲动,没有整人的快感,也没有自作自受的盲目。他们的眼里有一块明镜,心里有一杆秤,公理在哪里,人情在哪里,他们的心就偏向哪里。

就是本着这朴素的情怀,他们在“五七”战士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热情而温暖的手。一杯开水,一颗白菜,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知冷知热的问候,传递给文化人一个最需要的信息:在父老乡亲眼里,自己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什么“臭老九”、“牛鬼蛇神”。

也是本着这朴素的情怀,他们向那些“魔鬼”们,发出了愤慨的怒吼。为“五一六”分子鸣不平、与被隔离的“黑帮”交朋友、想方设法向“积极分子”找茬,这些在他们看起来那么自然的举止,历经时代的洗礼,回味起来如涓涓细流,如阳春白雪,让冷漠的向阳湖泛出一丝丝暖意,至今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扛着“五七”旗,唱着“五七”歌,大踏步走在“五七”路上。一片热火朝天的背后,有多少干校学员在咀嚼着痛苦与郁闷。当他们在有色眼镜笼罩下,渴望获取做人的尊严,渴望基本的生存愿望得到满足,是向阳湖的父老乡亲为他们托起了心灵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