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32

第32章 李晓祥:人性的光辉

1939年夏天,一个名叫做李晓祥的12岁少年,怀着刚刚丧母的悲痛,和父亲含泪把年幼的妹妹送人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家乡河北省高阳县六合庄,因为日本鬼子很快要打过来了,家将不复存在,除了出走,别无活路。

四野茫茫,何处安身?打鬼子去,死也不做亡国奴!李晓祥和父亲下定了决心。当时县里有好些军队,大多是依靠不同力量聚集起来的散兵,自封的“司令员”就有不少。但是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八路军,因为只有这支部队从不抢乡亲的财物,是值得信赖的好部队。

祸不单行,此时的家乡因为洪水淹没在一片汪洋中,父子俩把包袱高高地举过头项,淌着时而漫过膝盖、时而没及腰部的洪水,足足跋涉了三十里,终于找到了八路军。这支部队正是当时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为著名开国上将、抗日英雄吕正操。

年壮的父亲很快上了前线,父子一别就是8年。年少的晓祥留在部队里,他受到了特别的关照,要么在部队机关做后勤,要么干脆把他放到部队的幼儿园。有一回,他受了伤,部队又要赶路,连长下达死命令:无论如何不能丢下晓祥!两个八路军战士硬是扶着他走了五六里地!他心中那个温暖和感动啊!更让他难忘的是,军长亲自上前线战斗,受伤后依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锯子锯掉胳膊,这惨烈的一幕强烈地震撼着他:上哪去找这样官兵一样的部队啊?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为国家为人民的好部队呀!

1945年,李晓祥终于年满18周岁,够了入党的年龄,党组织也慷慨地接纳了这个追随自己多年的年轻战士。他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多年来,他亲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党的关爱与党的伟大,在他的眼里,党领导的部队就是他的家,是他的再生父母,以至他曾三度负伤,都不肯离开部队。

一方面是与党结下的生死情缘,一方面是战争给予他深深的刺痛。无辜百姓受到日本鬼子的凌辱和屠杀,亲爱的战友们伤的伤、残的残,李晓祥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也痛在心里。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走过,他更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些和平、温情与友爱,少一些伤害和杀戮。

当他满怀欣喜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大业中,作为党一手培养的根正苗红的接班人,他被指派的工作任务往往很特别,或者镇压反革命,或者参加“****五反”斗争,或者反“****”,总之,党在建国后的每个大型运动他都参加了。

在他的眼里,每个运动的开场总是那么急风暴雨,雷霆万钧。既然是党的指示,他就毫不犹豫地执行,可贵的是,他从来不盲目,在执行中总离不开独立的思考。一定是下面的人在执行中过头了,曲解了中央的意图,误解了毛主席的本意,他常常这么想。否则,他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那些他曾跟随着出生入死的老指战员,一时间被指控为反革命,他有些不敢相信。再比如一个人仅仅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当,就成了****,他也不能认同。他觉得,他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一些纠正,慎重地为那些准“反革命”和准“****”份子定性。况且,战争给予他心灵的创伤还在,他更渴望一个美好与平和的世界。

一直到**********全面爆发,1970年6月,时为湖北黄冈军分区政委的李晓祥,被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干校的“最高领导”,管理下放在那里的文化人,每年还要向******和省军区汇报工作。

这些“五七”战士中间,有冰心等大作家,他从前看过他们的作品,到干校后又查看了他们的历史。此外,还有9个部级干部,他也一一查看他们的材料。凭直觉,他觉得这些人没有什么大问题。况且,说是让知识份子下放参加劳动,改造思想,那些年老体弱的,还要参加双抢、巡夜、围湖造田、垒砖盖房这些艰苦的劳动,还要在泥泞的路上摔跤,这样做有些什么意义?他不能理解。特别是七、八十岁的老知识分子,还穿着短裤,和十几岁的小孩一样下田插秧,看到他们佝偻着背,颤抖着手,他疼在心里。

党是不会下达错误指示的,他始终坚信。本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信赖,他认真地开展工作,他希望每一位“五七”战士在立场和观点上和中央保持一致,不一致的要改造和转变。同时他还要抓好干校的农业生产,并客观实际地向上汇报工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本着善良的愿望,也本着客观实际,同样秉承在一贯运动中的处事原则,他从不轻易给人戴帽子,就算当时抓得最凶的“516”份子,面对上面的要求,他最终没有定性一个“516”份子,这在当时所有的干校中是十分罕见的。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不断地努力着。他一到干校就称每个人为“同志”,这在当时是何等的难得!有些“五七”战士回忆,由于长期被人为地推到人民的对立面,能够被称上一回“同志”会激动得泪流满面!每次到北京向******汇报工作,他就带上一批身体不好的、认为改造得比较好的干校学员回京。到干校后期,李政委更是多方奔走,尽量让大家早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为了“解放”多一些人,他甚至请“高手”代“五七”战士写检讨,以求早日过关。

在阅读当年“五七”战士的回忆文章中,不少人提到了李政委,每一个提及者无不抱着一份感恩的心态,如女翻译家杨静远说:多亏李政委,我们后期分配时,他坚持文部化下来的人一定要送还北京,除了个别自愿调到外地的同志外,要千方百计保留住。”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田郁文说:“我们干校后期过得比较愉快,因为了有讲政策、懂政策的李政委。”作为特殊时期管制与被管制的双方,李政委能获得“五七”战士如此高的评价,是十分难得的,因为直到后来,说起当年的军宣队,“五七”战士们还都心有余悸,而对这位军宣队的总负责人却能获得多数人的赞许,实属不易。

2010年夏天,带着一份神秘和不解,我拜见了83岁的李政委。让人欣慰的是,老人身体十分健康,当场还兴致勃勃地和当年的“向阳花”张宇通上了电话,当他听说当年向阳湖干校的劳动模范、张宇的父亲张进学已经去世,立即痛哭起来。老人真挚的情感一下子打动了我。接下来,一份更宝贵的材料让我心生感动,即李老搜集的向阳湖文化人资料!李老称,每当他在报纸上看到向阳湖文化人的文章,就剪下珍藏起来,留作纪念。除此之外,他还自己动笔,写下了向阳湖“五七”干校的人员、机构、产量等等情况,并摘抄或写作了一些关于“五七”干校的评论与思考性文字。看来,作为“五七”干校的特殊参与者,那段历史也成为他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李老称,干校结束后,他与“五七”战士们保持了多年的通信,后来在北京学习期间还与回京的“五七”战士交往频繁。直到今天,每当他听到某个向阳湖文化人去世,李老心里都要难过好几天。

虽然被大多数“五七”战士感激,然后,回顾那段历史,他却始终怀着一颗愧疚的心。他说,如果今天让他对“五七”战士们说句话,他只能说:对不起,让大家受苦了!虽然他也只是一个执行者,但是他说,他毕竟是干校的总负责人,地方上怎么搞,都要听他的。“太过了,他们太苦了!”说到动情处,李老再次流下痛惜的泪。

交谈中,李老不只一次地提到一个词:以人为本。他一直认为,干校缺乏人性的管理,特别是让年老体弱者参加剧烈劳动,是违背人性与人情的,是不人道的行为。

我一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也毫不怀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也不得不直面,在我们曾经走过的路途中,因为人性的扭曲而制造出的种种灾难,比如纳粹集中营,比如苏联的“大清洗”,同样是人,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即他的同类采取极端残暴的手段。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时代,也有着数不胜数的令人发指: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可以被勒令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膝盖跪在碎玻璃渣上;一个人在不堪凌辱而自杀身亡后,她的子女不仅不能哭泣,还必须在口里念道:“老妖婆终于畏罪自杀”!

反映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劳改集中营真实情况的《古拉格群岛》出版后,人们普遍认同古拉格是在极权统治下灭绝人性的产物,是体制对人性异化的产物。而在作者索尔仁尼琴看来,人身上既有善良的人性,也原本就潜隐着凶狠的狼性,“同一个人,在其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有时接近于魔鬼,有时接近于圣者。”比如曾经有着“泉水一样清澈的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小伙子”,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保护过作者,但是在成为国家安全机关的侦查员之后,竟然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将抓起来的人一概判处25年的刑期。

于是,在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同时,我也坚信,在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下,人性是会缺失甚至泯灭的。

于是有人以十分宽容的态度对待曾经的苦难,面对那些当年对自己作威作福甚至迫害的同类,他们一笑了之,说,那是时代使然。

在向阳湖“五七”干校,此类故事数不胜数。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们,发着高烧还要通宵写思想汇报,身患高血压依然参加超强体力劳动,几个昼夜不让睡觉,只为让其承认是什么“516”分子……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思绪就自然地转向另一个群体:管制者,也就是军宣队。

我们不能认为军宣队员们与生俱来地就有一副铁石心肠,但是,由于身份的原因,他们在火热的年代更容易被异化,比如他们会对着“五七”战士说,如果遇上打仗,首先就把你们拉去送死,或者说,你们就准备着在这里找好坟墓吧,如此冷漠!然而,干校中后期的总负责人李政委,会不忍心面对老知识分子下田插秧的场景,也会不忍心看到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在泥巴路上反复摔跤。

雨果曾经说过: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确如此,并没有更高的理论基础,也没有高深的说教,李政委的所作所为,正是基于基本的人道主义。

一个不被时代异化的人,一个永远保持着善良人性的人,在那个沸腾着的、狂热着的时代,显得那么的卓而不凡!因为即便是索尔仁尼琴本人,也曾在入伍升为军官后,利用权力欺压下等人,蛮横地从士兵手中抢过红色的烟盒。

扭曲的时代其实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多面,阴暗的、阳光的、善良的、残暴的,都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舞台。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依然是那些维护了人的尊严与生存法则的。

时间是一杆秤,人心也是一杆秤。若干年后,当年“五七”干校更多的管制人员,有几个能如李政委一样,还有勇气面对来访者,还有勇气面对往事的回忆?他们中,有多少人还活在心灵谴责的巨大阴影中?

做一个宽厚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让我们记住,在咸宁“五七”干校,有一位军代表,名叫李晓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