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31

第31章 叶明珍 :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汽车行走在向阳湖弯弯曲曲的大堤上,一路蜿蜒向前。路的两边,就在车的两侧,盛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茂盛而浓密。手从车窗伸出,就可与油菜花亲密接触。扑鼻的芳香滚滚而来,亮丽的色彩直入眼帘,带给人无以言表的震撼与激动。花随路转,绵长不断。我不知道向阳湖的农民哪来的灵感,如此别出心裁地装点自己的家园。

车内坐着曾下放向阳湖劳动的“五七”战士叶明珍一家。叶老已经79岁高龄,早晨刚在武汉下飞机就赶往咸宁,然后直奔向阳湖。看不到旅途劳累的痕迹,回向阳湖的喜悦倒让老人精神焕发,一路上不断回忆着当年在向阳湖的一个个片段。

1969年,叶明珍随所在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下放向阳湖,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和上幼儿园的女儿也随同南下。

与大多数同事不同的是,叶明珍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到湖北的,因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她的心也是红彤彤的,既然知识分子需要改造,那就下来好好改造,没什么可说的。缘何有这样的心态,我不得不提到叶老和她的的家庭。

叶老的父亲解放前曾任成渝铁路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是民国政府的一名官员,叔父叶公超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解放战争期间,正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叶明珍被父母带到了香港。事实上,在是否去香港的问题上,叶明珍有过痛苦的思索,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她的校园与学业,况且此时身处北平的她已经受过进步思想的熏陶。最终,18岁的她在一步三回头中离开北平南下。刚到香港一个星期,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就传来,知道她的同学们正陶醉在一派欣欣向荣的全新氛围中,她羡慕不已,对自己错过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她更是追悔莫及。此时,她经常与香港的地下党组织联系,通过他们,她阅读了******的《论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思想上更加进步,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更加向往。她每天哭着要回大陆,要回到祖国,家人不得已让她回到广州,暂时借读于岭南大学,然后伺机北上。半年后,她终于取道天津回到北京。此时,她的燕大同学们不是党员就是团员,而且根本不需要像从前那样隐瞒身份,世界全变了,而她却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落后了,落伍了,叶明珍再次失声痛哭。她咬紧牙关,不懈努力,终于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1950年,叶明珍作为新中国首批留学生留学东欧,也在那一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她的申请迟迟得不到回复,原因很简单,她的家庭出身太复杂。

然而,叶明珍的心始终是红色的,她不断地提高对自我的要求,自觉接受改造。下放向阳湖劳动,她二话不说,自然积极响应党的召唤。

在向阳湖干校期间,她的具体工作是养猪,干起活来总是很卖力气,搞起“斗、批、改”来也是热情高涨,还当上了排长。为表达在农村接受改造的决心,她还准备把户口从北京迁到向阳湖,要在向阳湖扎根,劳动一辈子,为此还专门给领导写了报告,可见真是“铁了心”,虽然当时正在另一干校劳动的丈夫不理解她。由于思想比较激进,她还得了一个特别的外号“叶左”,干校学员们喊她都直呼“叶左”。她依旧上交入党申请书,写思想汇报,还被选入参加干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然而,她还是没有能够入党,为此,她再度痛哭。一方面,她觉得在思想上早就脱离了自己的家族,有一个反动派的叔叔、一个****的父亲,是她自身不能改变的啊。另一方面,她按当时的标准尽量表现得更好一些,更努力一些,始终不肯落后。

虽然一心想扎根于向阳湖,1972年,她还是按政策要求回到了北京。其后再也没有回到向阳湖。弹指一挥间,38年过去了,今天,她和女儿杨榕及女婿、外孙同来向阳湖,见到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居住地,见到向阳湖的乡亲,参观向阳湖文化名人展厅,老人显得很是激动,信笔写下“回向阳湖访旧,圆我此生宿愿”的留言,工工整整的字迹里,浸透着一个老“五七”战士对向阳湖多年的真情怀念。

回顾文化人集体下放劳动的岁月,老人始终坚持认为,不一定全是消极的,还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知识分子在这里真正接触了社会,丰富了阅历,经受了考验,从而变得更坚强,更能承受压力,“确实有需要改造的一面”,叶老进而说。

陪叶老返向阳湖,一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连队原住址后,叶老专门要求车子在大堤上停一下。她告诉女儿杨榕,当年每当休息,她就是从这条路上走到咸宁城区,看望在那里上学的杨枫、杨榕兄妹。走在当年经常往返的大堤上,老人说,路变宽了,而且不再是泥巴路了,真好!我看见,她的脸上露出明显的欣慰。我想起叶老访干校的第一站就是咸宁高中,即当年儿子和女儿读书的地方。看来,在这个思想激进的“五七”战士眼里,向阳湖的苦和累都不值一提,因为那是接受改造的需要,倒是对儿女的牵挂让作为母亲的她记忆犹为深刻。

路旁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把大堤装点得分外美丽。沐浴着花香,大家自然免不了以油菜花为背景纷纷留影。叶老还颇有兴致地讲了一个小笑话:当年的小杨榕知道妈妈在养猪,总是闹着要去“动物园”,因为在她眼里,向阳湖的猪圈就像是北京的动物园。

伴随着一路的金黄,车子缓缓离去。此时的叶老心情一定宽慰,因为她总算在身体尚好的时候重返了向阳湖,而且此行还和当年同时下放的同事文洁若通上了电话。听说不少同事都回过向阳湖,她说回北京后和大家又有谈资了,因为她这一路见闻也不少呢。

叶老牵挂的入党问题,在1980年终于解决了,入党介绍人就是一同下放向阳湖干校的卢永福。也就是说,经过漫长的30年,她终于被党组织接受,那一年,她已经49岁。也在那一年,她将调入中国社科院工作,但是她不肯走,原因是她被原单位党组织考察了20年,她盼着入党的事能有一个结果。人民文学出版社终于给予了她这个机会,入党宣誓后,她才带着满足到社科院报到。

30年里,一年也没有落下地写申请、汇报思想,其间在精神受到的是炼狱般的煎熬。有人甚至笑话她:真是异想天开,不可思议,这么出身的人怎么还想着要入党?但她一直坚持着,从不放弃,这份信念与毅力着实打动着同样作为****党员的我。

事实上,在“****”期间,叶老的亲人们都受到了很大的牵连,考上清华大学的弟弟因政审不能通过只能就读一普通专科学校,回国后的父亲也被打成****,长期在街道上做事,每遇路人,得站到一旁恭候他人走过。作为编辑的母亲受到红卫兵肆虐的凌辱。关于这一切,问起叶老对当初回大陆的选择是否后悔,她直言无悔,因为她是一个中国人,民族在她以及父母心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接着她说到目前在美国的堂兄妹们只会讲中国话,却不认得汉字,言辞中表现出深深的遗憾。

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叶明珍的工作十分出色,不仅做东欧研究,还做俄文翻译,同时编辑世界儿童文学作品,尽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职责。她因此长叹她的父亲,年轻时代就赴美留学,学得一身本领,被打成****后长期在街道上打发日子,满腹的学问没有能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听叶老如是说,我也是感慨良多。

在北平解放前的离开,给了年轻的叶明珍痛彻骨髓的悔;出身国民政府官僚家庭的无奈长期笼罩着她。所有这些,影响了她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如果没有一颗中国心也罢,干脆不回大陆了,偏偏她和她的家人都做不到。她只有用行动积极地向新社会靠拢,在父亲被打成****的日子里,她以红色青年的身份出现在父亲面前,“帮助”他甚至批评他。那么她决心扎根向阳湖就更容易理解了。

回忆起过去,叶老坦言,在党曾经犯下的极“左”错误中,她也有一份责任。叶老的真诚与客观让我感动。特殊的家庭背景、特殊的心路历程、特别时代风云下成长的叶明珍,她是在痛苦的挣扎中,主动要求融入她热爱的新中国、新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从纯真、善良和积极的愿望出发,最后却发现这些行为竟然有失偏颇,所有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吗?

勇于承担责任,永远把国家与民族看得高于自己,我在叶老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老人也表示,在叶家人身上,的确有一种浓厚的中国文化人精神,那就是耿直和真实。

而在我看来,除了耿直与真实,还有一种品质,那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计个人得失而心中充满阳光。离开香港回北平、决心扎根向阳湖,叶明珍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是为了个人的安逸,而是为了心中的阳光。那份勇敢与无畏,总让我们感受到一份人格的力量。

当一切成为过往,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或者在展望未来的日子里,心中装盛更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