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22

第22章 张兆和:我心向阳

无论如何,张兆和是一个地道的大家闺秀。

一个做过两广总督的曾祖父,一个做过川东道台的祖父,一个倾其家产办教育的父亲,加上万顷的私家良田,张兆和姐妹在“大家闺秀”的土壤中自由成长,从儿时家庭教师的教育顺利走进大学学堂。

难得的是,兰心蕙质的张家姐妹没有辜负优良的家庭环境,分别在昆曲、历史、书法、文学等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并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自办了一个家庭刊物《水》,算是中国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果说有些不完美,那就是她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历经频繁的战乱,三姐张兆和迈着还算青春的步伐,走向了新中国。此时的她,不再是那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张家三小姐,而是一名中学教师,继而又成为一名编辑。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史无前例的“**********”席卷全国,作为知识分子的张兆和随同她的同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志们一同下放到了湖北南部的向阳湖“五七”干校,那一年,她59岁,算得上是一个小“老太太”。

挖沙、挑粪、拉稻草、锄麦、种高梁,她样样都做。卷起裤腿和袖子,她俨然就是一个农妇。

当她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走在向阳湖泥泞的田间小路上,她是否会想起当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当她住在向阳湖简陋的民房里,她是否会忆起当年张家的豪华大院?当她想到五十里地以外的丈夫沈从文,还有千里之外的儿子,她的心中有多少牵挂?多少年以后,当我试图走进这位大家闺秀的向阳湖岁月,我意外地发现,她的心里其实充满阳光,向阳湖在她的生命时段里,甚至是一部童话一样的世界。

南鄂的新鲜事物无一不让她兴奋,以至要迫不急待地告诉她的家人,她在信中写道:“这条蛇呑食了一个蛤蟆,正在心满意足地消化哩。前天开荒种地,肖德生忽然发现地里有一条灰色金鱼,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老鼠,尾巴上咬着四个小老鼠。”“经常看到有一种黄嘴纯黑的小鸟,站在牛背上,有时站七八个。”“每天经过的田间土埂上,有一种紫花,类似丁香花,开得非常盛。”“过农中长桥时,看到远处明灭渔火,听到水面上鱼跃声,可惜我不会写诗。”——一个年近六十的人,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后,还把她对新事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激情,兴奋地述诸笔端,我们怎能否认这份巨大的感染力!

在艰苦的环境下,张兆和表现出的更多是蓬勃的朝气。越沟跳缺口,上土坎,从陡坡上奔跑而下,做这些“高难度”动作,她甚至超过三四十岁的人。黑夜里还积极给在湖区劳动的同事们送饭,她博得别人的夸奖:“这个女同志真有本领。”连里学大寨,她积极响应,下地干活的路上从不空手,而是肩上挑着粪。被当作壮劳力派去拉稻草,她感到无上光荣。

行动上不落后,心里更不服输。有一回,连队下田劳动,两人合锄一垄麦,并展开竞赛,年纪偏大的她自然难找到合伙人。老人家心里老大不高兴,因为在她看来,自己的“战斗力”还很强啊!她把不满意埋在心底,双手则麻利地锄麦,只为证明自己的劳动能力。干着干着,老有几根白发在眼前飘忽,她不得不悄悄感叹:“吾老矣!”然而,她依然把悲叹放在心里,心中最大的念想是追赶上去争取个好名次。当她把这些细节一点点地向儿子描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老太太形象跃然于眼前。

张兆和,这个昔日的大家闺秀,脱下高跟鞋,换下旗袍,在田间地头,我们分明找到了几分飒爽英姿。

我们无法回到那个时代与环境,去感受与体会真正的向阳湖生活。然而,就在现在,就在我们身边,也很少看到一个六十岁的人,会拥有张兆和当时一样的心境与表现。

我们不能否认时代与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但是,同样是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我们今天看到的回忆文字里,还有多少烦怨愁苦、郁闷和忧伤。

随遇而安也好,盲目乐观也罢,在当时的环境下,带着这样一份天真去生活,起码,在那个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日子里,她的心中总是充满着阳光,有滋有味的。

在历经时代的巨大变革后,张兆和尚能带着一份可爱的童真面对生活,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或者在无意间,展示着大家闺秀的风度与风采。

也就是在向阳湖期间,她的儿子、儿媳前来探亲,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暮春风光,张兆和的手里握着一把盛开的金银花,笑得很灿烂。我想,这束花不仅开在向阳湖的田埂上,也开在张兆和的心里头。透过照片,我们似乎可以闻到那久远的、芬芳的花香,带我们走入一个大家闺秀童话式的向阳湖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