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27

第27章 通讯(15)

——记武威地区卫生学校教学管理

在地区卫生学校采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领导垂范、教师敬业、学生好学。全校上上下下以教育为中心、质量为核心,为使将来学生充满信心地接受市场检验,花大力气培养实用型人才。

地区卫生学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专,开设医士、护士、中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五个专业,从1975年以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877人,其中正规中专毕业1923人,这些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全区乡镇医疗单位的医疗骨干和业务骨干。被分配到外地工作的,据金川公司职工医院、白银公司职工医院等反馈的意见看,都对该校培养的学生大加赞扬。

这些成绩的取得,浸透了学校各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的心血,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有很大突破,教育教学质量大有提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1983年全省组织的中等专业学校统考中,该校荣获护士专业内科第二名,外科、解剖、基础护理第二名,1984年、1985年连续2年获全省统考总评第二名。

这所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首先把提高师资水平放到首位,除在应届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外,积极鼓励一部分学历低的教师参加大专以上函授教育,绝大部分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还有8名包括实验员拿到中专文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爱班、爱校、爱国意识,对学生严格要求,制订了《学生基本行为规范》、《一日生活制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他们针对卫校的特点,大量购置教学设备,实验开出率达86%,个别学科的达100%,仅此一项每年投资超过10万元,逐步由过去的单纯授课向授课同实验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护理技术操作》等学科,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他们还充分发挥两个专家门诊部的优势,让学生轮流在门诊部实习,加强实际操作训练,积累临床经验,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仅实验等教学运转费每年要花14万元。第三,努力改善教学环境。1989年修建了37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90年,将学校内9000多平方米的马路进行了整修铺油,今年又在进行着第二栋教职工住宅楼和学生宿舍楼的建设,同时对锅炉房进行了改造,采用了电炉,使全校基本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原载1994年12月27日《武威报》)

为使桃李更芬芳

——武威二中采访录

近年来,武威二中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年有80%以上的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百余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深造。今年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该校坚持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方针,通过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管理育人,教务处、教研组、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总务后勤、行政人员服务育人三个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劳动和基本路线教育。总结推广进行思想教育的五种方法:即“心理指导法”、“文化熏陶法”、“行为训练法”、“品德达标法”、“范例指向法”,收到良好效果。三年来共评出三好学生153人,优秀学生干部100名,优秀团员75名,先进集体14个,去年团中央通报确定该校为中学实践教育合格学校。

他们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积极鼓励教职工钻研业务,目前有20多人参加各种函授或脱产学习,接受学历教育。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1989年学校专门制订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进修计划》。计划分步实施以来,有32名青年教师被安排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岗位上,使年轻教师逐步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通过抓队伍建设,近年有6人分别获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园丁、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有60多人次获地区和学校一级各种奖励。

在学校管理中他们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建立以年级组、教研组并行的教师小循环集体岗位责任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实行标准工作量制,设立《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优秀班主任奖》、《全勤奖》,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在学生管理中,要求学生在贯彻执行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毕业证发放暂行规定》和《团结奋进十项奖励制度》,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原载1992年11月11日《武威报》)

抓好建设树形象

——武威地区社会福利院创建文明机关纪实

10年前,笔者随同地委领导采访过坐落在武威城南2公里处的武威地区社会福利院。那时福利院给人的印象是房屋破旧、条件极差,在这里工作的同志都人心思走。今年金秋时节,我们又来该院采访时,感觉今非昔比,院容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宽敞的大门,崭新的大楼,高耸的爱心堂,以及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花园式福利院,这都是近几年奋斗得来的结果。

现任院长董峻山在采访时对笔者敞开心扉说:当1995年下半年听到要调他到这里任职时,就背着别人悄悄来到这里看了一圈,其环境和条件令他惊讶,并暗暗流下了眼泪。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把福利院的事情办好,让这个被人瞧不起的地方来个大变样。到任后,他带领院领导一班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通过四面奔波,到处求援,争得了地区及国家、省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设资金到位很好。1996年投资40万元,新修了福利院通往城区的道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遗留下来的行路难问题;同时开始新修大门、维修房屋、硬化地坪。1996年下半年该院被国家民政部、中募委列为全国重点基础设施改造扶持的福利院后,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补助资金50万元,省民政厅、省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补助资金31万元,地区民政处解决资金10万元,从1997年4月起近半年时间共修建了一栋单面三层院民住宅楼、一栋办公楼和一栋职工住宅楼及其他附属设施。

为了缓解院里经费不足的矛盾,他们积极探索以厂养院的路子,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兴办经济实体。1997年引进资金200多万元,在原有塑料厂的基础上,改造扩建了塑料编织袋厂,年产各种不同规格的塑料袋400万条。并在城内开设了一个对外门诊部创收。如今职工的工资有了增加,院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近年来,社会福利院的工作获得社会肯定和好评。1995年至1998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区民政系统先进单位,1997年经省民政厅考核验收晋升为省二级福利院,1998年被武威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武威地区机关工委树为文明机关。

(原载1999年10月22日《武威报》)

深化改革求发展

——地区农行农村金融改革采访录

今年下半年以来,地区农业银行进一步大胆探索,加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他们所实行的农村金融改革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并逐步实施。

相继出台了《关于人事、劳动、工资改革方案》、《基层所社改革试点方案》、《营业所(处)实行独立核算的改革方案》等方案。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干部能进能出制度和储蓄专职代办员管理办法,首先对全区55个营业所、105个信用社的主任全部进行聘任,有20名所社主任落聘,逐步对中支和支行机关的中层干部也实行择优聘任。从今年7月份开始职工奖金、浮动工资、下队补助等捆在一起,年底与完成任务、质量、效益挂钩。采取加减法拉开分配差距。先后有5名行社职工因工作表现不好而在优化组合中未被组合,对他们实行了离岗培训。与152名储蓄专职代办员签订了用工合同,交纳了风险抵押金。逐步改革计划管理,分配贷款增量与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当地经济增长等情况挂钩。充分发挥信用社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开拓业务,加强县联社建设,增强整体服务功能,把县联社办成管理经营型实体。

二、积极开拓新业务,增强服务功能。

开拓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参与兴办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如武威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营运,目前承建住宅楼两幢。农行甘肃信托投资公司武威代办处和证券交易代办处也已正式对外营业,已代销国家电力企业债券200万元。同时开展代发工资业务。截至10月底,全区24个营业网点已在524个单位开展了代发工资储蓄转存业务,新增储户1.9万多户,代发月工资总额300多万元,月保留余额占代发工资额的34.3%,低成本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的34.1%,比去年底增加了6.5个百分点。

(原载1992年12月16日《武威报》)

履行职能搞好活动促进发展

——武威市工会工作纪实

去年以来,武威市总工会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阵地优势,竭力创办特色活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投身经济建设,在武威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中立下了功绩。

他们在工作内容上把党的要求和职工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各级工会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工会十二大精神为主线,积极开展活动。为激发一线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武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了“主人翁风采”栏目和“工人明星”栏目,广大职工争当工人明星,为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各基层工会中,继续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结合建设“职工之家”,巩固阵地,创造条件。全市现有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97个,职工读书小组1600个,图书室48个,阅览室40个,参加读书自学的职工9967人,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的职工20540人。各级工会还通过开展知识竞赛、集体郊游、趣味游戏等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阵地工具,加强了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和工会自身作用的宣传,使职工群众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工会在组织领导上把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与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结合起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水平。积极履行协管干部的职能,对新上任的工会主席进行考察了解,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力求选得准、选得好、信得过、干得了。并适时举办了两期工会干部培训班,由市总工会的6名干部分专题讲授,使全市工会主席的业务素质有了提高。同时宣传法规,提高职工的民主法制意识。去年举办了《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甘肃省实施工会法办法》等培训班多期,已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98个。他们还热情接待上访职工,认真管理上访信件,积极调查调节劳动争议案件,当好职工的“娘家人”。至目前共接待来访职工156人次,受理职工来信41件。调查调节劳动争议案件28件,较好地维护了企业与职工的合法权益。

他们把维护职工利益同教育职工结合起来,忠实履行职责,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不断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宣传教育,强化生产管理与群众监督机制,全市110家企业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广泛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在职工中牢牢树立了厂兴我荣,企业效益与个人利益共存,质量在我手中、顾客在我心中等观念。

(原载1995年3月16日《武威报》)

为《武威日报》喝彩

——写在《武威日报》即将出版之际

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欣闻《武威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从2001年1月1日起更名为《武威日报》。作为一名报人,这是盼望已久的事了,真是万分激动。

《武威报》改为《武威日报》,可庆可贺。这不仅是武威报社全体职工所关注的一件事,也是全区广大读者所关注的一件事。充分表明了各级领导对《武威报》的关爱和支持,充分反映了武威报社全体职工甘愿为“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而办好报纸的决心和信心。

《武威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周一刊到周五刊的过程,倾注了广大通讯员的心血和汗水,记载了编辑、记者们在这“半亩方塘”里执著耕耘的辛劳。《武威报》于1985年5月1日伴随着沙枣花的馨香而诞生,并乘着全区改革开放之势和经济日趋振兴的大好时机,从1987年1月起改为周二刊,1994年1月起改为周三刊,1997年1月起改为周四刊,1999年1月起扩为周五刊。其新闻时效性不断增强,报纸信息容量日益扩大,报纸媒体所载的文化食粮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党和政府的号令、政令传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发挥了党报桥梁、纽带的作用。《武威报·西凉周末版》、《武威报·读者周刊》更加突出了“党报风格,晚报特色”的特点,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社会难点问题,思路清晰,宣传准确,成为城乡广大读者的好朋友。

早已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武威报》,15个春秋硕果累累。这张小报典型轰动——推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侯殿禄、八步沙六老汉等重大典型,佳作迭出——《写在八步少的诗行》等一大批优秀新闻稿件在全省、全国获奖,“土记者”涌现——通讯员队伍茁壮成长,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辑、记者。正是这张小报,反映了基层群众的一次次呼声,帮助解决了群众要求解决的一个个问题。15年来,《武威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威日报》必将会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所认可、所喜欢。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启动,西部报业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扩版增刊已成为各报的发展趋势,同时各报把报纸内容、定位、编排、印刷作为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广阔的报业市场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读者。《武威报》改为《武威日报》后将以新形象展示在全区广大读者面前。

《武威日报》任重道远,全体报人决不辜负地委、行署的期望,决不辜负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及广大读者的期望,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全区的各项宣传任务,尽职尽责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兢兢业业为广大读者奉献“精神快餐”,使《武威日报》成为党和政府放心,读者满意、喜欢的一份日报。

(原载2000年12月7日《武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