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26

第26章 通讯(14)

在这场和“马流感”的搏斗中,各县市、乡镇畜牧兽医站发挥了威力。全区318名技术人员投入了救治工作。

在3县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范围“马流感”虽然仍在蔓延,但它所带来的损失已降到了最低程度。

(原载1994年3月8日《武威报》)

庄稼汉托起的辉煌

——古浪泗水企业总公司发展纪实

改革开放的12年,在古浪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群庄稼汉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发展起了一家赫赫有名的乡镇企业——泗水企业总公司,托起了乡里人的辉煌。

一枝红杏出墙来

1981年,在古浪泗水的景武公路边,从黄土地上走出的5条汉子,以杨发春为首,创办起有百货门市部、小旅社和小饭馆的泗水企业管理站。当时他们的家底只有1.8万元。尽管创业艰难,但5个人心往一处想,当年完成营业额5万元,盈利3000元。经过三年奋斗,他们以超人的胆识,兼并了濒临倒闭的乡农机站和农具加工厂。

在杨发春看来,“死店活人开”。这一站、一厂被启动了、搞活了,不就成了摇钱树吗?兼并之后,泗水企业管理站就一跃成为泗水企业公司,内设电焊车间、车工车间和木工车间,生产各种农具和各式家具,第二年3个车间均扭亏为盈,共盈利8000元。

盯着市场搞贩运

自打办企业,几条汉子就想干一番大事业。经过几年的经营活动,使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市场是广阔的,不盯着市场干就没有大的出路,而且会被市场挤垮。但若抓着了市场的一根神经,市场就会乖乖地将你带到有“鱼”的地方。1985年,契机终于来了。从这年起木材市场十分景气,于是,他们从公司里分离出了一部分识木材、善于搞贩运的人员,赴湖北、东北等地大批量地贩运木材,几年间生意都十分红火。1988年,小麦及面粉又成为抢手货,他们从张掖、武威大量收购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全部发运到外省市。

他们把市场盯得越来越紧,公司自然成了闻名遐迩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近两年啤酒大麦成了市场上的俏货,公司又盯住不放。去年他们在公司果园和职工承包地里试种了50亩,结果价值高于小麦40%、高于胡麻70%。今年当地群众共种植1.2万亩,形成了以泗水为中心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种植的啤酒大麦大半被公司就地收购发运,将当地的农副产品推销出去,把外地的大米贩回当地,公司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就在贩运这条主线的背后,公司的一根根触角从农村伸向了城市。杨发春和公司其他领导把开拓的眼光放在了兰州、武威等地,逐步以农村为主要阵地,辐射四面八方。

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武威城里的企业能被古浪农村的“土包子”兼并,但被兼并又是事实。1991年,公司投资23.8万元,兼并了武威西凉化工建材厂,泗水企业总公司武威分公司随之诞生了。至此,公司才有了正儿八经的定型产品——涂料和107胶水。

今年4月,公司又筹集流动资金20万元,在兰州设立了河西粮油批发中心,在那里鼓帆竞流,充分展示着泗水人的风采。

小山村崛起大工厂

公司经理杨发春如数家珍地道出了他们所办的几个工厂:1992年,公司投资180万元,建起了年产3000吨纸浆、产值270万元、利税32.4万元的造纸厂,该厂现已投人试生产,仅收购麦草一项,就使当地农民增收50万元。去年10月,他们筹建了日加工小麦20吨的面粉厂,在此基础上,又创建了总投资为240万元的面粉食品综合加工厂,以面粉加工为龙头,上了挂面、熏醋、酱油3条生产线。至此,公司共办厂5家,设分公司两个,形成了农、工、商、运综合经营格局。公司人员由起初的5人增至180人,固定资产由当初的1.8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利税由0.3万元增加到20万元。

12年的坎坎坷坷,12年的风风雨雨,终于为世人所刮目相看。他们赢得了一个个荣誉:公司先后被地县树为先进工商企业、纳税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县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地区农行评为资金一级信用企业。今年2月底,经理杨发春也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继续大胆地朝前走,继续健康稳步地发展!”这是杨发春的心声,也代表了泗水企业总公司的愿望。(原载1993年9月29日《武威报》、1993年12月8日《甘肃经济报》)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全区乡镇企业发展状况透析

武威地区的乡镇企业正以它独特的风姿挺立于全区工业之林,成为武威地区农村经济的支柱。至去年底,全区乡镇企业总数达12000多个,比1978年增加2545个。其中乡办企业408个,村办企业396个,联户企业221个,个体企业10900多个。现有从业人员92338人。目前,全区乡镇企业共产65种产品投放省内省外市场,1987年有4种产品创了省局优,去年又有一种产品创了省优。乡镇企业总产值去年达到2.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53.6%,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我区有11.84%的财政收入来自乡镇企业。

10年时间,我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弥补了工业发展之不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据记者了解,我区乡镇企业面临着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缺乏资金三大困难,其中人才培训迫在眉睫,可称三者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乡镇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中,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1入,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8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2963人。从知识结构看,现有知识水平低,更无专业知识,这就决定了企业管理只能在低层次徘徊,从而使企业不但难以找到长足发展的契机,而且有可能走入死胡同。武威市大柳乡一家企业原料不缺、销路畅通、效益很好,就是管理不善,生产时断时续,如果管理跟上去,每年可赢利10万元。武威市柏树乡玻璃厂,原来人员素质差、产品次品率高,成品率只有50%。去年10月起,由技术人员承包后,成品率已达到73%。可见技术与管理的问题解决了,乡镇企业的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面对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对乡镇企业失去了信心,甚至持怀疑态度。其实客观地说,我区乡镇企业的现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从大的方面看,调整产品结构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区矿产品、农副产品、畜产品都很丰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原料;剩余劳力占全区劳力的40%以上,为乡镇企业储备了一支雄厚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了一批有资金、有技术的骨干企业,可以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人们摸索出了多种筹集资金的方法:利用当地优势引外资,千方百计积民资,双增双节挖潜资,想方设法收欠资,管好用好现有资金。

(原载1989年3月1日《武威报》)

税收的另一面

——对全区偷漏欠税现象的剖析

10月初的一天,记者在武威市西大街逛商品展销市场时目睹了这样一幕:好端端的摊点从西向东接连乱了起来,个体户纷纷“退阵”,抱着案上的布匹、衣服,直往旁边的单位躲、小巷里避,一阵哗然后,市场上有点空荡。原因是税务人员到此收税,个体户才纷纷撤离。既使人有点可笑,又发人深思。

此举显然是一种众目睽睽之下的逃税现象。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集体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其欠税比较普遍,加上对政策理解不清,或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部分漏税。今年自9月至11月15日开展的全区个体税收专项检查表明,全区共查出偷漏税244.3万元。从武威市税务局检查分局提供的数字看,1990年共有313户各类企业漏欠税款553万元。这两笔数额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据调查,个体者偷税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按规定如实申报。目前税务部门都实行定额定收,但大多数经营者所申报的数字同定额相去甚远。二是在进货、进原材料时,购买双方都不索要发票,按规定没发票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三是国家委托的批发代扣税单位不认真履行代扣业务,以此招揽生意。今年5月份武威城区12户个体经营者到某单位提货,这个单位就把10余万元的代扣税给放弃了,使这12户发了“税财”。四是个体户拉关系,找门路,在提货时转借单位支票,免去了代扣税。五是扮演“空中飞人”,从来不办营业手续,见机行事,随行就市,啥好就倒卖啥。至于企业的欠税,大部分都是因生产不景气、产品积压、周转不活造成的。最近,武威市税务局对122个乡镇建筑队进行了检查,发现共拖欠税款123万余元,这主要是甲方及时给乙方付不了工程费,导致乙方拖欠税款。甲方给乙方付工程费时,乙方须到税务部门开建筑安装工程专用发票,这样乙方的税款就会被及时征收,但往往打了白条,没做到这一点,从而造成欠税。

从采访中不难发现,造成偷漏欠税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人们的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不强,对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认识不够。今后要大力宣传税法,增强纳税意识;要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提高税收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纳税、护税。

(原载1991年11月30日《武威报》)

为使“巨龙”贯凉州

——武威市土管局服务兰新铁路复线建设纪实

历史,将永远记住去年9月19日这个辉煌的日子。这天,兰新铁路复线建设揭开了序幕。日前,记者到兰新复线建设武威区段实地采访,令人欣喜的是,路基部分全部竣工,站场部分也开始动工。这里凝聚着武威地市政府及武威市土地管理局的一份功劳。

征地是铁路复线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兰新铁路复线建设的征地难点在武威,因为这里沿线人多地少、村庄密集。复线武威区段西至青林乡,东至武南镇,共穿过10个乡镇、29个村、84个村民小组,全长达51.45公里。施工势必会使一些民宅拆迁,并要占去部分农民的耕地,这就为征地工作带来了难度。

为了切实保证复线建设这一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武威地市及时成立了武威区段征地拆迁领导小组,由武威市土地管理局迅即派员,由一名副局长挂帅,在沿线展开了征地工作。沿线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征地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征地工作,管理拆迁。在征地过程中,上管局领导和沿线乡镇领导不分昼夜,定员分段把守,出现问题就地解决,决不拖延。今年4月份,和平乡大众村农民与复线施工队为地段发生争执,一方怕影响施工进度硬要施工,一方说土地还没有被征为啥就要施工。就在这关键时刻,市土地局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边说服群众、边征地、边让施工队开了工。据土地局副局长刘彪介绍,武威区段50多公里,征地人员来回征地很少坐小车,在沿线步行了多少趟,连他们也说不清,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宁让自己身上脱皮,也不能贻误施工一刻。沿线跑上一天,腰酸腿疼,不叫一声苦,第二天照样上线。一些拆迁户一时思想不通,他们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上门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大道理、小道理一齐讲,最终使群众明白了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道理。记者来到和平乡大众村王玉福家,只见他们已搬迁新居,他的爱人高兴地说,国家搞建设,我们没有理由不拆迁,不能因小误大。

(原载1993年9月4日《武威报》)

汗浇桃李千行绿

——记全国自学考试先进单位武威地区自考办

王斌,这位武威市西营乡碑岭村的农民,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正是19岁风华正茂的时候,他现被兰州某单位录用;解放军驻武某部干部张清源,学习“政治理论”专业,毕业后被提升为团级干部;50多岁的费志尧,肩负着武威市供销学校校长的重任,也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喜滋滋地毕业了……这样的大学生在武威地区现有830名,他们堪称自学者的楷模和佼佼者。

人们把自学考试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莘莘学子在这里遨游知识的海洋,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才华。当这一批批学子“衣带渐宽终不悔”取得优异成绩时,正是自学办的同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才使学子步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地。当他们双手接过大学毕业证时,谁能忘记地区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全体人员,“喜在年年压金线,乐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私奉献精神。武威铁路分局团委的安萍同志来信说:感谢你们在自学道路上给予的帮助和鼓励,新闻学业的完成将成为我漫漫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武威地区自学者除取得大中专学历的1000多人外,目前还有5000余人参加自学考试,从1984年到1990年,共开考83252人次,发单科合格证234.14个。

一茬接一茬的考试,使自学办公室的同志同自学者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对考生有问必答、热情服务。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有不少考生前来咨询,购教材、转考、转换专业,由于他们的真诚、热情、耐心、爱心,使考生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自1984年以来,没有任何一个考生因自考办的失职或其他原因而缺考。

他们既办考,又办学。针对考生的学习困难情况,积极组织开办新闻、汉语言文学、数学、会计等专业辅导班,主动到当地学校联系教室,聘请授课教师,为自学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心田洒下了爱的甘霖。

办公室总结了自学考试的特点和规律后,根据多方面的积累资料,设计出了内容清晰、栏格分明、三位一体的自学考试课程及学分一览表,方便了考生,使自学考试的组织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迈了一步。并设计出了一种报名卡,便于编考场、编座号和通知考生成绩,很快地被其他地区所采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面对5000名渴望成才的自学者,他们献出了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尊重。1988年被省上评为社会助教先进单位,1990年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自学考试先进单位。

(原载1991年3月16日《武威报》)

教育为中心质量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