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
2723200000053

第53章 海外学者有优势吗?——留学史笔记之三

一样是对中国问题进行思考,写作,海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深刻吗?更高明吗?这就像问,海外作家,是否比国内作家优秀?对第二个问题,国内文坛,会齐刷刷举牌“反对”,而且反对理由十足,大多数情况下,反对得有理。如果哪个刊物举行讨论,会被认为智弱。

那么前一个问题,怎么会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了呢?

实际上海外学者,与海外作家一样,面临一个“对象困境”。

海外作家在用西语写作时,哪怕写的是中国题目(他们大部分人写的是中国题材),不得不考虑到西方读者,要让他们读得懂,要让他们觉得有趣,读得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学翻译成西文,常让西方读者看不出好处。我们经常听到抱怨,说是译者英文不够好。不对,译本无论如何修饰,读者依然弄不懂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些作品本来是为中国读者写的,中国读者不需要作者解释1949年发生了什么,1966年发生了什么,或者“南人北相”这样简明的描写。西方读者读到,就瞪眼了。

实际上,所有的中国“严肃文学”,译成西方语言,主要也是攻读中国文学的学生在读。任何作品,都是如此。能让公众看到文学之妙,溢出中国研究小圈子的小说译本,是例外中的例外。

海外学者面临的问题,看起来没有作家那么严重,毕竟他们的西文写作与中文写作的读者,都是学界中人,或是研究中国的学生,知识结构相差不是很大。哪怕讨论金庸、琼瑶或三毛,这些作家在中国文化社区中顶级大名,在西方很少有人知道。本来无从讨论起,可是学术著作不妨密密加注,西文论文只要多注几条,谁都能读懂。反正对中国不感兴趣者,本来就不会读批评论文,不存在读起来头疼之类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谈的不是一般的学术门类,我们谈的是对文学艺术的批评。大多数文艺批评,都是对作品的文化批评。而文化批评,因批评的对象文化不同而立场各异,不可能有在任何语境下都能成立的立场。一套“政治正确”,反而加深了“阶级,种族,性别”三大界限切成的八个基本学术立场。其实细分下来,立场远远不止八个。东方女性主义者,不愿意接受西方女性主义的许多基本看法,就是近年热闹的一证。

没有任何理论,可以不依赖批评的对象,批评的语境,独自成立。以为一种理论可以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正是近年文化批评最反对的普适论。

那么,海外学者写的文化批评,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上有的放矢,在中国文化背景上一样有的放矢?与海外作家一样,他们也有个基本的对象问题:作家不得不照顾不同目标读者,批评家不得不面对不同文化体制。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解决这个最关键问题,我自己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我从来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然我不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别人,每个人对此可以各有各的想法。

我用英文写作时,读者对象是西方学界与学生,我只是让他们了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上,我如何采取我的批评立场。

因此,与国内学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优势。相反,我认为海外学者只有劣势:毕竟不亲历对象文化,直接体验就太少。从书本到书本,从材料到材料,做的学问不免有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