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
2723200000043

第43章 鄂狄叶:从《玉书》到《大地之歌》

文学影响是个脾气怪僻的命运之神:对中国诗在西方影响贡献最大的人物,往往不懂中文。庞德是个显例,但另一个例子也很有趣,那是《玉书》(Le Livre de Jade)的法译者柔迪特·戈蒂叶。

19世纪下半期中国诗译入西文,法国翻译家的贡献比较突出:如1862年德理文(dHervey SaintDenys)的《唐代诗歌》(Poesie de IEpoque des Thang)、1886年恩鲍尔·西阿尔的《14至19世纪中国诗选萃》(La Poesie chinoise du XIVe au XIXe Siecle extraits des poetes chinois)。但是1867年柔迪特·戈蒂叶(Judith Gautier)译的《玉书》产生的影响特别大。

柔迪特·戈蒂叶是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发起者泰奥菲尔·戈蒂叶(Theophile Gautier)的女儿,著名印象主义诗人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的妻子。泰奥菲尔·戈蒂叶写过一些很美的仿中国诗,可能就促使女儿对中国产生兴趣,她是龚古尔文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女院士。鄂狄叶是她自己取的中文名字。

1867年出版的《玉书》实际上是柔迪特·戈蒂叶在一个泰国人(据说是她的情人)帮助下译成的,她本人不懂中文。初版时她用的是化名柔迪特·沃尔特(Judith Walter),但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再版时她就署了真名。第二版得到当时中国驻欧钦差大臣裕庚,就是后来用英文写清宫小说著名的“德龄公主”之父,可能还有使馆其他人的帮助,后来流行的实际上是这个增订本。该版卷前有裕庚致鄂狄叶的题诗,也有俞第德赠安南废王的题词,看来两个都是她的中文名字。此版中塞有一些裕庚子女不高明的诗作的法译文。

《玉书》译句相当长,无韵,实际上是惠特曼式的长句自由诗。这个形式上的处理对后世影响相当大。在戈蒂叶之前有汉学家用散文意译中国诗,但没有人用过自由诗形式。

1873年G·波姆(GBohm)将《玉书》译成德文:1907年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将《玉书》与德理文的唐诗译文参照译出新的德译本《中国笛》(China Flute)。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合唱交响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s Erde)就是选取其中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八首诗作为歌词写成的。

《大地之歌》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那样的合唱交响曲。而且在马勒交响乐作品系列中也是第九部,《第九交响乐》是贝多芬去世前最后的一部作品,马勒认为这数字不祥,故另名之。所以《大地之歌》中的中国诗合唱,是用来对应贝多芬著名的《欢乐颂》的。

马勒共写了六首歌曲,分别为:

一、男高音独唱:《大地哀愁饮酒歌》,原文已无法追寻,可能是李白《将进酒》《短歌行》等饮酒歌的合璧;

二、女低音独唱:《秋月孤者》,钱起,原诗不详;

三、男高音独唱:《青春》,李白,原诗不详;

四、女低音独唱:《采莲谣》,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

五、男高音独唱:《春日饮酒》,李白,即《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六、女低音独唱:《期待与告别》,是孟浩然《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和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二首相接而成。

马勒曲成于1908年,当时他已病重,在死亡的阴影下完成此曲。1911年马勒逝世后才在欧洲各国公演,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全曲的基调是感叹人生无常,欢娱苦短;夕阳西下,秋色惨淡。其中反复咏唱的叠句“生昏昏,死幽幽”(Dunkel ist der Leben, ist der Tod),竟无出处可找,这是因为马勒按作曲方便,改了不少文字。但中国诗意境的基调,他是抓准了的。中国文人的饮酒之乐,总是借酒浇愁,感叹人生之短,却常怀千岁忧,与西方的饮酒歌基调相反。

美国诗人弗赖契1914年听此曲在伦敦公演,他说:

当我听到这些歌曲,我感到我正在写的诗与这些中国古代诗人早就写出的诗多么相似。我的现代式的孤独感、漂泊感、失望感,穿过许多世纪的时间,数千英里的空间,与他们会合了。

这种会合的结果之一是弗赖契的诗《蓝色交响曲》。

《玉书》转译成英文也是在19世纪末。1897年,长居法国并用法语写作的美国诗人斯图亚特·梅里尔(Stuart Merrill)在其英译法国诗选《散文的粉画》(Pestels in Prose)中转译了柔迪特·戈蒂叶的中国诗法译文;但直到新诗运动兴起后,《玉书》才成了美国人特别喜爱的读物,转译次数之多,令人吃惊。1918年詹姆士·怀特尔(James Whitall)的《中国抒情诗》(Chinese Lyrics)全书系《玉书》之转译;马瑟斯(EPMathers)编译两本东方情歌选《彩星》《清水园》,其中的中国诗大多来自《玉书》,只是被改写成押韵的抒情诗,而完全走了样;1922年乔旦·斯塔勃勒(Jordan H. Stabler)从《玉书》选择出《李太白之歌》(Songs of Li Taipo);1923年乔里荪(Joerissen)的《失去的笛》(Lost Flute)亦系《玉书》之转译。一直到1927年艾恩·柯尔文(Ian Colvin)的《仿中国》(After the Chinese)依然是以《玉书》为蓝本,其中诗人名字的拼法也照抄法文。

很奇怪,这些转译《玉书》的人,对当时已经数量不少的英语汉学家所译中国诗看不上眼,情愿频繁转译同一书,可见《玉书》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