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有个半岛叫欧州
2722800000030

第30章 婚礼是问号?葬礼是惊叹号!

只有两个场合,人人可以扮演主角。不管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以成为全场注视对象:一是婚礼,二是葬礼。

既然人生只有这两个场合保证有观众,何不与众不同一番?

60年代起,在西方一代代比着劲儿折腾,弄出各种“花式婚礼”:蹦极婚礼,海底婚礼,跳伞空中婚礼,雪山婚礼,北极婚礼,冲浪婚礼,倒悬婚礼,天体婚礼。

死亡不可能像婚礼那样具有动感乐趣:死亡是落幕,是永寂的开始,是最后的句号。

但是有些人却觉得,婚礼方式至少还要两人同意,死亡却可以更加任性,独断独行。后人还不能不按遗嘱办事,不然拿不到遗产,或是良心责备,对不起老友。

近年,“60年代人”开始死亡,自然也要折腾一番,于是开始盛行“个性主题葬礼”。

不少死者留下遗嘱,要求把葬礼移到他们平生最喜爱的地方进行:爵士乐台,拳击圈,钓鱼池塘,保龄球分数牌前,酒吧间,弹子房,舞厅,乐池,甚至游泳池的水里。

许多殡仪馆也跟上生意经,开始“新思维”:亲友处理这种古怪遗嘱总有点半心半意,租特殊地方办葬礼毕竟不易。例如足球俱乐部一般都很迷信,不肯出借场地给前球迷办葬礼。殡仪馆却保证执行到位,像剧场一样备了各种道具工匠,可以隔夜搭成死者要求的任何场面,例如一个像模像样的球门,让所有的吊唁者都射一脚。

而且,婚礼不管什么花招,必是休假游乐式样,品种实在不够多,要发明创新,不落陈套,还是挺难的。葬礼却能够安慰各种工作狂:课堂讲台,吊唁者可以在黑板上签字;大型电脑屏幕,上面不断闪出网友发来的伊妹;旅馆接待台,每个吊唁者可以拿到一枚纪念钥匙。

苏格兰有位农妇,要求把她的遗体放在牛食槽的草料中,哞哞叫的奶牛合唱最美的安灵曲。

美国圣路易一个家庭主妇,觉得一辈子在厨房度过,何不从厨房升天?一边是烧烤的焦香,一边是香槟的叮当。

澳大利亚有个警官,一生破案不多,退休后死得伤心。他要求吊唁者个个在葬礼时戴上手铐,以安慰他的职业荣誉感。

英国有个导演,说他一辈子只是幕后指挥,死了也不宜违例。因此把他放在台下暗处,吊唁者在台上,在水银灯下容光焕发,其他观众代他为演出鼓掌欢呼。

有一位更绝:要求把骨灰装在十个烟花里,然后请亲朋好友到公园,半夜看他升天,死得轰轰烈烈,光辉灿烂。

主题葬礼,不一定会让牧师失业,越来越多的牧师愿意到特殊葬礼场合安魂,牧师就死者方便。这在西方倒也有传统:打仗时,死在哪里就在那里做弥撒。

我参加过英国一位著名汉学家的葬礼。这位中国哲学权威,一生力图用先秦诸子与巴黎后结构主义颉颃。考虑到观众水准,葬礼不宜谈哲学。不知是否是此公遗嘱要求,吊唁者一个个站起来回忆他一生的无穷趣事:一个中国哲学专家在西方日常生活中,不免洋相百出,出口尽是有心无心的幽默。这些小事全被记起来了,于是整整一个小时满堂哄笑。我本准备“代表中国学人”说一番沉痛哀悼,这下子不得不噤口不言。

格雷《墓园哀歌》有名句云:“谀辞岂能安慰死亡冰凉的耳朵?”看来不完全对,死者与生者可以共享笑话。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放盆而歌:这位西方汉学家真是道家哲学的身体力行者。

(后记)

只有两个场合,人人可以扮演主角。不管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以成为全场注视对象:一是婚礼,二是葬礼。

既然人生只有这两个场合保证有观众,何不与众不同一番?

60年代起,在西方一代代比着劲儿折腾,弄出各种“花式婚礼”:蹦极婚礼,海底婚礼,跳伞空中婚礼,雪山婚礼,北极婚礼,冲浪婚礼,倒悬婚礼,天体婚礼。

死亡不可能像婚礼那样具有动感乐趣:死亡是落幕,是永寂的开始,是最后的句号。

但是有些人却觉得,婚礼方式至少还要两人同意,死亡却可以更加任性,独断独行。后人还不能不按遗嘱办事,不然拿不到遗产,或是良心责备,对不起老友。

近年,“60年代人”开始死亡,自然也要折腾一番,于是开始盛行“个性主题葬礼”。

不少死者留下遗嘱,要求把葬礼移到他们平生最喜爱的地方进行:爵士乐台,拳击圈,钓鱼池塘,保龄球分数牌前,酒吧间,弹子房,舞厅,乐池,甚至游泳池的水里。

许多殡仪馆也跟上生意经,开始“新思维”:亲友处理这种古怪遗嘱总有点半心半意,租特殊地方办葬礼毕竟不易。例如足球俱乐部一般都很迷信,不肯出借场地给前球迷办葬礼。殡仪馆却保证执行到位,像剧场一样备了各种道具工匠,可以隔夜搭成死者要求的任何场面,例如一个像模像样的球门,让所有的吊唁者都射一脚。

而且,婚礼不管什么花招,必是休假游乐式样,品种实在不够多,要发明创新,不落陈套,还是挺难的。葬礼却能够安慰各种工作狂:课堂讲台,吊唁者可以在黑板上签字;大型电脑屏幕,上面不断闪出网友发来的伊妹;旅馆接待台,每个吊唁者可以拿到一枚纪念钥匙。

苏格兰有位农妇,要求把她的遗体放在牛食槽的草料中,哞哞叫的奶牛合唱最美的安灵曲。

美国圣路易一个家庭主妇,觉得一辈子在厨房度过,何不从厨房升天?一边是烧烤的焦香,一边是香槟的叮当。

澳大利亚有个警官,一生破案不多,退休后死得伤心。他要求吊唁者个个在葬礼时戴上手铐,以安慰他的职业荣誉感。

英国有个导演,说他一辈子只是幕后指挥,死了也不宜违例。因此把他放在台下暗处,吊唁者在台上,在水银灯下容光焕发,其他观众代他为演出鼓掌欢呼。

有一位更绝:要求把骨灰装在十个烟花里,然后请亲朋好友到公园,半夜看他升天,死得轰轰烈烈,光辉灿烂。

主题葬礼,不一定会让牧师失业,越来越多的牧师愿意到特殊葬礼场合安魂,牧师就死者方便。这在西方倒也有传统:打仗时,死在哪里就在那里做弥撒。

我参加过英国一位著名汉学家的葬礼。这位中国哲学权威,一生力图用先秦诸子与巴黎后结构主义颉颃。考虑到观众水准,葬礼不宜谈哲学。不知是否是此公遗嘱要求,吊唁者一个个站起来回忆他一生的无穷趣事:一个中国哲学专家在西方日常生活中,不免洋相百出,出口尽是有心无心的幽默。这些小事全被记起来了,于是整整一个小时满堂哄笑。我本准备“代表中国学人”说一番沉痛哀悼,这下子不得不噤口不言。

格雷《墓园哀歌》有名句云:“谀辞岂能安慰死亡冰凉的耳朵?”看来不完全对,死者与生者可以共享笑话。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放盆而歌:这位西方汉学家真是道家哲学的身体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