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故事会:感动一生的70个人生故事
2718900000014

第14章 奉献(3)

牛玉儒上任不久,就成了东河整治工地的“常客”。为保证抢在洪水来临之前结束河底和两岸工程,他早晚都要去工地。工地从头到尾3公里路,他疾步如风,每次去都“量”几遍。

东河工程完工,呼市百姓有了新去处。智能喷泉冲天而起,绿化隔带分布两岸……东河,人潮如流,游客不断。

青城变了,青城百姓,就在一草一木的变化中,真切感受到这个新书记身上透射出的两个字:勤政。

牛玉儒常说:“不要谋着做大官,要谋着做大事,要做人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

1996年到2001年,牛玉儒在包头当了4年多市长。经历了大地震的包头,百废待兴。

在市委领导下,牛玉儒接连干了几件大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现稀土高科、北方重汽等企业股票上市;抓住震后重建机遇,引入资金进行高水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包头成为闻名全国的西部“明珠”,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与他共过事的人都说:牛玉儒身上有股“魔力”,他到哪里,哪里就发展;他到哪个岗位,哪里工作就有起色;他到什么地方,很快就会有好口碑;他接触到谁,谁就会被激起干事创业的欲望。“跟他干很苦很累,要求也严,可不知为什么就是愿意跟他干!总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一位富有事业心的党员领导干部的魅力!

到呼市担任市委书记后不久,牛玉儒便提出了“三个翻番、一个第一”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要在2003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即年均增长都要达到18%以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要位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第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4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引进区外项目和资金已连续3个月在自治区排名第一。牛玉儒提出的“翻三番”的目标,也有望提前实现。

无论官位多高,权力多大,牛玉儒与老百姓总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深情。

残疾人孙震世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供养上大学的养女,欠下了2万多元债。牛玉儒进门后,关切地问老人:“年货办了没有?”老人以为领导只是问问,就简单地回答:“有啦,街道都送来了。”

牛玉儒不放心,亲手上前打开屋内惟一一个柜子——里面只有一袋面。他一阵心酸:“这哪行?过年不能光有一点粮啊!”

他把民政部门的救济款交给老人,又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全掏了出来,对大家说:“我们捐点钱,让老人先把年过了,再想办法让孩子把书念好!”又给呼市像这位老人一样没电视的500户贫困群众送去了电视,让他们第一次过上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春节。

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他却“六亲不认”。

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牛玉儒回得晚,可起得特别早。妻子还没醒来,他早走得没影了——上班前明察暗访是他的惯例。牛玉儒对妻子说:“你得多体谅我一些。我必须得这么干,上受组织重托,下对百姓承诺,我别无选择。等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好好陪你,给你做饭,干家务活,你想去哪儿,我都陪你……”

2004年4月,一直用止痛片对付“胃痛”的牛玉儒,被检查出是“结肠癌肝转移”。医生和自治区领导要求他立即到北京作进一步确诊,可牛玉儒硬是坚持等呼市“两会”圆满结束,才从人大闭幕会场出来赶往机场。

他平时只知道没日没夜地工作,从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都病到这份儿上了,他还在与大夫交涉:要尽量在“五一”长假期间把手术做完,争取3天下地,7天拆线,10天出院回家工作!

他安慰妻子说:“我没事,怎么也能再活个3到5年。我对呼市老百姓的承诺还没兑现,要干的事儿还多着呢……”他对前来看望他的自治区领导说:“过去战争年代不少人二十几岁就牺牲了,我已经够本了!”

5月3日,大夫为他做了手术。而牛玉儒真就说到做到:3天下地,7天拆线。然而,10天后牛玉儒却没能出院回家工作——他开始了痛苦的化疗。

化疗熬人。牛玉儒的身体反应比一般人还强烈,化疗后长时间高烧不退,几近昏迷。但他没喊过一声疼,叫过一声痛。

只要体力有所恢复,牛玉儒的病房就成了“办公室”。他天天躺在病床上,从早到晚不停地通过电话部署工作,不停地与身边工作人员探讨工作。

多年来,妻子谢莉早已习惯了牛玉儒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是护士不干了:“医院是治病的地方,这里哪能像在办公室?”于是,牛玉儒就让来谈工作的人,与护士捉起了“迷藏”。撵得紧了,他让来人避一避。护士一走,他就忙让人去找:“人呢?接着再谈!”

一次,女儿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故意给他讲笑话,解除他的疲劳。他眼睛盯着女儿,看似在认真听孩子讲,可听着听着,忽然从他嘴里冒出一串工作电话号码,要女儿马上给他拨通。女儿再也笑不出来,抱着父亲大哭。

住院期间,牛玉儒三次回到呼市,每次都是在化疗后的五六天,身体刚刚恢复。但是,工作人员已看出他的双腿不时在打颤,涔涔汗水浸湿了衣衫。他们忍不住一次次地打断他的问话,建议早点结束。但牛玉儒问得还是那么细,想得还是那么深!

7月16日,呼市市委九届六次会议召开。为了能回来讲他对呼市发展的美好构想,他做了长时间准备。那时第二次化疗刚结束,他每天努力多吃饭,精神状态让大夫都倍感惊讶。他还每天都积极称体重,但体重却直线下降:1.76米的个头体重竟已不到55公斤!

在他一再坚持下,牛玉儒提前一天回到呼市。一进家门,就让妻子给他准备参加会议的衣服。但翻遍衣柜也没找出一身合适的,因为衣服大都不能穿了:原来2尺9寸的腰围,现在已不到2尺3寸!

牛玉儒叹了口气:“那就多穿几件内衣吧!别让同志们为我担心。”他兴致很高地一件一件在衣镜前试着穿,还让妻子和女儿从背后给他看看肩膀撑没撑起来,显不显瘦。

眼泪模糊了妻子的视线。丈夫里三层外三层穿了多少件衣服,她实在没有勇气去数。7月正值酷夏,这对一个刚刚做完化疗的病人来说,多么残忍……

牛玉儒却浑然不觉。为他的身体考虑,市委把他的讲稿压缩在40分钟以内。然而,牛玉儒在会上激情澎湃,抛开讲稿,讲体会、谈思路、说构想。10分钟,又10分钟,分针、时针转了一圈又一圈……他整整讲了两小时十分钟!

整整一上午,台上台下,热血沸腾,心潮激荡,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人们一边为他鼓掌,一边眼中噙着泪花……谁能想到,牛玉儒这令人荡气回肠的讲话,竟成为他与呼市人民的诀别,人生的绝唱!

8月,牛玉儒已全身浮肿,2尺3寸的腰围又变成了2尺9寸!自己已经坐不起来了,臀部甚至生了褥疮。但听说自治区在8月10日要开党委学习会,他让人扶坐病榻,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准备发言稿,一遍一遍地认真修改,准备再回呼市。

别人劝他,有个书面发言就行了,他不同意:“我要讲的话很多,我要当面向党委汇报!”医生阻止,他居然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请大夫吃顿饭,让医生知道这次回去的重要性。

他们真的请医生吃饭了。他们了解牛玉儒: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呼市的机会,他要在生命的最后,向自治区党委、向呼市人民,做一个全面的交待……

直到8月6日,他还与来看他的同事说起呼市的建设,说起当天要在新华广场召开的昭君文化节和草原文化节。他还担心新华广场的改造,没有他预想的效果好……

那天,他的声音已极其微弱,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生命中最后说出的一句比较清晰的话是:“不知道老百姓……对这个广场满不满意……”

3天后,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牛玉儒陷入深度昏迷,说不出话来。10日下午,牛玉儒忽然从昏睡中醒来。他发现妻子两眼红肿地坐在他床边。他蠕动着双唇,两眼看着妻子,眼神是从未有过的温和……从这以后,牛玉儒便紧闭双眼。

妻子实在不甘心丈夫一句话不说就离开自己,她跪在丈夫床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他的名字,他却浑然不知。12日早上,妻子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她偎在丈夫耳边轻轻地喊:“玉儒,玉儒,8点半了,要开会了。”

牛玉儒竟真的动了。他最后一次努力地睁开了双眼,凝视良久……

2004年8月14日凌晨4点30分,年仅51岁的牛玉儒永远的离开了他曾日夜牵挂的事业和心之所念、情之所系的市民,人们悲痛着他的离去,怀念着他在呼和浩特市充满激情的500个日日夜夜。

46.在可可西里值勤

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那里气候恶劣,大风、寒冷、低氧,昼夜温差大,人类难以长期生存,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2004年6月,在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青藏公路上,安装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组红绿灯,而这一组红绿灯也是世界上第一组为保护动物而设的交通红绿灯。一位深圳交警作为全国第一个交警志愿者在那进行了20天的临时交通值勤。该项行动是为了保护正在进行夏季迁徙的藏羚羊。

这位交警名叫邹卓钢。6月15日,邹卓钢和来自全国各地的7个志愿者集中在成都出发了。大家志同道合,没有任何报酬,所有的路费以及路上产生的各种费用均自理,索南达杰保护站只提供一个睡觉的地方,而睡袋和个人用品都需要自带。

经过4天4夜,2200多公里的路程,志愿者们终于到达了海拔2800多米的格尔木。经过短暂的适应和培训后,志愿者们很快便上到了海拔4500米的索南达杰保护站。

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那里气候恶劣,大风、寒冷、低氧,昼夜温差大,人类难以长期生存,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可可西里拥有230多种野生动物,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其中藏羚羊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近10多年来,国际黑市上藏羚羊的绒毛价格陡然上涨,高额的利润,驱使很多盗猎分子铤而走险,蜂拥而入,给藏羚羊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志愿者们工作的重点区域在青藏公路2998路碑的地方。这一个点是藏羚羊迁徙的主要通道。对于人类来说,跨越一条公路和铁路并不算什么,但对藏羚羊来说却像是一道道天险。它们面对陌生的铁路桥洞和公路胆战心惊,踏惯了松软土质的蹄很不适应坚硬的公路面,如果再加上有汽车经过,更会吓破其小胆。

这批志愿者有8个人,每天分工2人轮值保护站,6人外出工作。守站的志愿者负责向路过参观的游客宣传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知识和意义,并且为同伴烧饭。外出的志愿者则分成4个小组,分布在青藏公路2998路碑附近及铁路的南北东西。

大家拿着望远镜、步话机、本子和笔观察记录藏羚羊的动向、规律,一旦有藏羚羊要通过铁路桥洞或公路就马上汇报,准备疏导交通。

由于邹卓钢是志愿者中惟一的交警,在公路上指挥交通更具优势和说服力,因此他每天都要外出工作。同时,由于他的驾驶技术和外语能力,他还得负责每天驾车100公里往返保护站与执勤点之间载人和装备,在值勤时还向外国游客做宣传工作。

每天,志愿者们工作达12小时以上。6点钟起床,6点半吃早餐,7点钟出发到50公里以外的执勤点。之所以这么早,是因为藏羚羊在早晨8点就开始活动了。志愿者们收工一般都是晚上八九点。大家的饮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早餐是一种叫做“锅魁”的没盐没味的白面馍以及头天的剩饭熬的粥。中午是清水和“锅魁”,晚上勉强能吃一点米饭和风干的肉。青菜是肯定没有的,有土豆吃就算是幸运的了。

作为这批志愿者中惟一的广东人,邹卓钢平生最不爱吃的就是没有味道的面馍,这一次,却一气吃了近20天,用他自己的话说,“难咽得都掉眼泪了”,回家后居然瘦了11斤。

在日常生活方面,志愿者们也是将自己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就拿他们的用水量来说,每人每天吃、用最多不会超过4升水,20天下来用的水不如一个深圳人一天的用水量。冲凉是肯定不可能的,漱口洗脸也就那么一丁点冰水,晚上就用两小杯的热水烫一下脚。

高原的气候让每个人耳朵鼻子脚趾长冻疮,嘴巴肿,掉皮。严重缺氧让很多人头痛欲裂,晕天黑地。有一个来自成都的小伙子在第三天就倒下了,另外一个女志愿者也在第五天执勤时突然晕倒。

邹卓钢是志愿者中高原反应最轻的一个,头天晚上头有些痛,辗转难眠,第二天就得到缓解了。可第二天值勤他被冻着了,晚上吃药蒙头大睡才把感冒逼了回去。

志愿者们工作结束的时候,保护区管理局一位领导的话对这段经历作了很好的诠释,他说:“能够在可可西里生活就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每天他们工作,一旦有藏羚羊要过公路,他们就亮起红灯,邹卓钢则指挥车辆停下,后面的队员就上前去给司机们解释停车的原因,宣传保护藏羚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发宣传手册。几乎每一个司机都能理解配合他们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军车大队伍都能够非常有纪律地停下来等待,让志愿者非常感动。

有一天,一辆载有40多个德国游客的旅行车经过,德国游客发现中国志愿者在做这样的自然保护工作时非常吃惊。

邹卓钢说在整个志愿工作的20天里,他一直都处在“感动”之中。因为高原反应发高烧而倒下的那个男志愿者被连夜送到格尔木医院治疗,恢复后又马上回来工作。

一个女志愿者因劳累过度,宣传时说话多,耗氧大,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她的晕倒牵动了大家的心,近处的战友们七手八脚去帮忙,远处的战友们急切用对讲机询问,包括路过车辆的司机乘客都非常关心,上来帮忙。这一幕让邹卓钢感动不已。

还有令人感动的是,很多到索南达杰保护站参观的过路游客,了解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和生活后,都主动留下了很多随身带着的物资。有药,有食品,有水果,有衣服……

志愿者们都说,在这里虽然很苦很苦,但是只要人们能够理解和支持,大家都觉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