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驱散孤独寂寞,王顺友每次出门都要买两、三斤散酒带上。王顺友白天不敢喝酒,怕喝多了把邮件搞丢了。他只是在晚上把帐篷搭好,把马喂好才开始喝酒,喝了酒就开始编山歌解闷。
常年在马班邮路上奔波劳累,马班邮递员的报酬并不高,王顺友每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只有800多元,帮老乡代寄信函代买东西、喂养骡马还得倒贴一些钱,王顺友对家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物质和感情亏欠。
20年来,王顺友90%以上的时间都在邮路上,妻子独自在家务农,支撑着里里外外的大事小事,心里牵挂着独自在路上的王顺友。长年的辛劳和操心使妻子身材干瘦,面色发黄,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她吹倒。那次妻子患疾病住院,王顺友陪了她3天,这3天,竟是王顺友和妻子呆在一起最长的一次。
王顺友有时候在山上一边喝酒一边流泪,他觉得很对不起家里人。妻子跟他这么多年,没过什么好日子。家里困难,女儿也没有读到书,而且长期在外,儿子也跟他都有点生疏了……
马班邮路给王顺友带来劳苦的同时,也带来了至高的荣誉。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将他的到来视为党和政府的关心,王顺友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模”称号。
现在,王顺友最大的心愿就是木里乡乡都通公路,那样,邮递员就不用再像他一样牵着马天天爬山了。
43.你还在我们身边
护士长徐国英永远都忘不了王晶在病倒前给她写的报告。那是一个有关护理学的报告,王晶在报告里面主要强调了“舒适、安全和责任”的6字方针。这也是急诊科所有护士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民医院急诊科一共有65名护士,其中有12名共产党员,王晶便是其中的一名,她护理了首例非典病人。
2003年4月5日那天,急诊科来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她虽然没有发烧,但是她的呼吸已经有点衰竭。当时医院怀疑她可能感染了非典。这是人民医院第一个收治的非典确诊病人。
当时王晶第一个冲上前去给这位病人上呼吸机,并一直护理她。她说:“我是党员,这个病人由我来护理吧!”
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王晶是急诊科护士的骄傲。
4月6日,人民医院开始接到上面的通知,要成立专门对付非典病人的小组,当时正在家里休息的王晶,接到医院的电话后二话没说就直接赶到了医院。
这时医院急诊科接诊的非典病人已逐渐开始增多,工作量随之骤然增大,但是王晶没有说过一句怨言。看着疲惫不堪的王晶,徐国英再也忍不下心了。
她心疼地让王晶休息一下,但王晶却说:“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抗击非典,我又是党员,应该冲在最前面,怎么能休息呢。”
4月12日,医院科室的一个组长被SARS感染病倒了,徐国英便让她当了那个小组的组长,以后,直到她病倒为止,一直兢兢业业,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4月5日到4月17日,医院急诊科接收了多名非典患者,其中王晶护理过的就达到十分之一。4月17日王晶病倒的那个晚上她还在值夜班。
4月17日的那个晚上,王晶值夜班,按照习惯她会给情绪急躁的病人进行心理安慰。但是那天她的脸色非常难看,当时大家以为是她的胃病犯了,都让她赶紧回去休息。但是过了一会儿,护士们说王晶发烧了,并传出了王晶感染SARS的坏消息。
护士长徐国英永远都忘不了王晶在病倒前给她写的报告。那是一个有关护理学的报告,王晶在报告里面主要强调了“舒适、安全和责任”的6字方针。这也是急诊科所有护士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抗击SARS病毒,人民医院急诊科先后有25个医护人员病倒。其中医生丁秀兰、护士王晶永远地离开了她们所热爱的岗位,而人民医院也失去了两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王晶的同事杨淑娟迟迟接受不了王晶去世的事实。“我真的觉得王晶并没有走,她还是跟过去一样默默地站在我们身边,跟我们一块儿工作、吃饭、聊天、生活。医院重新开诊了,我们科的护士又恢复到以前的工作状态,有时候忙起来,还会脱口而出:‘王晶,你帮我过来盯一会儿。’”
……
很遗憾,王晶没有等到和我们一起笑对SARS的这一天。
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位牺牲在抗击非典前线的英灵,在感染SARS后的最后生命历程。
2003年4月16日人民医院护士曾丽,给北京娱乐信报打求助电话:王晶需要非典痊愈者的血清。
2003年4月17日20多位非典治疗专家对王晶进行了会诊。
2003年4月18日“血清治疗”被迫放弃。
2003年4月19日王晶从地坛医院转到中日友好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2003年4月22日广东的呼吸疾病专家肖正伦为王晶会诊。是日王晶虽然清醒神志,但病情极其危重。
2003年4月23日王晶使用了“非典第一药”——西维来司钠。
2003年4月24日王晶病情危急,呼吸极为困难。
2003年4月26日王晶肺部几乎失去呼吸功能,吸氧饱和度继续下降。是日,北京女工愿为王晶捐肺。医生表示:不能感情用事。
2003年4月27日下午3时30分,王晶病逝,终年32岁。
2003年4月29日人民医院为王晶举行追悼会;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追授王晶同志为北京大学“白衣卫士”和“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称号。
44.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战友们刚刚投入战斗,李向群喝了两杯凉开水,又不顾劝阻上堤扛包。一包、两包、三包……大约扛了20多包,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口吐鲜血,连人带包倒在了漫水的大堤上。
李向群出生于海南省一个农民家庭,入伍前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小老板”。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夏天随部队赴湖北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在抗洪前线入党。在1998年那场波澜壮阔抗洪抢险斗争中,李向群在抗洪抢险中不畏艰险,英勇奋战,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最后壮烈牺牲。
某集团军给李向群追记了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的荣誉称号。在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上,江主席赞扬李向群等英勇牺牲的抗洪官兵,饱含深情地说,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李向群牺牲时年仅20岁,当兵只有1年零8个月,入党仅仅8天。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先后3次申请入党,4次参加国防施工和抗洪抢险突击队,5次舍己救人,走过了一条从特区青年到普通战士,进而成长为优秀士兵、共产党员、抗洪英雄的人生道路,他用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期好战士的高大形象。
李向群在长江抗洪抢险的17天,是他年轻生命中最壮丽最辉煌的日子。1998年8月5日,李向群所在的部队奉命赶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
为迎战长江第四次洪峰,连队准备成立抢险突击队,李向群第一个报了名。当他成为突击队员后,先后3次第一个跳入江水查漏洞、堵管涌、筑人墙。连队冒雨抢运沙包,加固大堤,李向群总是一路小跑,别人扛一包,他扛两包。排长郭秀磊提醒他别把身体累坏了,李向群笑着说:“年轻人有的是力气,力气用完了还会长!”
8月14日,是李向群最兴奋、最难忘的日子,党组织批准了他“火线”入党。那天中午,他在救生衣上写下了“全力以赴”4个大字,并激动地对指导员说:“我现在是党员了,我一定用实际行动实践入党誓言!”
8月16日,长江第六次洪峰抵达荆江时,沙市水位猛涨到45.22米,超历史最高纪录。李向群冒雨连续奋战了14个小时,感到有点头昏发热。他以为自己可能是淋雨感冒了,就悄悄找营部卫生员王稳官,要了几片速效感冒胶囊。他见卫生员要作就诊登记,就说:“咱俩是好朋友,你千万别登记。要不,连队知道了就不会再让我上大堤。”
小王看着李向群求助的目光,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但下一次决不给你打掩护。”李向群高兴地说了声“一言为定!”与小王击了一下手掌,就跑上了大堤。
在下午堵管涌的战斗中,他突然晕倒在地,高烧40度,连队干部迅速把他送进了团卫生队。8月19日中午,南平镇天兴堤段再次出现管涌,正在输液的李向群听到紧急集合的哨音,自己拔掉针头就上了大堤,一口气干了一个多小时。渐渐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头痛得越来越厉害,他便找来一根带子紧紧扎在头上,继续抢运沙包,直到又一次晕倒在大堤上,被战友再次送进卫生队。
8月21日,南平大堤又出现了近70米的内滑坡,南平镇5万多人民群众危在旦夕。李向群躲过值班的卫生员,爬上本团炮营的一辆卡车,和战士们一道上了大堤。
在抢运沙包的人流中,指导员胡纯林突然发现了李向群,命令他立即回去休息。李向群打起精神说:“我行,能坚持!”指导员发火了:“不行,你必须回卫生队!”说完连拖带拉,将李向群推上了一辆回部队驻地的卡车。可不一会儿,他发现李向群又出现在另一个地方扛沙包,只好叮嘱一班长王绍照顾好李向群。
上午10时左右,当李向群扛着沙包爬上大堤时,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他第三次晕倒了。战友和地方群众顿时围了上来,经简易救治,李向群渐渐苏醒过来。他着急地对大家说:“我没事,保大堤要紧,你们赶快去抢险!”
战友们刚刚投入战斗,李向群喝了两杯凉开水,又不顾劝阻上堤扛包。一包、两包、三包……大约扛了20多包,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口吐鲜血,连人带包倒在了漫水的大堤上。
团卫生队火速将他送进公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当晚又转送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抢救。在生命垂危之际,李向群还用微弱的声音问教导员王战飞:“大堤保住了没有?”王教导员含着泪水,强装笑脸告诉他:“大堤保住了,你安心养病吧。”李向群又断断续续地对教导员说:“晚上还有任务吗?一定要让我去……”
8月22日10时10分,战士们的好战友,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李向群,终因极度劳累,病情恶化,经全力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45.呼和浩特走过这样一个人
2004年8月14日凌晨4点30分,年仅51岁的牛玉儒永远的离开了他曾日夜牵挂的事业和心之所念、情之所系的市民,人们悲痛着他的离去,怀念着他在呼和浩特市充满激情的500个日日夜夜。
2003年4月10日,牛玉儒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到他去世,牛玉儒在呼市工作仅仅493天。但呼和浩特市的干部群众,却有一个共同感觉:这个书记与众不同!
青城人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认识了这位新任市委书记。牛玉儒上任第三天,非典疫情迎面而来!
疫情凶猛。“封城”传言四起。老百姓的心,一下子揪紧了,生活必需品被抢购一空。不法商贩趁机哄抬物价,一斤萝卜竟卖到了8块钱!
就在这时,牛玉儒来到了百姓中间。他到的都是最危险的地方:非典医院、疫情社区、垃圾清理场……新书记连口罩都没戴,就和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一一握手、亲切问候,现场解决划定病区、后勤保障等问题。
“人家书记都不怕,咱怕啥?”看到牛玉儒,人们悬着的心,很快落了下来。牛玉儒及时指挥调度,由政府拨款调运物资稳定市场,一场风波消于无形。
40多天里,牛玉儒的足迹遍布市四区的大部分社区街巷;40多天里,牛玉儒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没熄过,每天开会到深夜。散会后,牛玉儒亲自从网上下载北京、广东等地抗击非典的经验和做法,分类整理,转发各部门。其他同志早上一到办公室,就会发现牛玉儒批的文件和资料早已摆在案头,而此时牛玉儒早已到基层为居民、群众解决急需的问题去了……
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结束了。已40多天没回过家的牛玉儒,拖着疲惫的脚步踏进家门,整整瘦了3公斤!
牛玉儒瘦了,但他在呼市百姓心中的形象却大了、高了。
呼市越看越像个“嘎查”(村庄),由于历史欠债,呼市城市建设一直不能让老百姓满意。牛玉儒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又打响了改造青城的战役。
烈日炎炎,尘土扑面。牛玉儒徒步几公里,实地察看东风路环境整治情况。他一步一步地量着走,从道牙到绿化带以及便道的铺装,从砖的厚度、强度到树木的养护,他都一一过问,反复叮嘱。城建部门的同志,无不惊叹他的“内行与专业”。
一个下雨天中午,建委的同志接到了牛玉儒的电话:“快到青城公园来!”等在公园里的牛玉儒对他们说:“公园本应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就因一元钱的门票,把多数市民挡在了门外。要想办法把这里的破烂收拾出去,把公园建得漂漂亮亮,开门让老百姓进来。”
建委的同志怕公园开放不好管理,一时想不通。牛玉儒耐心地解释:“这不是收不收门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政府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要通过公园开放,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大发展。”临末还鼓励一句:“什么时候你们把公园都治理好了,我来请你们客!”
不久,呼市的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还绿于民。青城人找回了“青”的感觉。
牛玉儒出门时爱“打的”。不少“的哥”不经意间就成了书记的“高参”。“的哥”杨树林就在一个周日上午拉过牛书记,向他抱怨找厕所难,得绕行好远才能找到,道路拥堵也影响出租车生意。
此后不到一年,呼市街头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现代、新颖的公厕。原来拥堵的马路,几个月内就拓宽了。路畅了,出租车生意就好。“的哥”提起牛玉儒就赞不绝口。
大街美了,牛玉儒还要看小巷:“光大街美不行,老百姓可生活在小巷里啊!”他发现很多学生下晚自习后,在漆黑的小巷里行走。他随后就一一点名让城建部门装上路灯。从此,47条这样的“黑巷”一片光明,老百姓的心更是透亮。
一个周日,牛玉儒发现新铺好的便道上有根电线杆正挡在盲道中央,他对管城建的同志发了火:“这样的盲道盲人怎么用?这不是害人吗?”当即要求对市区内所有的盲道全面检查、清理。全市几万残疾人由此受益。
城里美了,牛玉儒还想着城郊。东河原是呼和浩特的“害河”。夏天发洪水,冬天沙尘飞。市民避之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