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张雨生的这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坚强。
47.云南怒江的3个小女孩
这3个小女孩给了常玉很大的震撼,原来这3个孩子身上只带着一把很小的自制的小木铲和几个馒头,路上如果饿了、累了,就停下来啃几口硬馒头,小木铲是用来开路的,用它来挖雪……
常玉很喜欢越野。常玉所负责的“海淀在线”公司地处海淀区,是北京市科研教育、高科技企业发展最集中的地区,在越野者汽车俱乐部创建初期,“海淀在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且为越野者汽车俱乐部建设了网站,提供服务。
常玉参加了在云南怒江的那次越野活动,常玉说,那次活动中,他和独龙族3个小女孩的故事使他至今难忘,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再去看看那3个孩子。
怒江冬天雪比较多,尤其在深山里,大雪封山是常见的,那次活动途中,常玉和3个小女孩正好遇上了,当时常玉向她们问路,这3个孩子告诉他,前面已经是大雪封山了,到目的地还要好长一段时间。
在这白雪皑皑、杳无人烟的地方发现这3个小女孩,令常玉十分震惊。常玉问她们3个,你们3个去哪里啊?她们中最大的那个告诉他,她们去县城里上学,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走了90公里,没想到突然大雪封山了。
据常玉估计,这3个孩子凭体力和这样的速度走到学校,起码还要3天,当时她心里惟一的念头就是要载着这3个孩子上路。
这3个孩子上了车之后,由于车里比较暖和,其中最小的那个很快就睡着了,接着另一个小一些的也睡着了,最大的那个孩子出于礼貌没有睡,路上她一直和常玉聊天……
这3个小女孩给了常玉很大的震撼,原来这3个孩子身上只带着一把很小的自制的小木铲和几个馒头,路上如果饿了、累了,就停下来啃几口硬馒头,小木铲是用来开路的,用它来挖雪……而她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县城去上学!
常玉的心里酸酸的,大山里的孩子真不容易啊!他们那种求知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让他感动万分。至今,常玉每个月一直都在给这3个小女孩寄300元钱作为他们的生活费。
48.坚韧不拔的抗争
“我敬佩登山运动员。不仅是他们的一片赤诚,更敬佩他们实际的行动……超越自我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这不是寻常的经历,而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女孩名叫顾苏苏,1992年出生,今年12岁,是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五(3)班的学生。2000年的一个秋日,苏苏在家中突然鼻血不止,到后来甚至大口地往外喷血。家人赶紧把她送到儿科医院,经医生诊断,已是肾功能衰竭晚期,两个肾已经完全萎缩。
生命不能等待。面对危情,惟一能采取的办法就只有“腹膜透析”了,这是一种用“清洗液”来清洗体内“毒素”的治疗方法,而这些“毒素”本来是由肾脏“负责”排泄的。一天一次的透析,把家里的积蓄迅速变成了药物。为了给孩子治病,母亲辞去了工作,卖掉了住房,每天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心力交瘁的生活,难以承受的重压,苏梅红夫妇和其他许多肾病孩童的家长一样,对女儿的治疗充满了忧虑。在苦涩的境遇面前,是苏苏对生命渴望的眼神一次次刺痛着父母的心,也坚定着他们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童子不言语,沧桑早自知。”苏苏感恩于父母为自己倾注了所有,她惟一能做的就是积极地配合治疗,让妈妈看见自己的微笑,让爸爸的脸上不要布满忧愁。4年来的透析生活,苏苏早已习以为常,任妈妈把管子插在自己的身上,任药水在自己的体内流过。单调的日子实在腻烦了,就拖着管子下地转一转。苏苏说自己是长在管子上的孩子。
这个长在管子上的孩子不甘心从此就与病榻相伴。4年多来,苏苏一边与病魔搏斗,一边刻苦地学习。她总是细心地留意着医生的检查记录,每当身体指标略有好转,她就会央求医生和妈妈让她出院上学。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们拗不过小苏苏的执著,于是,从二年级到五年级,苏苏三地奔走,把家庭当作了课堂,把医院当作了课堂。住院的日子里,她的病床边总是摆着教材,搁着听英语磁带的录音机,大夫和护士有时也成了她解难答疑的老师。
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是一个人热爱生命的一种形式。苏苏每天以十多个小时的腹膜透析维持着生命。即使这样,为了能上半天学,苏苏依然会缠着妈妈上午送她上学,下午就能一边睡觉一边做透析。透析经常会持续到深夜,妈妈要她好好休息,她却执意要把作业做完,因为这样她才能安心地睡觉。
苏苏小小的身影到了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学校。4年来,苏苏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求学之路。人说天道酬勤,虽然苏苏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和家中度过,但她的成绩却一直保持优秀。
因为长期用药,自四年级下半学期以来,她的身体已出现了明显的蜕变。她的听力严重下降,并伴有高血压症状。2004年5月,苏苏出现全身水肿,她不得不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从5月上旬到11月中旬,苏苏在学校的课桌一直空着,但老师和同学们都难以相信,3个多月没来上学的顾苏苏竟然来参加期中考试了。更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苏苏每门功课的成绩均达到了85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我才能抵抗病魔,感到快乐。”
顾苏苏曾写下了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我敬佩登山运动员。不仅是他们的一片赤诚,更敬佩他们实际的行动……超越自我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这不是寻常的经历,而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选择坚强,苦难生命也会有别样的芬芳。在医院里,顾苏苏不仅自己乐观地面对病情,还把快乐带给其他病友,医生都称她为儿科病房的“模范小病人”。
小英是一位来自山东的肾病患儿,为了她的治疗,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却没见好转。小英为此心事重重,忧郁沉积。苏苏知道后,就经常到她的病房找她聊天,把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讲给她听……
看到小女孩如此通情达理,医院的大夫感慨不已。是啊,肾功能衰竭的孩童,药物治疗只是权宜之计,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才是抵抗恶疾最好的药物。懂得在不幸中自救又懂得在危情中给予,少年的刚毅和柔美怎不令人落泪?
成年人难以理解,一个小小少年的心里怎么能有如此的力量承载这样的苦痛?是啊,她有一个病弱的身体,但苍天同时又赋予她一颗善感的心灵。在她住院期间,她的床头总是放着同学们写来的心愿卡,放着《东视广角》记者孟阿姨送来的《哈利·波特》。她把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的祝福看作是疗疾的良药,她把社会对她的关爱转化成了自己向疾病挑战的力量。
2004年11月,就在苏苏再次走进医院后,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在一次升旗仪式上发出了“向顾苏苏学习”的倡议。倡议书上说,我们要学习身边自强不息的好少年——顾苏苏同学,她的这种不畏困境斗志昂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而有些困难往往就来自于我们自身,能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最坚强的。
“历经苦难不失志,守得云开见雾明。”2004年11月,苏苏等待已久的肾源终于有了着落,她自是喜不自禁,在药费清单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要换肾了,我很兴奋,也有一点紧张,但没有害怕。一想到能摆脱透析管这个小尾巴,上一整天的课,我就很兴奋。因为下午有我喜欢的电脑和美术课。像平常人一样生活是我几年来一直的愿望。四年求医问药的坎坷路途,一千多个日夜的坚持和等待,终于在跨进另一个新年的时候,可以和它们告别了!
2005年1月10日,苏苏委托父亲转交给学校一封信。原来这是苏苏在得知学校正为印度洋海啸捐款活动后,特意写给灾区儿童的。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东南亚受灾的小朋友:
你们好!在2004年12月26日这个不幸的日子里,你们饱受了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苦难,我的心里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我是一名中国的小学生,在上个月的这一天,我也经历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我在大家的关心下做了换肾手术,现在我恢复得很好。相信你们在全世界朋友的帮助下,一定会很快地重建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回到学校,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你们住在地球上的朋友
苏苏信封中除了这样一封信,还附有20元钱,那是苏苏给灾区少年的捐款……
49.蓝天下的稚嫩双肩
父亲的病让黄来女很着急,学习逐渐吃力更让她坐立不安。但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困境中的黄来女用她的乐观与坚强,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黄来女,计算机学院2003级学生,就是这位坚强的少女,用稚嫩的双臂,为病重的父亲、为自己的心灵撑起了一片蓝天。
每每想起父亲的3次发病,黄来女至今心有余悸。但在她那总也掩饰不了疲倦的脸上仍流露出无尽的坚强,她发誓说:“父亲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我一定要治好父亲的病。”
为了省下往返路费,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听说父亲要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准备在武汉住下,她兴高采烈地做起了迎接的准备。然而等待她的不是想象中的父女欢聚。命运向她发出了严酷的挑战——父亲刚下火车就突发脑溢血,不久之后又两次复发。
父亲日益加重的病情,是她精神上不能承受之重——再次住院后,父亲开始神志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昂贵的住院治疗费用,更让物质上本就贫乏的她一筹莫展——3次住院花去的几万块钱,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刚刚还是在父亲面前撒娇的乖乖女,仿佛转瞬间就为变成弱者的父亲而长大。黄来女以柔弱的双肩,勇敢地担起常人没有经受过的困难。
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奔波,不足4个小时的睡眠还常常睡得很不安稳——在公车上都睡着过好多次了;父女俩的伙食费控制在10块钱以内;给父亲做至少3次体疗按摩,每次半小时;作为生活来源的两份家教还得坚持做;功课也不能落下……每天,黄来女的24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浪费。
这期间,她学会了很多。她学会了变着花样给父亲做饭菜;学会了在浓重的来苏水味中看书学习;学会了每天记账——不仅有父女俩的日常开销,还有一笔笔欠款和无数“爱心”……
父亲的病让黄来女很着急,学习逐渐吃力更让她坐立不安。但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困境中的黄来女用她的乐观与坚强,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父亲得病以来,她从没有痛快地哭过一次,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为了不给他人增加压力。
对于父亲,她是一个好女儿,恪尽孝道和责任;在学校,她是一名优秀学生,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情况下,她都没有放弃学习。
黄来女的顽强坚韧、自强不息,感动无数人。
班上33位同学自发为她捐款2000多元;辅导员李勤老师,除了在贫困生补助、助学贷款等方面尽可能帮助她,还经常去医院照顾她父亲,开导她。学校给黄来女一定额度的助学金,帮助她完成学业;她的故事在《武汉晚报》刊登后,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打来电话,送来钱物……
爱心融汇成股股暖流,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更给了黄来女巨大的力量。同学们轮流去医院帮她照顾父亲,还将祝福、鼓励的话写在本子上送给她。
“即使那么多的不幸降临,相信你会坚强。”字字句句,令她感动。她也一直记着李勤老师给她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总会有见到光明的一天。”
她微笑着面对困难,微笑着面对那些她爱和爱她的人。她想告诉所有人:“有人帮助是一种幸运,无论怎样,自己一定要坚强地去面对,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黄来女总在说,她很“满足”。能和父亲一起过年——哪怕是那样凄冷的年——她很满足;父亲从病得不认识女儿到能说她烧的菜好吃——她很满足;父亲出院后病情能好转,尽管很可能丧失劳动能力——她也满足。“只要父亲好,我就很满足了。其实我很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也很想考研,但这可能是我实现不了的愿望。但有一点我一定会做到,那就是不管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会将父亲带在身边,看护他,照顾他。”
“她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真的让我们感动。”黄来女的同学在帮助她的同时,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那正是身处一帆风顺的环境中的骄子们所缺少而又必需的品质。
“她的自信与乐观,她在磨难中锻炼出的种种能力,一定能助她走上成功之路。”黄来女的老师说起她的感人故事,在唏嘘感叹的同时,掩饰不住赞美之情,他们为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50.坚强的母爱
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难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1999年土耳其发生大地震,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难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
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难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难人员大惊,卖力地搬移在上面、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怎么也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到这儿拍下画面,救难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一面苦撑等待着……
通过电视、报纸,土耳其人都心酸地掉下泪来。更多的人,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难人员抓住了小女儿,将她拉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的惟一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难人员终于受不了,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他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累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第二天,土耳其报纸头条是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为“这就是母爱”。
51.为生命将奇迹上演
就这样,累了,趴在地上睡一觉;饿了,吃两个土豆;渴了,掏出兜里的盖子接水喝……每次醒过来,她惟一的念头就是,一定要爬出天坑。
2004年10月14日《重庆晚报》以“坠入40米天坑少女七天六夜奇迹生还”为题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