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遭遇北盘江
2715000000020

第20章 桥的命运

从北盘江河口逆流而上,已走过了一桥连两县(册亨和望谟)的岩架大桥,贞丰县境内的百层渡大桥,贞丰与关岭相连接的董箐桥。三架不同结构不同形状的桥梁,我都未能认真观察和“审视”,直到走过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上的北盘江大桥,关岭到贞丰的210省道花江大桥,以及花江大峡谷深处古驿道上的铁索桥后,我才发现这些桥梁,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光辉历程和不同命运轨迹。

后三座桥梁之间的距离很近,约摸在20公里以内,但翻山越岭步行的时间没有一天是走不过来的。

在北盘江上,北盘江大桥经常被很多人搞混淆,因为在这条河上,还有命名北盘江大桥的,所以没有亲历过每座桥梁的人,往往会糊涂:北盘江上到底有几座大桥?

关兴公路上的北盘江大桥是一座斜拉式高架桥梁,它是建桥竣工时同类桥梁中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桥梁,桥长388米,距离水面486米,200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

我们说这座桥梁十分壮观,是包括了所有的因素:喀斯特地貌,深谷中汹涌奔腾的江流以及桥梁本身的气势。

不管我们是从贵阳到兴义,还是从兴义到贵阳,坐车来到这巉岩险峻的公路上时,不可能不被这绝壮而富有审美的峡谷和险要所震撼,所折服。山们各具形态又各具性情,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时而像青春女子一样含情默默,时而又像成熟女人一样风情万种;时而像青年男子放浪不羁,时而又像稳重的男人坐怀不乱。总之,你的想象有多丰富,这些大自然创造的作品就有多精彩。

和我一样,众多驾车者,都没放过这不掏钱也能观赏到的绝色风景。他们来到这里,都会停车走下来东西南北看看,或是走在山崖边照照相,或是勾着头对深谷里的江流赞叹不已,总之对这样的地貌和这样的桥梁无不万千感慨。

或许,美中不足的是,人们在观赏之余,和我一样都叹息于没有发现这座有着“第一”桥梁的基本介绍,比如建成时间,高度、跨度、投资等等。就像人们见到一位绝色的女子而遗憾不知道她来自何方,要去何处。

不知是把大桥简介“藏”在什么地方没被发现,还是故意对路人“犹抱琵琶”让其尽情想象?抑或不便公开?不得而知。但这样“咽喉锁钥”似的桥梁,它的生命它的作用它的历史意义都将流传千古,无论今天还是将来日月长河里的人们都会因她而叹服,但也会因不知道其基本概况而遗憾。

虽然我们更多的是感动于这里的山水之险峻和绝壮。

与北盘江大桥直径相距几公里便是石拱的花江大桥了。花江大桥属于210省道的重要桥梁,她是曾经连接关岭与贞丰的重要通道,可是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建成,以及关兴高等级公路(北盘江大桥)的通行,它的昔日的辉煌与热闹渐渐远去,虽然它的重要历史意义依然坚如磐石。但,尽管我们不愿看到建成于1961年,长90多米,至今已近五十年历史,刻有“万年阻隔一线通,千百双手巧筑战,劳动人民齐歌唱,万古千秋******”的时代产物遭到毁灭,可发展必然有 “破坏”。谁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呢!

由于下游董箐岩电站修建库水,这座石拱桥属于淹没区域,因为淹没后石拱桥会给过往的船只带来危险,于是,交通部门决定把它炸毁于江中。

从此,它将永远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成为往日的记忆。

一座桥就像一个人的命运,有时来运转,也有时去命绝。

老花江大桥,你走了,新的一座花江桥将在你的旁边重新诞生。你听到了吗?机械声正在江上不舍昼夜的轰鸣,不日,新桥的生命将从你倒下去的旁边诞生……

回到城市不久,媒体果然报道这座新桥已经合拢。还说,根据峡谷两岸悬崖峭壁等险峻的地形特点,新桥采用了开口薄壁箱平面转体的施工工艺,即先在两岸的主桥拱圈的背墙(桥墩)基础下浇筑好轴心,并涂抹上润滑剂,然后浇注好背墙和拱圈,再利用轴心转体合拢。两岸浇注好的转体主桥拱圈均重3800吨,贞丰岸的转体将按顺时针方向转172度,关岭岸的转体将按逆时针方向转102度合拢成拱。

新大桥离老石拱桥约1公里距离,高90多米,跨度为140米,桥长242米,一道新的风景线再度挺立于北盘江上。

新桥更展风采,老桥灰飞烟灭。

新的花江大桥上游5公里左右的峡谷深处是花(盘)江铁索桥。铁索桥是古时候关岭与贞丰的通道,也是贞丰和关岭的经济文化纽带,更是贵州和云南古驿道上的交通咽喉。东北岸的古驿道直通关岭的花江镇,再经由黄果树瀑布直达安顺、贵阳;贞丰这边的古驿道则经由兴仁、兴义直达昆明。清代诗人彭而述诗云:“铁索黑水旧知名,天水曾当百万兵。试问临邛持节客,当年何路入昆明?”

诗中所写的“铁索”指的就是这座花江铁索桥。

峡谷地势险峻,悬崖绝壁,江水咆哮,飞鸟难行。据说,古代来往的人们在此撑船或用竹筏渡河时,死伤无数。从明代开始,曾多次在这一带建桥,都毁于水患。

同治六年(1867),蒋宗汉随当时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领的军队来到贵州,参加镇压陶新春领导的黔西北农民起义。之后,蒋留在贵州,官至贵州安义镇总兵。光绪二十一年(1895),蒋宗汉上奏贵州巡抚崧藩,请求修建桥梁,并会同济公盐号筹款建桥。

史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建的石桥被洪水冲垮,光绪二十六年(1900),便改建铁索桥,于第二年(1901)建成。索桥用铁索14根,每根262环,拴扣在两岸人工凿成的石孔内,上铺木枋作桥面。扶栏用铁索22根串缀组成,亦拴扣于两岸人工凿成的石孔内。桥长71米,宽2.9米,距水面高约70米。铁索桥历经上百年风雨阳光,至今依然寒光闪闪。

据说,1952年,一群羊从桥上经过时,将铁索上的大木坊踩断。贵州省交通厅于1953年将其修复。1984年,贵州省政府再次对铁索桥进行维修,使其更加牢固,美观,还在桥头建了一座六角亭子。可惜年久失修,显得有些孤寂和破败。

随着公路网络建设发展,铁索桥逐渐失去了它的应有作用和功能,慢慢冷落下去,如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有着历史意义的文物而存在着,因此在1982年,贵州省政府便将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索桥西南岸贞丰县境内的石壁上,许多摩崖石刻,虽然历经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但看上去却似一幅古老的石雕书法艺术长廊。什么 “飞虹”、“花江桥”、“万缘桥”、“功成不朽”、“屹然大观”等等,置身此处仿佛回到了久远的时代,不能不叫独自而过峡谷和索桥的我思幽古之情。

可惜,董箐电站的修建库水,铁索桥的命运也危在旦夕,不管是上移挪位,还是搬迁保存,都将无法体现原貌,尤其是那些摩崖石刻更是无法再现。

悲哉幸哉,难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