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67

第67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1)

一、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21世纪作准备》一书中,分析了影响21世纪发展的各种因素,他把教育列为首要的关键因素。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重要性上。实现人的素质革命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教育上,即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实现我国21世纪战略目标的需要。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国民的素质问题。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实现我国21世纪战略目标。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即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

其次.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竞争的需要。我们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由于高科技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并且竞争更趋激烈的世纪,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经受难以预料的风风雨雨的考验。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科技之争。人才之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之争。在国际竞争中,素质低下的国家和民族将难于摆脱被动落后的地位。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面对世界性竞争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奋起直追,争取后来居上,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要达到这一愿望,具有决定性的战略对策,就需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最后。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发展趋势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21世纪至少有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将会有更多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与飞跃;二是社会开放程度更高,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会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三是社会选择更加普遍。对人的选择将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适应这种趋势,着眼于未来的新要求,21世纪的建设人才、开拓者应该是具有创造力——我们面对一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不具备创造力,就不可能站在科技前沿,就要落伍;应该具有行为力——有一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更具理性;应该具有意志力——竞争需要人们有更强的适应性,能适应选择的要求,充满自信心、进取心;应该具有责任感——开放的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是减弱而是更加激烈,这就需要公民具有更强烈的事业心、成就感、敬业精神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基本信念;应该具有团结力——因为在国际舞台上不是以一个单一的个体开展的。而是以一个群体来进行的,如果没有团结力,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适、协同、合作,没有全民族的团结是不可能构成一个整体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更谈不上取胜。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二、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取得广泛共识。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原则无疑要立足于“适应”的内涵,在正确把握、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着眼未来、富含时代精神和高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1、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切忌片面满足某些部分甚至个别领域的需求。必须特别注意的是。部分或个别领域的需求往往是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而整体需求则常常是相对模糊和抽象的。或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或由于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原因而屈从于来自某些部分的片面需求压力。国内外高等教育在发展战略上都有过许多不当或错误抉择的实例。例如片面强调政治或经济发展的需要,片面强调理论或实际发展的需要。片面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或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等等。实践证明,这种片面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以至破坏的作用。

2、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仅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当前和近期需要。而且能适应那些可以预见的社会中、长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及其需要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如果不着眼于未来,那么今天培养的人才必将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缺乏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必要基础和基本储备。所以,高教发展战略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具有某种超前性。由于当前和近期需要往往比远期和未来的需要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迫切和容易取得共识,它们对制定发展战略的影响和压力因而也往往是主要的。所以,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须对此有清醒的、充分的认识,防止可能产生的各种“短期行为”,使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未来需要提供准备。

3、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能够保证和促进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全面发挥。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的功能。如果从社会本位论或个人本位论出发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或个体功能,最终将既有碍社会发展又有害个体发展。因此,教育发展战略必须保证和促进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发挥其个体功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这是我国高教发展战略从全面发挥教育功能的要求出发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该是:在高等教育目的上,培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克服过分专业化的弊端,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大的社会适应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智能培养,为个人发展建造宽厚的基础;在教学组织与形式上突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现状,采取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相应组织形式,向社会化、终身化过渡等等。

4、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于教育规律。在制定高等教育战略时,必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搬用其它领域的规律和战略。例如,不能把物质生产的规律和战略搬来指导教育这种社会人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不能把一般商品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战略搬用来指导人才市场的发展等等,更不能把市场机制完全引到高等教育。

综上所述,制定一个能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时必须做到:遵循高等教育的运动规律;正确处理社会整体需要和局部需要的矛盾;社会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矛盾;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对上述矛盾的估量和所采取的解决矛盾的措施都要符合客观实际。一个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为21世纪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取向和条件。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由其自身决定的,也是由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决定的。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增长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其次,从科技进步来看,我国将在21世纪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信息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需求。第三,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城市人口将有较大的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和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也将刺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我国目前较低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间的矛盾,即大众教育要求与英才教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正成为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主要压力。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仅为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最终确定,还要看为高等教育发展可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所以,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战略,需要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效益、公平的关系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水平。

1、受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制约。如果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必然在短期内需要增加很多教师而导致大批不合格教师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水平较低,教师待遇偏低,许多优秀人才不愿进入教师队伍,造成现有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势必对教育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受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制约。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除政府财政支持外,还可从其它渠道筹措部分经费,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但政府对公立或国立学校的经费承担较大责任。一方面,全社会的教育经费普遍严重不足,各级教育生均经费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另一方面,从高等学校在校生的绝对数来看,我国已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低水平的教育投入必然带来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教学科研设施不齐全、设备低劣、公用经费紧缺、图书资料陈旧等低水平的办学条件。造成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不理想。所以在高等教育投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如果以较快的速度或较大的幅度发展,则有可能与低质量相伴随。

3、受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分配制约。我国目前发展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点在于“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教育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资源在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中的合理和有效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做后盾。有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相对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水平偏高,公共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阶段相对密集。根据我国的国情,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相当艰巨,如果高等教育规模以较快速度发展,势必会影响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

4、受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制约。高等教育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体现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是否一致,即供求总量是否均衡。需求总量由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决定,供给总量由高等教育的规模决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过剩或短缺都会造成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不经济。一方面,不足的高等教育规模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表现为高等教育外部效益低。另一方面,过度的高等教育规模会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表现为高等教育内部效益低。目前,某些专业的人才过剩和另一些专业的人才短缺并存,说明高层人才培养存在结构失衡现象。它一方面会影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会导致高等教育内部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形成资源浪费。因此,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要与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配合进行。同时,从社会发展全局而言,高等教育规模必须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经济、贸易、国防、医药卫生等各行业协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适度、协调发展。

5、受教育投入潜力的制约。如前所述,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由受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和兴建部分民办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政府负担高等教育的财政压力。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在这两方面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规范制度,将可望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有较大推动。

总之。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应以多大的发展速度在多长时间内发展到多大规模的问题,而必须在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及其配置、质量、效益、入学机会公平等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适度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条件进行调整。

四、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日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仍不能充分适应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第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仍不够清楚、合理。在类型结构上,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划分不够清楚;在层次结构上,中专、专科、本科的部分学制交叉重叠,功能定位不清;在科类结构上,专业划分与设置不尽合理,口径宽窄有待调整。此外,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比重不尽适当,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沟通。这种状况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有效管理。不利于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合理流动和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受教育要求。第二,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正在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全球社会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和我国正在实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都会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并必将进一步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出更新的要求。第三,为满足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仍以政府的行政性、计划性调控为主要手段,这种调节机制不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也加剧了高等教育结构的不适应性。在充分认识当前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结构战略调整不仅要着眼于合理化目标,而且要努力形成合理的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