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38

第38章 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的火花(2)

3、必须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处理过程,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创造教育的根本性基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逐步实施和完善,为人们主动学习、开发创造力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国的教育要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就要逐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不断完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尽快实现我国教育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4、必须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创造力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环境应该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文化氛围等。人的创造源泉是无限的,良好的创造环境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也有利于开发创造力。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努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力。国家应该制定积极的政策和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创造教育的水平。社会各界应该大力宣传创新成果,积极组织各种创新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促进创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5、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实现科技创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侧重发展基础理论和制造廉价产品。由皇家、政府、民间三方面筹措资金予以支持。日本科学上的成功,工业上的发展是与早期基础研究有极大关系的。二次大战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反对日本进行基础研究,把从事基础研究的理化所关闭,把回旋加速器沉入海底。到1985年日本才重开基础研究,并得到迅猛发展。分析日本、美国在科研上的投入的结构比例:基础研究大体占科技投入的15%,应用研究25%,开发研究60%。而与之相比,我国对基础研究,尤其是高校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1995年中国研究与开发总投入占GDP仅为0.5%,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仅为6.1%。1996年,中国从事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总人数和从事企业研究发展的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中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却分别为第32位和第21位,所以,国家应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6、高等学校要形成知识创新、传递、转移的良好机制。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中将起到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为此,高校要形成知识创新、传递、转移的良好机制,要源于社会、高于社会,指导社会。为此要形成两个一条龙:学校基础研究定向化、应用研究基地化、开发研究社会化、产业化、工程化,上中下游一条龙;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实现优质生源,培养优秀大学生、善于综合创新的硕士生、勇于创造的博士生,形成一条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系。学校的研究成果、创新知识要实现两个转移,一是向生产,一是向教学转移,使知识能不断更新,大学生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知识。

三、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创造力是人的智力的突出表现,其核心是创造思维,是思维的高层次的活动,是揭示新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是理智地改变现行规范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综合表现。

大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强的特点。可以说,大学生身上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自然存在,自然赋予的。但是这种自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加以正确的引导,有意识的培养才会持续高涨,并不断产生新的创造思维能力。否则,就会逐渐下降、低落、甚至枯萎。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提高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知觉能力。创造是从观察开始的。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新发现的直观本质的特征,通过比较、对比、想象、推理等多种方式,把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使思维达到创造性的境地。伟大的物种起源与发展学说的创始人达尔文就非常重视观察。他到世界各地考察,精细地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情景,坚持二十年写观察日记,结果他写出了巨著<物种起源>。可见,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没有很强的观察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力。

2、鼓励质疑问难。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并为解疑而不耻下问,勇于攻关。众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从有疑到解疑的创新,这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生应当培养自己大胆质疑、勇于发问的良好习惯。有目的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去设疑、解疑。把从随意的疑问向有目的疑问发展,这才会使疑问与创造结下良缘。应多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放手让自己创造性地析疑解疑,用自己新学的知识,通过综合分析,排除盲目的疑点,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解决问题,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地解疑。

3、培养联想力与想象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改造、产生某一种事物的新形象的能力。联想是在已有的感知材料基础上进行的一个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的人,他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会很强。培养自己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之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作用。首先要充实自己知识面。但联想和想象不是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应合情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如此就会在未来的事业中有所创新。

四、培养创意思考能力须因材施教

为了培育多样化的人才,在制定改进大学课程的政策,以及具体落实每一项计划时,应尽可能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意思考能力方面,如此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创意思考能力,就是要在教学方面。尽量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去发掘创新的意识,以便在不同的领域加以应用,从而达到更佳的成果。

大学生的能力毕竟不是一致的,如果采用共同的教学方式加以教导,可能效果会受到影响,那些能力较弱的可能赶不上。虽说有教无类,在培养创意思考能力方面,教师应明白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某些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然采用需要能力较强的教学方法,这些学生势必抛在后头。因此,学生必须先掌握好的是“本”,而非“末”,一切创新和创造都是建立在学好“本”的基础上。如果缺乏良好的基础,则有造空中楼阁之虞,或钻进牛角尖,谈不上创意。反之,一旦学好了创意的技巧,则闻一知十,熟能生巧,创意自出。事实上,循序渐进、情感教育法和摘苹果式教学法等等,对创意思考教学是十分实用和有效的。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的机会、条件和环境比过去更优越,因而,他们的思维、意识、辨别力、判断力、预测力等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透彻了解教与学双方的客观实际状况,真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创意教育和创意技巧的训练,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考,甚至于异想,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潜力,特别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如此,整个教育教学政策将日臻完善,而在这样的政策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定是知识全面、基础扎实、技能上乘、思维活跃、富有革新精神及创意思考能力的优秀人才!

五、要善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现代人,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造能力,使知识和智慧变成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近二、三十年来,教学理论方面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即传统的教学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点,正在逐渐被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发展能力的观点所代替。国际流传的科学教育格言是:“传授知识主要是总结过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才真正是为了未来。”

所谓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才能”或“本事”。它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从事音乐活动,既需要掌握歌唱、演奏等具体活动方式,又需要形成曲调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心理特征。从事绘画的具体方式是调色、运笔,其所需的心理特征则是色调感、浓度感、线条感、形象感。由于各种活动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也不同。能力因人而异,形成能力的个体差异。这种能力的个体差异会影响一个人掌握某种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是在人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创造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研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等等。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而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从环境而言,只是从一个小的象牙塔步入一个大的象牙塔,再加之家庭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极少与社会接触与碰撞,因此,多数学生其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习惯于服从,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却又缺少勇气与自信,这对个人创造能力的提高是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的。

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能力兴趣发展方向,我们应给以正确的引导措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兴趣方向也是异彩纷呈,瑕瑜并现,既有好的兴趣方向,也有不良的兴趣爱好,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兴趣,引导并发扬其兴趣的有益方面,并辅之以多种活动手段,激发其参与意识及内在潜质,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表现在感知敏锐、观察全面、注意力集中、记忆迅速牢固、思维深、善于概括、想象丰富、勇于创新、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等方面。

大学生要把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必须注重创造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包括学习及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语言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等等。一个不善于学习及自学的人无法实现知识更新,就无法应付未来遇到的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不善于自学甚至会沦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所以学习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主要是讲求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从而遇到问题能通过学习而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能力是必备素质,必须加强科学能力,动手能力锻炼,做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生从事的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创造需要思维作保障,思维要善于获取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等的协调训练,使思维具有多面性和层次性。在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中,创造能力是核心。缺乏创造能力的人,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有了创造能力,才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要培养创造能力,就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在生活态度上的进取性、思维方式的创新性、意志品格上的坚韧性等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