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39

第39章 心理素质: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1)

身心健康是每个人所渴望的,是完成事业,实现理想,走向成才之路的最基本保证。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和培养才干的黄金时代,健康对于他们就显得尤其重要。人们大多是从身体有无疾病来衡量健康与否,认为躯体发育好,各项功能发挥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固然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但它仅仅是生理健康的标志,真正的健康还应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通常所说的“身心健康”就是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因为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只有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健康的完整概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关于大学生来说,健康并非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于使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效能姿态,使自己能顺利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以便踏入社会后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

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可以由医生使用一定的医学仪器进行检查而断定,也就是它有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是否也有一个客观标准呢?它可以根据心理测验,观察和考察以及根据个人主观体验的报告等材料来加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目前,一般认为,考察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年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叫做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个人呱呱落地,由软弱无力到能够独立行走,从不知不识到有知有识……其心理、行为总是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基本符合他的心理年龄特征,即可看作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反之,即可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为大学生应该是:热情活泼、精力旺盛、勤学好问、勇于探索、崇尚创新、乐于承担社会义务。相反,如果老气横秋,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处处依赖家庭,喜怒无常,即可看作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2、大学生能否积极地对待学习和工作。按常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乐意学习和工作的,对学习和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充满自信,能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并从中获得满足。学习对于他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因为学习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喜悦,使他振奋,这种喜悦之情转而又增加他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此外,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应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而产生困惑、焦虑、绝望等情绪障碍,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能够设法克服和排除。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正常学习,或者把学习看成是负担,怨天忧人,苦闷失望,其聪明才智得不到正常发挥,便可视为心理不健康。

3、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地自我评价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因为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顺利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到既不好高鹜远,也不自暴自弃。而自我观念不正确、自我认识不清的人。往往表现为要么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一旦失败,就怨天怨地;要么自轻自贱,极度自卑,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以致于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还要能够容纳自己。不因自身存在的无法弥补的缺陷而厌恶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人们追求完美,努力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但仍不能完善无瑕。事实上有一些缺陷是无法弥补的,或者只能做有限的改善。面对这种现实,应该欣然接受,泰然处之,并找出自己的长处,扬长而避短,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4、大学生是否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正常的交往活动,乐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建立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朋友,并在与同学、老师、领导以及他人相处时,采取一种尊敬、友爱和信任的态度。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应该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感情,并从中得到温暖和友情。

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能“接纳自己”也能“接纳他人”,才能与人友好相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好、恶以及志趣与要求,在与人相处时往往也有所选择。但若走向极端,认为多数人或一切人都不可信,世人皆与己为敌,孤芳自赏。不愿与人交往,不能以诚恳、谦逊、公平、宽容的态度待人。不尊重、不信任他人,贬低他人,嫉妒他人,甚至敌视他人,就会陷入孤独之中。那么,他的心理就不能说是健康的了。

5、大学生是否具有从容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能够适应环境和社会的需要。人作为环境的产物,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环境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能够合乎时代发展的步调,而不是一个落伍者。此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明确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能够自觉运用规范约束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需求违反某种规范时,应及时抛弃或修改自己的计划,清除不良欲望以谋求与社会的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自我封闭,或一意孤行。那些为了实现个人欲望而不惜采取******态度,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妄取强求的大学生就会成为越轨者,并严重影响自己健康心理的发展。

6、情绪反应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适应和改造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健康的人中枢神经系统总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况,即有适度的、正常的情绪表现,不为消极情绪所驱使而导致行为异常。情绪反应正常一般表现为: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无论是喜、怒、哀、乐都有一定的原因或对象;情绪反应强度能和引起它的情境相适应,情绪反应能随情境变化而转移。如果大学生情绪反应过度或不足,某种情绪反应不能随情境变化而变化,就可视为情绪反应不正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平衡的协调的,能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比较快地重新适应,不会深陷悲哀之中而不能自拔。

7、大学生是否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人格是个人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人格有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内部自我和外部行为特点是统一的,它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和面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完整的人格,即他的人格特点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他所想的、说的、做的表里如一。这种完整人格的表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远大理想和抱负。一般来说,人生观和信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等,则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应该与其人生观和信念相一致,并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念,表现为行为与其内在信念的统一。否则,欲望背弃了信念,行为和思想相矛盾,言行不一,表里不合,就会导致人格分裂,这样的心理当然不能说是健康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上是比较好的。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上进,接受新事物快。热衷于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是主要的方面。但也有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的一面。1989年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中国纺织工业大学统计,近年该校休学或退学学生中,60%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5年对95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心理方面有问题,希望咨询的学生达22.2%,15.7%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2.6%的人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总之,高校每年因神经衰弱,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承受力差,情绪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出现,轻生自杀者也时有发生,这给国家、学校、学生家庭及他们个人都造成很大损失。

大学生主要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心理问题:

1、学生的最高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他们整天埋首于书山题海之中,很少有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升入大学后,学习负担不再像高中时那样沉重,生活目标也不再那样明确和唯一,加上青春期极易变异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审视自己,审视周围。于是,现实中纷至沓来的许多陌生的矛盾的东西使他们应接不暇,难以理解。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心理的第二个“断乳期”,在经过十多年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和宠爱之后,被突然放在一定的位置,充当一定的角色,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常常使他们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般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进入精英荟萃的大学后,昔日的佼佼者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面对这一从未遇到过的严峻现实,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激烈的竞争,过度的紧张,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烦躁,思维钝化,以致头痛、失眠。另一种现象是学习无兴趣、无动力、目标失落。

2、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离开家庭,迈进大学,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宿舍的人际关系、异性关系等与中学不同,相对复杂一些。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有的因羞怯,缺乏交往的勇气而不敢交往;有的因封闭而不愿交往;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交往;有的在交往中缺乏宽厚、包容,导致与同学关系紧张;有的缺乏交往的经验与技巧,遇到一些场面不知如何处理,对交往产生恐惧。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偏低,这在新生中尤为突出。自我的发现虽然使他们不满足于现实,但又十分珍视自我。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新同学,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小心翼翼地去试探,去接触,尽管比任何人都渴望理解,渴望倾诉,渴望关心,但青年时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又使他们不肯轻易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自我保护、戒备他人的心理,无形中拉大了与别人的距离。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天地里。自然免不了孤独。

3、人生态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取向产生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倾向。

4、恋爱与性方面。有因身材矮小、相貌不佳深感痛苦者;有因失恋导致心理压力沉重者;有因欲望的需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造成心理压抑者。

5、生活背景方面。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大学新生不仅把视线转向自己,考察自己的精神生活、个性特点,而且注意从别人的眼里观察自己,结果是发现了一个并不成熟,并不完善的自己,这对于他们十几年来养成的优越感和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值,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而心理产生焦虑和自卑。大学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实力不强的同学往往会感到自卑,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更加封闭,总觉得比城市来的同学矮一截,因而自卑感更强。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生理上成熟,而心理上并不成熟,往往敏而不稳,脆而不坚,柔而不韧,经受不住委曲与挫折。大学生自杀的悲剧时有发生,而自杀的往往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的因一次考试失利,便服药自杀,有的因为别人的几句闲话或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挫折,便轻别人生……这说明家庭和社会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成长,太注重满足他们物质的需要,而太少花心思去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导致他们一旦离开父母,便无所适从。一般来讲,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身处逆境,生活风浪的冲击便会提高他们应付困难、摆脱心理冲突的能力,相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分溺爱和保护的人,对挫折和失败的耐受力低,正如古语所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青春期乃人生发展的最高峰。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狂风怒涛期”。也有人称之为“危险期”,但它毕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时期。而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这个特定环境中,有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此时他们心理的迅速成熟,知识的迅猛增长,自我意识的普遍增强,社会认同感和社会价值的获得,使心理感受迅速发展,特别是心理需要广泛而且强烈,常与现实发生矛盾。因而容易产生激动、焦虑、紧张、苦闷、沮丧等心理问题,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障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失衡。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升入大学的机率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考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数都是佼佼者,自己内心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受到别人的赞扬和羡慕。由于自尊需要已充分甚至过分满足,使大学生在心理上自我评价提高,产生自尊乃至自傲心理,这是就社会环境而言的。而就学校环境而言,这种需要却未得到满足。进入大学的人在中学大多是学习尖子,如今,尖子们汇聚一堂,大家重新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人人都力图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时,有些同学才真正体验到,强中自有强中手,从而产生新的差距感。在这种情况下,强者更感骄傲,弱者只好自叹弗如。有的人看到差距,奋起直追,不甘落后,这无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有的人则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自卑感。这种冲突很容易造成情绪失调,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