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探索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去设计自己的成长道路,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当前,为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文理结合、能够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少弊端。理工科教育除了政治理论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专业圈子里,造成了人文素质的低下。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尖锐地指出。导致“人不见了”这一社会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失误。他们认为,现代的社会教育已失去了真正教育的功效,甚至教育越普及。偏差越扩大。现代人在今天错误的教育熏陶之下,“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人了”。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性的目的,并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一变而为物,人的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成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
针对“人不见了”这一状况,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成“人”教育,通过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普通教育等来实现成“人”教育。有些学者提出,迎接21世纪,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教育人们懂得“人是什么”、“我是谁”。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真正涵义。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
人文意识是对文化现实的观念化和理论化反映。文化客观、独立地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作为一个特定的客观驱使每个人适应并接受。
作为社会的人,无一例外地都生存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区别在于,有些人的文化意识正确反映了文化现实,是科学的;而有些人则比较淡薄。科学、先进的人文意识是文化发展的先导,是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实在让人担忧。
笔者在高等学校工作,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工作多年的非文科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正确、严谨地写作应用文。主要表现为格式不对,语句不通,文学语言的应用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错别字多,不会用标点符号,“一点到底”;字迹不工整、不规范等。此外,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经常读错常用字,如把“造诣”说成“造旨”,“推荐”读为“推存”,念“束缚”为“束博”等等。用一句话形容。可谓“大学文凭,小学文化”。
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社会上也常有反映.例如: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病危通知单上,把“病人呼吸衰竭,随时有心脏停止跳动危险”的诊断结论,写成“随时呼吸衰竭,心脏停止死亡”。病人家属看了,误以为人已经死了,痛哭流涕,赶到病房,一看病人还活着,闹了个大笑话。有一位知名历史学家收到一个研究生的来信,由于信封上的字迹潦草,难认,又不规范,看不清楚,他在给研究生回信时。只好将原信上写的地址剪下来,贴在回信上。某记者到某大学了解特困生问题,发现一名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在困难补助申请书中写“家庭”的“庭”字,几处都少上面一点;另一学生写“药水”成“约水”。还有一学生把他父亲做生意亏了本表述为“生意发生故障”。其他不少申请书都是写得词不达意,语句不通,字体难看。这位记者感叹道:“大学生文字基本功忽视不得!”
不少大学生由于语文修养较差,往往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正如交通部1993年10月在长沙交通学院召开的部属施工企业财务会议上,许多施工企业的负责人现场提出的那样,“大学毕业生语文能力低下,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也影响自身的发展。”复旦大学曾在全国选拔数学尖子出国深造。有些数学尖子由于语文基础差,写不好研究论文而失去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为此提出:“今后选择数学尖子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成绩太差,就是数学成绩很好也不能招收。”据《中国青年报》1996年4月5日题为《只有文凭能过关吗》一文报道,一位女研究生前往“96年春季北京人才市场”求职,竟然无法向招聘人员谈清楚自己想应聘什么工作,其求职的结局便可想而知了。
我国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普遍较差,这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要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原因。
二、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偏缺的原因
造成当今大学生,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修养普遍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等教育在50年代初期,完全仿照苏联的教育模式,为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对专门技术人才的急需,从实用主义出发,实行文理分家的院系调整,着重发展工科教育,培养所谓“现代的专家”,而对文科教育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极不重视。在院系调整中,仅保留了少数综合大学培养文科人才,而大量的理工农医院校,主要学本专业的知识,除几门政治理论课外,基本上不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当时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使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根本不重视人文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确实培养了大批能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正因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其不利于甚至妨碍人才全面素质提高的弊端,以致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开展的批孔、批儒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肆意践踏,留下了深重的后遗症。而否定“****”、拨乱反正又着重在政治方面,对这方面的后遗症的诊治却并不得力。及至体制转变的初期,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度出现的经商“下海”之风,一切以讲实惠、赚钱为目的,更加忽视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对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大学教育历来强调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还是过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普遍具有如下不足: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我国高等工程专业开设的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本科生一般开设6门,约260学时,占总学时的10%左右;专科生一般开设4门,约210学时,也是占总学时的10%左右。而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学、文学、音乐、哲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修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相比之下,我国的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明显偏少。
以“两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我国高等工程专业开设的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的课程,基本上是如下几门:马克思主义原理(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或者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法学、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成才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这些课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课”。虽然国家教委在199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中,规定工科学生要“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但不少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除“两课”之外,没有其它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两课”教育达不到工科学生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要求。“两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简单重复的内容多,系统性及深化程度都不够。而且,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因此,我们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教育是干巴巴的,没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基础。
近年来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情况不理想。一些理工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开始注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实际上对此并不重视:第一,没有像研究工程技术教育一样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没有根据理工科专业培养的目标模式重新调整整个课程体系,而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不变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造成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第三,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要求不统一。有的学校是在“两课”之外,在必修课中加入大学语文等少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另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学生任选;有的学校是在限选课中列出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哲学、思想方法与道德修养类、经济管理类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求学生选择一组学习;有的学校则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列入任选课程,即可学可不学。对于除“两课”之外不再开设别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院校,也没有什么约束。而且,在“两课”之外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校,大多没有给出应知、应会的内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的内容及水平差距甚大,不少学校只是根据师资情况设课,没有形成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系列,让学生系统地、不断深化地学习。
三、人文素质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文修养对一个人的前途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从西周的国学、乡学、贡士的选试,到魏晋南北朝的官僚考核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再到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无一不是以人文功底作为最重要的测试内容。宋朝的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以载道”,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记载道德的,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如何,能反映出他的学识深浅。古人多以“道德、文章”来评论一个人的品行,把文章作为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指标。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说“文如其人”,也是说从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看出其为人的态度和风格。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以文取士,尽管其所推崇的文章内容是维护封建帝国统治的,特别是到了后期形成了八股文体,写文章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而不得有自己的见解,严重束缚人的思想,这都是应该批判的。但其重视人文修养,认为人文修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这也不无道理。
人文修养与人的素质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总要和别人打交道。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专业,毕业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工作的时候,都必须借助于语文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意图。只有与人交流。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工程技术人员不可能不与工人和有关方面的人们打交道,不可能完全不做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这都需要借助于人文修养来表达和交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可能与别人谈判、竞争。有比较好的人文修养,显然能提高他们的公关和谈判能力,容易取得成功。70年代初,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的每次发言,往往引起广大会员国的密切关注。他们除了关注这些发言的内容外,也非常赞许中国代表团发言的精确丰富的表达方式。一次,中国代表团发言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谚语来批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位外国代表听后赞叹不已,说这种形容真是绝妙透顶,语言既形象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代表还问我们的代表团:“你们能写出这样好的发言稿有何秘诀?”其实,这个秘诀就是丰富的人文修养。我国原外经贸部吴仪部长颇有口才是举世公认的,她是当今为数不多的不看讲稿而能滔滔不绝的人物之一。香港《大公报》有篇报道这样评价她在国外的演说:“她从来不作拘谨、刻板的官方式发言,不用讲稿,也不看笔记,如果有回答问题的节目,场面就更精彩,她对答如流的应变本事,能够得到淋漓酣畅的展露。”而吴仪自己则说:“这种人前的潇洒,是用人后的艰辛劳动换来的,是人的修养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修养是长期努力奋斗、大量积累的结果。”吴仪这里所说的修养当然包括其深厚的人文修养。一位学者曾经谈到有人问读《红楼梦》有什么用?他说:“不读《红楼梦》的人,不读唐诗宋词的人,文学素养特别差的人,他就脱不了俗。有的人穿着入时,仪表也不错,但说出的话,办出的事,总是上不了格。我说不清此中原由,猜想可能是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读了那些好书就会在你身上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因此,加强人文修养也是提高人的思想修养的必要条件和最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