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理工学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用的是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用的是形象思维。表面看来,两者是不相同的。其实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者说两者是相通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对科学技术的创造来说,首先要有非常广阔的设想,浮想联翩,大胆猜想,冒着风险地探索,这时候不是严密的逻辑。而文学艺术呢?开始阶段则需要仔细地观察,由表及里深入地观察。没有严密而尽量地观察,漫画家怎么能够把人们的形象几笔就维妙维肖地勾画出来呢?因此,统一起来看,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思维方法应是一致的,只不过前后的份量与特点各不相同而已。古今中外,大凡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药物学等方面很有造诣,对文学同样有深入的研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其数学著作极富文彩,诗作也感人肺腑;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热爱音乐,也是音乐家,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就是他在1920年创作的;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的演讲才华都是有口皆碑。在外国,古希腊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除科学著作外,还有诗歌方面的著作;著名的发明家诺贝尔写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作品;爱因斯坦的语言魅力世所共知;数学家冯·诺伊曼同时又是语言学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科学家们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修养,丰富了科学研究的想象力,培养了科学发现的洞察力,学习了描写事物的表现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不能说不是他们取得伟大的科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和浓厚的兴趣。他曾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钱学森在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授奖仪式上特别提到他夫人从事的音乐事业对他的影响。他说:“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中所包括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四、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人文学科,是以人文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科学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它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社会科学,根据我国有关社会科学词典的解释,它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广义的社会科学还包括哲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的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削弱了教育陶冶人格的基本功能,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使高等教育陷入了狭隘的实用主义之中。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是主要职能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如果放松了“为何而生”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将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这种现象在西方世界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过分专门化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不仅是知识的分裂,而且是人格的分裂和文化的分裂;不仅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危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危机。
从法国波旁王朝在1747年创办以培养土木工程师为目的的土木学校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已有250年的历史。随着两个半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程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几经变迁,改革的浪潮一个接着一个。本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工程教育的新一轮改革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工程教育基础化,其内涵为工具性基础和知识性基础;二是工程教育非技术化,其内涵为不断充实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等教育内容。
近几十年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急剧变迁的社会,曾有6次大的改革,这6次大的改革中,每次都提出要加强工程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例如,1934年《威肯顿报告》明确建议在工科课程中增加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1944年《哈蒙德报告》建议,工程教育应当沿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两条路径齐头并进;1955年《格林报告》的结论为人文社会科学应用为工科教育课题的重要基本部分;1968年《工程教育的目标》报告中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未来工程师将被要求参与解决与日俱增的复杂的社会问题”;1979年哈佛大学发表《核心课程报告》,制订了著名的《公共基础课程录》,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除主修课目外,都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经过特别设计,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6个核心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984年,美国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发表题为《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的报告,呼吁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8年,美国大学协会发表题为<未完工的设计:本科工程教育中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报告,着重解决面向工科学生的应用文科教育问题。80年代中期,美国曾就“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展开过非常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发展成为“课程改革运动”,其影响至今犹存。
韩国在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所有的大学课程均由教养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组成,学习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教养课中的必修课由教育部确定,占总学分的30%,内容包括国民伦理、国文、国史、外国语、哲学、文化、自然科学入门和体育。此外,学生还要分别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个领域中,分别选修1门以上课程。
英国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当今西方世界存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严重分裂,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加强文理交叉,拓宽学生学业基础面,推迟专门化时间。剑桥大学的专家认为:“现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缝必然用科技人文科学来粘合。”
日本学者认为,在经济、科技、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存在危机和弊端,而且这些问题随着教育的发展而表现得越来越深刻和严重,以致于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日本《关于教改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恶作剧’、逃学、校内暴力、青少年不良行为等被称为教育荒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事态的发展令人们忧虑。这种现象的根源很深,且相互牵连,又同家庭、学校、社会的现状等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偏重学历的风气,以进一流学校、一流企业为目标的考试竞争变得尖锐,家长、学生、教师全部卷入偏重知识、忽视个性和道德教育的浪潮之中;学校、教育、学生之间缺乏协调,家庭教育的职能减退,社区作用降低,大众传媒产生了不良影响等。日本教育界认为,要认真考虑教育荒废的种种病理现象及其根本原因,面向未来,恢复教育生机,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整个教育,从新观点出发,大胆、细致地推进教育改革。日本财界也呼吁:“现在的学生。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均缺乏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的能力。而且还缺乏主动性、说服力、创造性及挑战精神。要大力加强普通教育。”
美国学者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愈来愈要求从事具体领域工作的人员,具有全面的大系统的观念和能力,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从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作一系列的改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工程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等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和背景的作用日益突出了。这种背景包括企业的和组织的背景,也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的因素。因此,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习一些工程科学的理论和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这不仅是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且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日益增进的了解”。“当代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够清楚而有效地思考并作出书面表述,应当能对文学和艺术、历史、哲学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性评价,掌握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数学与实验办法,对其他时代的知识有所知晓,应当对于伦理道德问题有所认识,应当在某些学科上具有高深的知识。”
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指出:“如果我们要求自己能在已经创建的新条件下生存下去,那么大踏步地提高文化素质是首要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面对这一现状,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重新受到高度重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假如你接受了人文教育……你活着就将不只是停留在个人这一水准上,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你就不会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至少有时候你会把自己的命运(不管要怎样)看作是用以说明人类的状况和命运的一个事例。”这已成为美国课程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他们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把一个在体力、智力、情感、伦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从上面的例证中不难看出,当代社会向高速化、复杂化、国际化、信息化急速发展。这种社会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有综合自主的判断力,有丰富的人性,面对社会诸事物充满自主探求心和创造性,保持身心健康。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除了专业教育之外,要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五、人文素质:理工科学生的跳板
某理工科院校曾对一个班进行一篇1500字文章写作能力测验。测验结果表明:这个班30名大学生中,有错别字的24人。不会使用标点符号的10人,不使用标点符号的3人,有44%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进行课外阅读调查时发现,57%的大学生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只是从影视剧中略知其大意。有些理工科大学生,ABC和XYZ很好,熟悉美元、英镑,却不懂长城、黄河,不知道文天祥、史可法,不熟悉《论语》、《孟子》。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单科型院校,其教学和科研都围绕一个学科转,形成“单一学科+基础”的办学格局,其它学科都成为“附庸”。这种单科型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氛围。这种重理轻文倾向,片面强调数理化等专业技能、工程技术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表达等方面素质的培育。走向了只生产“专才”而不培养“通才”的误区。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急功近利,把进大学看作是为了掌握一门专业或技能、一个谋生手段,从而助长了重理工技术、轻人文的价值取向。不少理工科大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差,文学功底浅,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味较低,对世界名曲知之甚少,对世界名著不知不晓。当代世界科学不仅从理论到实际的应用周期正在日趋缩短,而且正朝着综合的方向发展。文、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是日趋明显的一大特点,培养文理结合、能够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加强和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要求。此外,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培养丰富的创造力。理工科大学生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意识,不断健全人文素质,使自己发展成为博学多识,有较高文化教养、和谐发展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