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12

第12章 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3)

3、把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以科学的态度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变。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素质教育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应试教育以考试的成绩为出发点,只是千方百计地想法提高考试成绩。

二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所谓“优等生”或“后进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应试教育只照顾少数“尖子”学生,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即考试成绩;要把后进生转化为优等生是很难的;优等生只能是少数人,他们是通过严格地选拔而筛选出来的。

三是素质教育认为学习对学生来说既是艰苦又是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增强他们自治、自立、自信的能力,获得成功者的体验,自觉排除心理挫折的压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内驱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才能的发挥,强调严格要求,大作业量,纠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压抑。

四是素质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有些是线性的,而大量则是非线性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入手;应试教育认为教学过程全部是线性的,只要坚持背诵、模仿、改错、简单的概念判断等做法,靠加班加点和不断地重复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素质教育强调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只有他们通过心理的调节与控制,才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我的东西;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迫使他们去学习。

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如何实施这种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并由此处理好其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不致于导入误区,是当前教育理论界和教改实验中应首先注意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做好素质教育实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五、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状况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你能看到清晨聚集在图书馆前等候开门的莘莘学子,也能看到在教室里埋首书本的刻苦用功者。运动场上你能看到他们奋力拼搏的矫健英姿,晚会上你能欣赏到他们的优美舞姿和甜润歌喉,橱窗里你能见到他们的刚劲书法和精湛绘画,供需见面会上你还能见到他们毫不胆怯的自我推销和慷慨激昂。的确,当代大学生热情、开放、直率、外露,充分表现自我,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观点和新思维,这是他们的主流。在主流的背后,当今大学生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缺陷,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导他们克服这些缺陷。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偏差:

重“才”轻“德”,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当代大学生中,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功利的倾向。德才关系问题常常是掣肘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拥护改革,渴望成才。但同时必须看到,新与旧、美与丑、是与非、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谬误等等时代“二重性”的问题在大学生思想中依然是矛盾的,有些人认为有“才”便是“德”,有些人认为“德”是虚幻的,“才”是真实的等等,出现了重“才”轻“德”的状况。

从大学生政治素质来看,一方面,他们认同了改革开放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的限制,没有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评头论足,对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缺乏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参与热情,又表现出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现象,如盲目经商、下海、打工等。他们的政治意识还很肤浅,政治观念还很混乱。在情绪上往往不稳定,时而慷慨激昂,似乎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时而迷惑彷徨,莫衷一是,实际上对政治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严肃的政治选择。政治上的不稳定状况,继而产生了轻视政治及对政治的消极厌倦情绪。

从大学生道德水准来看,其表面上是追求“高”的价值目标,但实质上则是以“我”为中心,以既得利益为半径划圆,中心内容则是所谓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背后,抛弃集体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奉献等等,这种自我实现,势必导致重才轻德。有不少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对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缺乏深刻的认识,只不过是以此来对自己成“才”增加筹码;有不少大学生立志成才,却淡忘了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基本要求,视道德约束于不顾,“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也有人不讲公共卫生,不屑文明行为。懒于公益活动,仅局限于“三点一线”,为成“才”把自己禁锢起来。一些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资产阶级的趋利避害和实用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比如考试前。复印室前排起了队,一些平时得过且过,信奉“60分万岁”者此刻忙碌起来,东借西抄,复印同学的笔记,这些人被讥笑为“复印族”。另外,每到毕业分配时,供需见面会上特区及大城市的摊前挤得水泄不通,而偏远地区、基层单位的摊前则门可罗雀。过去的“到山区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如今的“到南方去,到大城市去,到高额薪水的单位去”。真正愿意到基层去工作的很少,就连边远地区的“定向生”、“委培生”宁愿花钱也要到外地谋职。

基础文明修养的欠缺。部分大学生缺乏修养,知行脱节,一切以“我”为中心,校园里乱扔乱吐,屡禁不绝;舞场上为争舞伴打架斗殴;寝室里言行二价,脏乱差视而不见;对学校的公物毫不爱惜;校园里勾肩搭背旁若无人;对无故旷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不以为耻。这些现象,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若以上述素养,当今大学生怎样面对21世纪的挑战?

高分数低智能。低能现象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津津乐道,有“恰同学少年”的气概,但如果让他组织一项活动,他却似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吧,一个像样的班会也难以组织起来,更不要谈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小组、社会实践等等集体活动了;动手操作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眼望先进的仪器、设备不会操作,一个简单的实验无法设计。一手拿着探针,一手抓着青蛙不知如何杀死。有人做演示实验,忘了打开开关,竟说仪器坏了。

审美品味的降低。部分大学生不再追求和欣赏那些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的优秀作品,美丑的界线逐渐模糊。他们满足于去品尝“文化快餐”,在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胡编乱造的情节中去寻求开心和刺激,有的人甚至沉迷于艳情录相、武侠小说和电子游戏机中不能自拔。

情感的冷漠。部分大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心中只有他自己。有一幅对联很形象地刻画了这部分人的心态:“风声雨声皆不入耳,家事国事关我屁事”。他们对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消极应付,能推则推,能躲就躲,甚至连寝室卫生值班也逃之夭夭。

道德观的虚无化。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观上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现实社会没有统一的伦理观、价值观,不存在道德追求和道德完善,他们认为考试舞弊、损害公物、乱泼乱扔、乃至婚前性行为等,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法的。尤其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即列宁所说的“杯水主义”。校园里出双入对。卿卿我我,毕业后即劳燕分飞,不求一生一世,只求一时拥有。

六、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探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成才观的影响

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人,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成才观。

市场经济为大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济的调整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大锅饭、平均主义不再垂青大学生。考研热、考博热、电脑热、外语热在校园出现。“给头脑充电。为竞争加油”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口号。这充分表现了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成才意识变得更为积极主动。

任何事物的发展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在肯定个人利益的同时,容易造成个人主义膨胀。过多地考虑个人设计、个人奋斗,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另外。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拜金现象,也导致大学生为发财而成才。他们不再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传统的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以一个人赚钱的多少来作为衡量成才的尺度。

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20岁左右的青春期,这一时期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发展,使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市场经济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自立、自强的个性,表现为许多大学生一只脚刚跨进大学,另一只脚便急于跨入社会。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解和适应社会,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属于同等重要的天平位置,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成为大学生的共识。同时,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愈来愈多的大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他们如饥似渴地去接受新知识,学习过硬的本领,而不满足于本专业的学习。许多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外语等知识。这表明,如今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冲动、简单、片面的一面,将自主独立等同于个人主义,片面追求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将个人利益视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同时片面追求享乐主义,将享乐主义看作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目的。赶时髦,比阔气,讲排场,追求生活上的高标准,高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