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11

第11章 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2)

其次,强调素质教育有明显的针对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一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套较完整的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地方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还有不少缺陷。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现有教育的以下缺陷而言的:一是专业划分太窄,知识分割偏细,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到了局限,学工的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学文的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二是偏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长期以来,人文教育在非文科教育中地位十分可怜。基本上停留在几门政治课的基础上。大学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目前的状况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三是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一方面,教育对学生谋求职业、提高适应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等具有功利性;另一方面,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坚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养、打好广博的知识基础、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间接发挥的。忽视教育的非功利性一面,削弱教育的教化作用,迷失教育的精神目标,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关于人类与社会的整体观念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做人与做事的深厚根基。四是过多的共性约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现实的教育存在一种重共性轻个性、重划一轻多样的偏向,一律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学生,不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自己。五是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着搞片面教育的不良现象。搞德育的只强调德育,搞智育的只强调智育,搞体育的只强调体育,没有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上。六是高等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第三,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在强调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础这一点上,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强调加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大学也存在应试教育现象,如四、六级英语考试,但大学加强素质教育,主要不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是一种补课性质的教育。著名科学家路甬祥提出:时代要求21世纪的工科大学毕业生至少要做好回答四个问题的准备:一是“会不会做”,二是“值得不值得做”,三是“可不可以做,,(看你能否在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文化习俗允许的前提下,既遵照法律又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办成),四是“应不应该做”(看你能否自觉地考察生态的可能性,以本职的技术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四条,实际上也涵盖了对所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要求的层面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基础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在于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把人看成是社会的附庸,从而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作为对“应试教育”的反省和批判,素质教育正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自立、健康、文明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素质教育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更要激活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发展能力及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力求弥补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上只注重灌输式而忽视创造思维开发的缺憾,力争教育的创新性。以往教育过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中又多数是适应性的,学生在现行环境下运用以往的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它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上或生活中所给予他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要停留在描述、解释那些已不是问题的问题上。它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工具,去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使他们相信任何一种科学结论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变化了,结论也会变化,所谓正确的“结论”与“方法”并非只有一个。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一种新异的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素质教育形成学生完整丰富、独立健康的人格、精神风貌及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现代社会意识。通过素质教育,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特征体现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人生做准备”所应具有的方方面面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广泛的职业需要。

第二个特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并不反对天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变为天才教育的模式。它不是一种选择性和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个人都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挥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但它又反对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指它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它重视国民的共同素质教育和专业系统教育的统一,它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以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德、智、体、美、劳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因此,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等全面提高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第三个特征: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和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征是指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个体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习者的主动过程和为学习者推动的过程,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完善。

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同时又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人的基本素质的相同性。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素质教育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是因为它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

第四个特征: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素质教育又带有一定的民族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一个民族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两种目的性:一是生存的目的,一是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一个民族具有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素质。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扬民族素质之长,弃民族素质之短,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民族性。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时代要求人的素质、民族素质不断更新,完善。

素质教育要从人的发展角度,主动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促使人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即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现代人所关注的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作为自己的直接目标,其立足点应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人们在批评现行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方式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教育者只是强调把人类已有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其目的就在于让下一代人向老一代人那样思考、生活和工作。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上的这种“惰性”.它的目标是让下一代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未来世纪的发展速度将比以往整个世纪的总和还要快,教育给予人的不仅仅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有在动态环境下不致失掉种种发展的机会。当代人应该从知识范围、能力系统、心理状态诸方面都要大大超过前人,成为时代的成功者。因此,素质教育所确立的教学计划、教材和培训方式都是面向未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教育价值观的一个大变化。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防止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这种转变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理解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通俗一些说,素质就是人们在某种情况下必做出某种行为的潜在可能性,素质教育就是根据最新科技成果和人文成果改变这种某种情况下必做出某种行为的潜在可能性的教育。比如公共场所吐痰是人们比较普遍的一种潜在可能性,那么根据随地吐痰不卫生、不文明的科技和人文共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使其不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这就叫素质教育。当前,似乎有一种认识,反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固然不是素质教育,可是如果素质教育理解不到位,就可能比应试教育效果还差——认识没有长进,知识也丢了,时间也荒废了。还有一种认识,素质教育就是音乐、美术、舞蹈什么的全学,可是什么都学的人也未必就是一个素质高的人。素质教育根本上是一种看问题视角的教育,它要以应试教育的知识教育为基础,同时结合各种技术、技巧教育,从而实现认识事物角度的飞跃,最终达到行为的现代化,成为一个现代人。在这一系列的步骤中,视角是关键,如何认识人性、自然与社会,如何克服个人和人类的种种不足,比如狭隘、嫉妒、憎恨,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诸如此类。素质教育还可以看作是广义的伦理教育,作为个体,你以何样的心态和方式对人对己对社会对自然万物,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因而,站在这样一种视角层面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采取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机械地认为素质教育就要学习全部,或者落实了制止应试教育“片追”的某些措施,而是以系统的科学的观点把它作为一个体系来认识。

当前,素质教育要着力改变应试教育的以下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一种选拔式的教育,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二是一种单一式的教育,偏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单一地重视智育;三是一种机械式的教育,以灌输式的死板方式进行教育,妨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四是一种片面式的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五是一种扭曲式的教育,少数成绩好受到老师鼓励和表扬的孩子,一般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而得不到鼓励和表扬的孩子,往往存在消极的人格特征。以分数为指标、以升学为纽带、以书斋文化为主体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整体上呈现出知识不少而能力萎缩、分数很高而素质不高的现象,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2、正确认识和理解考试的作用,防止把考试制度等同于应试教育,把素质教育对立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

一提及应试教育,人们就想到高考,一想到高考,又和科举联系起来。由于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科举与高考之间的异同以及两者所具有积极的政治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并把科举与高考完全等同起来,一提科举就认为是很坏的制度,所以,便草率地提出取消高考的主张。事实上,取消高考是不明智的,我国取消考试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于目前一些人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做法,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截然对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笔者以为,应当把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区别开来,并不是说应试教育就是考试,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这种简单、草率的理解,只能把素质教育引入误区。我们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改善目前的考试制度。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有些学校用考试这个小鞭子来赶着学生学习,达到使学生上重点、上大学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与教育方针不相符的东西。譬如,违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只照顾考试课程,随意扩大大纲范围,甚至取消非专业课程的考试;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思想教育和课外活动;频繁地进行应试训练,经常举行一些模拟考试,甚至押题,把押题比较准的老师奉若神灵,在押题范围内反复进行教学或训练,估计不考的内容则忽略不计;强制学生在节假日到学校补课,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等等。

当前,需要我们正确发挥考试的作用,通过改革考试制度,通过一定的能力训练,来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水平。譬如说我们现在搞的发展教育、和谐教育、快乐教育等,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为了检验或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好知识,考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也需要发挥考试的作用和手段。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定考试,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素质教育同样也要借助考试来检测、评价和强化教学过程。所以,教学评估改革应当从积极改革考试制度、内容和方式着手,改革以往死记硬背的落后方式,使考试能起到引导学生建立坚实宽厚的知识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兴趣爱好的作用;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应使学生通过考试看到学习中的差距;还应使考试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信息反馈。

建构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校内考试制度,可以起到正确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测量、教育评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建构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考试提供了方法和工具,素质教育规定着考试改革的方向,科学合理的考试反过来又会促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