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55

第55章 甘肃城镇失业问题研究(2)

形成上述两个极端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有较低的失业率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容易竞争到职位。第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体,其失业率也较低的原因需要结合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来看。从表中可以看出,总的趋势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受教育程度之间展现了一种正的相关的关系,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参与率也在提高。由此可知,较低受教育程度者有着较低的失业率,主要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体的劳动力参与率也较低,所以,一旦失业,在寻找工作时可能遭受更大、更多的挫折,从而使这些人更容易成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而被视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失业者的数量的减少,其结果失业率也就下降了。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知识显得愈来愈重要,尤其对就业者文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

四、失业的原因

(一)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是基础性原因

2003年末,甘肃省总人口为26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3万人,占27.38%。由于人口基数较大,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也是较为突出的。甘肃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时期,形成持久的较大的劳动力供给。2000—2004年累计净增劳动年龄人口达92万人,按目前83%的就业参与率,四年中累计增加劳动力供给76.36万人,平均每年19.09万人。从表5可以看出,近几年我省就业弹性在逐年降低。这主要反映出我省经济正在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企业正在走多增产少增人或不增人的路子。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显然,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是近年来城镇失业人口增长的基础性原因。

(二)体制改革深化是直接原因

改革以前,甘肃的就业模式和就业渠道非常单一,在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方针下,城镇劳动力通过计划安置到有需求的国有单

表5甘肃省2000—2003年GDP增长率与就业弹性

单位:万人,%

┏━━━━┳━━━━━━━━┳━━━━━━┳━━━━━━━┳━━━━━┓

┃年 份 ┃就业人员 ┃就业增长率 ┃GDP增长率 ┃就业弹性 ┃

┣━━━━╋━━━━━━━━╋━━━━━━╋━━━━━━━╋━━━━━┫

┃ 2000 ┃ l476.45 ┃ ┃ ┃ ┃

┃ 2001 ┃ 1488.93 ┃ 0.85 ┃ 9.40 ┃ 0.09 ┃

┃ 2002 ┃ l500.59 ┃ 0.78 ┃ 9.40 ┃ 0.08 ┃

┃ 2003 ┃ l510.85 ┃ O.68 ┃ 10.10 ┃ 0.07 ┃

┗━━━━┻━━━━━━━━┻━━━━━━┻━━━━━━━┻━━━━━┛

位,出现名义失业率低,但隐形失业率高的情形;改革初期,按照“搁置存量,扩大增量”的思路,增加了就业渠道,拓宽了就业方式,经济增长率也较高,从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长迅速。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企业富余人员过多、企业缺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需要解决,亏损企业得不到财政补贴维持生存,大批亏损的国有、集体企业不得不破产、兼并或调整结构,从而导致了大量富余职工下岗失业。改革的深化加剧了体制性失业,从而导致了甘肃省较高的城镇失业率。

(三)经济结构演变是发展原因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甘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转换,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占比重不断上升,因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同时,由于甘肃正处于产业调整阶段,当旧的就业岗位迅速消失时,新的就业机会还未出现,从而造成了持续的结构性失业。表现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结构变革中的关、并、转、破,使得下岗职工急剧增加,第三产业虽然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却自身实力不强。从区域层次看,甘肃某些地区产业单一,如冶金、煤炭面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迫使企业进行停产改造,一些军工企业军转民的战略调整等等类似上述的结构调整也带来职工的下岗和失业。

(四)劳动力流动规模加大是外部原因

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乡镇企业的升级换代,使就地消化农村失业人员的能力减弱。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使用的劳动力逐年减少,乡镇企业创业,科技含量加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用工容量下降。在本地就业无门的情形下,农村劳动力就加大了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城镇企业感到农民用工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所以一些城镇企业宁可救济着一批下岗职工,也雇佣农民工,这种情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民上岗,工人下岗现象。

五、失业的影响

(一)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看待失业问题,首先应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由于失业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某一个失业率水平反映的是某种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多地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失业问题,或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待失业问题。诚然,过高的失业率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必须认识到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

失业的经济成本之一是资源的浪费或产出的减少。失业者如果不失业或者说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那么就可以增加产出。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缺口来反映这种损失:

GDP的缺口=潜在的GDP—实际的GDP

所谓潜在的GDP是指当非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劳动力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GDP产出水平。我们不能准确的估计出甘肃由于失业而产生的GDP损失,但我们不妨作一粗略的估计:2003年甘肃实际失业人口为30万人,如果这些失业人口的2/3或全部得以就业,按2003年甘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635元/人)计算,就可增加17.27~25.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1.3%~2%。

失业的经济成本之二是数额庞大的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失业、贫困人员的社会救助。2003年全省失业保险金为1.45亿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3.73亿元,两相合计达5.18亿元。

失业人口的消极经济后果还表现在劳动力的损失或浪费上,这与上述失业人口引起产出的减少密切相关。劳动力一向被认为是不可保留的资源,它具有损失浪费后不可弥补的特点。失业人口的大量或持续存在,就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浪费有可能使得生产设备使用率降低、开工不足,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或倒退。

(二)失业导致贫困加剧,影响社会稳定

对失业者个人来说,失业最显见的经济成本是失业者就业收入损失,生活收入减少。如果失业是短期的,失业对失业者个人影响不会很严重,因为他们可以动用储蓄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一旦失业长期化,失业者及家庭将被迫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减少食物、衣服、服务、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严重的甚至变卖家产或迁居到更便宜一些的地方居住,最终陷入贫困。因为失业长期化后,个人或家庭积蓄将会耗尽,而失业救济金享受期在甘肃是一年。

甘肃城镇居民的贫困与失业下岗有着密切关系。从甘肃城镇居民收入来看,主要有就业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收入和其他收入,而目前就业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约占全部收入的83%。就业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由下岗、失业人员等构成的城镇贫困人口,其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低。2003年我省城镇贫困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为43%,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实际消费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表6所示),2003年我省城镇贫困人口总消费性支出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0%(如表7所示)。